大挎包精神
薪火相传的农信精神之源
导 读
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农信史,也是一部中国农信薪火相传的精神史诗。第一代农信人在实践中形成了“大挎包精神”,其后,一代又一代农信人始终坚持学习、践行、弘扬和发展“大挎包精神”,“大挎包精神”已经成为农信系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个又一个险阻、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农信史,也是一部中国农信薪火相传的精神史诗。
农信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变化,始终不变的是一代代农信人薪火相传的农信精神。其中,发源于山东农信的“大挎包精神”对农信社改革发展的影响最为深远。
回顾农信社的创业史、发展史和改革转型史,第一代农信人在实践中形成了“大挎包精神”,其后,一代又一代农信人始终坚持学习、践行、弘扬和发展“大挎包精神”,“大挎包精神”已经成为农信系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个又一个险阻、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
图为山东农村金融展览馆陈设的李金玉“农金挎包”。
“大挎包精神”的事迹原型
“大挎包”成为农信人的代名词,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李金玉。1906年,李金玉出生在山东省原苍山县(兰陵县)下村乡东涧村一个贫苦家庭,1944年2月入党;1954年10月从部队转业到信用社工作,历任涧村信用社(小社)主任、下村信用社(大社)副主任。李金玉从事农村信用社工作27年,每天至少要跑四五十里山路,爬四五道山岭,过六七条河沟,绕过一座水库,围着八个大队的十六个山庄转。当地群众用“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步一拐弯儿,步步踩到石头尖儿”来描述当时的路况。27年中,他服务百姓走过的路加起来,比绕地球三圈还要多。
李金玉不仅动员社员存款,帮助辖内的生产队和社员解决搞副业、添农具、买猪、买粮、治病和修房屋等急需资金,使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和发展,让社员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还百事管、百事揽、百事通,代公社发通知、发放救济款和烈军属补助款,代供销社门市部提货、送货,代邮政局捎信、送报,给生产队操办农具、种子、牲口和草料,给社员办理婚丧嫁娶、赶集上店和请医抓药等。
/
↑图为李金玉(右)深入农户征求对信用社的意见。(山东农村金融展览馆馆藏图片)
李金玉每次进村入户,身上都背着一个大挎包,所以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大挎包”。“李金玉、大挎包,有钱朝里存,用钱往外掏”已成为当时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的一首民谣。
在实际工作中,李金玉开创了“三勤、四上门”办社经验,“三勤”即脑勤,多为人民生产生活着想;嘴勤,广泛宣传党的金融政策,使家喻户晓;腿勤,走村串户登门服务。“四上门”即动员储蓄存款上门,兑付存款上门,发放贷款“三查”上门,催收贷款上门。后来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工作组采访时,又总结出“一讲、二帮、三严、六上门”的基本做法,“一讲”就是大讲勤俭节约;“二帮”就是帮助生产队勤俭办社、帮助社员勤俭持家;“三严”就是严守自愿、严守信用、严守秘密;“六上门”就是存款上门拿、取款送上门、贷款送上门、还贷上门取、贷款买的实物送上门、各类服务办上门。
李金玉1959年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63年3月出席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1965年10月出席了全国劳模代表会,三次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六十年代初期,全国金融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大挎包”李金玉的先进事迹从沂蒙山区传遍全国。
1965年9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长篇通讯《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并刊发社论,介绍李金玉事迹,要求在全国开展学习李金玉活动。
小小的挎包里,有着沉甸甸的份量,它装满了农民们生产、生活的希望,也满载着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关怀与支持。挎包已成为那段峥嵘岁月农信人的一个时代符号与象征。因此,人们都说信用社是“挎包银行”。
“大挎包精神”的深刻内涵
“大挎包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又被其后的一代代农信人所学习、践行和弘扬。其精神实质是: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
......
标签:百年红色农信史大挎包精神PPT农商银行便民金融服务专题课件下载(讲稿)
- 编号 12261146
- 大小 219.8 KB
- 页数 共6页
- 软件 Word 查看教程
按+收藏好党课网
节省您50%的设计时间
此作品是由好党课网签约设计师设计上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请勿作他用。人物肖像,字体及音频如需商用需第三方额外授权;
好党课网尊重知识产权,如知识产权权利人认为平台内容涉嫌侵权,可通过邮件:1329633930@qq.com提出书面通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