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材料:长沙市长郑建新历年讲话文章汇编【图片、文字、动画均可编辑】

首页 > WORD文档 > 领导讲话 > 公文材料:长沙市长郑建新历年讲话文章汇编.DOCX 【图片、文字、动画均可编辑】
公文材料:长沙市长郑建新历年讲话文章汇编 公文材料:长沙市长郑建新历年讲话文章汇编 公文材料:长沙市长郑建新历年讲话文章汇编

目录1.在市十五届人大七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52.在衡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03.在庆祝衡阳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54.在共青团衡阳市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95.在庆祝第34个教师节座谈会上的讲话 256.在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327.重整行装再出发 全力营造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 388.在衡阳市妇女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479.在衡阳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5110.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5511.关于湖南省2016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1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8112.关于省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的报告 10213.深化改革 推动发展 扎实做好新常态下的财政工作 11014.关于湖南省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1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13915.深化改革规范管理 共同谱写全省财政发展新篇章 15616.做到“四真” 为湖南财政事业发展争光添彩 17917.慎终如始 真抓实干 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18518.跑出项目加速度 展现省会新作为 19019.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 有力有序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 19522.善于继承  善于创新 努力在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21.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筑牢衡阳高质量发展基础 20522.财政应为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发挥更大作用 21223.春华秋实贺甲子 深耕财苑写华章 21524.发展城市综合体 助力供给侧改革 21825.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推进法治财政建设 22726.规范政府采购 助推PPP项目落地 23227.深化财税改革 严肃财经纪律 切实推进财政源头反腐 23628.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财力保障 24229.依法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与建设 24630.以落实“三责”为重点 切实担责主动履责 251在市十五届人大七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各位代表、同志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在全体代表和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就要胜利闭幕了。大会开得很成功,充分彰显了各位代表胸怀大局、忠于人民的责任担当,是一次民主团结、凝聚共识、求真务实、砥砺奋进的大会。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衡阳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我们始终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赋予了强大的真理力量、信仰力量、奋进力量;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军民融合、纺织服装、新能源汽车、有色金属等千亿级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GDP、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全省前列,书写了奔跑衡阳、一马当先的辉煌篇章;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全力以赴打好“三大攻坚战”,勠力同心推进创文、创卫等民生工程,成功举办纪念王船山诞辰400周年、衡阳首届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活动,天蓝、地绿、水碧、人和成为常态,最美地级市的现实图景正在蒸湘大地徐徐铺展。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和团结拼搏,也凝聚着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全体人大代表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中共衡阳市委,对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百年奋斗目标,全市各级人大及人大代表必须忠诚履职、依法行权,与时间赛跑、用奋斗作答,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工作,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最美地级市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朝着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我们要把忠诚履职落实到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上,体现在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上。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要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的政治原则、最根本的政治要求、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来恪守,时时处处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综合运用听取审议工作报告、专项工作评议、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履职评议、集中视察等形式,提高人大监督工作的针对性、连续性和实效性,确保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得到全面贯彻、充分体现和有效执行。朝着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我们要把忠诚履职落实到决胜全面小康的各项工作上,体现在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上。要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督办代表建议等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人大监督,促进补齐就业、就学、就医、社保、住房等民生领域短板,推动民生问题优先解决、民生工程加快实施、惠民政策全面落实,把群众期盼的事变成党委政府要干的事,使党委政府在干的事成为群众支持的事、干成的事成为惠及群众的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我们要把忠诚履职落实到推进法治体系的健全完善上,体现在治理效能的不断提升上。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加快制定体现时代要求、具有衡阳特色的地方性法规,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要严格执法检查、加强司法监督,督促“一府一委两院”依法办事、公正司法,确保法律法规在我市得到正确有效实施;要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创新监督方式、工作机制、履职平台,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基层治理全部工作之中,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奋力书写“中国之治”的衡阳篇章。朝着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我们要把忠诚履职落实到真抓实干的具体行动上,体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上。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围绕做好“六稳”工作、振兴实体经济、产业项目建设、打好“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优化营商环境等开展有深度的调查研究、提出有含金量的意见建议、形成有约束力的决议决定,以跳起来摘桃子的拼劲、沉下心来抓落实的韧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狠劲,齐心协力推动衡阳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最美地级市贡献智慧力量。各位代表、同志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市委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创工作新局面提供坚强保障。“一府一委两院”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支持配合人大开展各项工作,积极主动为代表履职提供条件。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主动为代表履职创造良好环境,广泛汇聚推动全市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各位代表、同志们!时代赋予我们重任,人民寄予我们厚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肩负起全市人民的重托,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最美地级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衡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郑建新2019年07月28日各位代表,同志们:市社科联第四次代表大会以来,全市社科工作者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衡阳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市社科联连续22年被评为全省社科系统先进单位;多项社科研究成果、“金点子”被纳入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积极贡献。当前,衡阳正处在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打造最美地级市的关键时刻,既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也需要凝聚包括社科界在内的各方面力量。一、要高举旗帜、把牢方向,传递先导引领的正能量。全市社科战线要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全面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义思想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资深研究者、有力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要坚持政治原则,善于发声、勇于发声,在大是大非、原则问题上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地同各种错误理论、错误思想观点作斗争,牢牢守住理论宣讲的底线。要宣传衡阳发展亮点,把衡阳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最美地级市的目标,获批国家大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以及党的建设、经济发展、城乡面貌、社会民生等各项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总结好、宣传好、传播好,切实讲好衡阳故事、传播衡阳声音、推介衡阳形象。二、要紧扣中心、服务大局,贡献决策参谋的大智慧。哲学社会科学只有主动贴近改革发展稳定的伟大实践,深入研究和回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才能有所作为。全市社科战线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突出问题、重大问题、现实问题,深入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助推解决一批老大难问题。要发挥智库作用,紧跟中央、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紧扣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等实践问题开展研究,为衡阳换道超车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要深入调查研究,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围绕创文创卫、“衡阳群众”品牌创建、基层党建、科研成果转化、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最美地级市等,努力推出一批契合衡阳实际、发展实情,有战略高度、理论深度、实践厚度的精品力作。三、要站稳立场、一心为民,争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社科联作为党委领导下的学术性群众团体,要站稳群众立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人文社科知识走进群众、深入人心。要多授群众知识,以高校、学会、基地为主阵地,深入开展社科普及,推进服务群众与教育群众相结合、满足需求与提高素养相结合,切实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要多听群众呼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读懂群众所想、解决群众所惑,使研究成果始终保持群众立场、生活温度和家国情怀,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要多帮群众代言,始终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信念,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与社会良知,切实履行好监督协商职能,做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不断巩固同人民群众密切血肉联系的基础。四、要勇于探索、与时俱进,激发理论研究的源动力。全市社科系统要始终坚持“吾将上下而求索”,跑好时代交到大家手里的接力棒。要创新学科体系,充分整合驻衡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界的研究力量,振兴一批传统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对策研究应用学科,发展一批立足前沿的新兴学科,培育一批具有衡阳特色、全国影响的优势学科。要创新学术观点,立足实际、遵循规律,创造性提出新理论、新观点,在加强对船山文化、抗战文化、大雁文化、书院文化等的挖掘和研究中形成一批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优秀成果和理论力作,切实打造有影响、有特色、有地位的“衡字号”社科品牌。要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社科普及、成果评价、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要积极搭建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平台,推进学术成果通俗化、大众化、实用化,更好地推动理论成果付诸实践、提升价值、服务发展。五、要心怀梦想、作风优良,甘做社科事业的孺子牛。打造一支对党忠诚、事业心强、业务精湛、甘于奉献的社科工作者队伍,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保持蓬勃生机的重要保证。广大社科工作者要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工作作风建设,提高认识世界、把握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成为新时期社科工作行家里手。要着力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学术造诣深厚、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业务突出、锐意进取的青年骨干。要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反对政治上的自由主义、思想上的个人主义,确保对党忠诚的绝对纯粹。要发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担当历史责任,守得住宁静、耐得住寂寞,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大力支持各级社科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重视和用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切实帮助协调解决广大社科工作者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社科联是党委和政府联系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要不断地强化联的基础、创新联的机制、改进联的方式,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把各级社科联建设成为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温馨家园和学术研究共同体。在庆祝衡阳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郑建新2019年06月25日同志们:65年前的今天,衡阳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召开,拉开了衡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帷幕,开启了我市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篇章。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衡阳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5周年,主要是回顾总结我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5年来的光辉历程和实践探索,展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前景,在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中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凝聚807万衡阳人民的无穷智慧和磅礴力量,为衡阳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最美地级市而努力奋斗。沧海桑田,春华秋实。衡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已经走过65年的辉煌历程。65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植根于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主动融于衡阳富民强市的历史进程,为加强地方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衡阳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保障的65年,农村与城镇每名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从8∶1到4∶1再到“同票同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我市深入推进。这是衡阳人大依法履行各项职能、有力服务全市大局的65年,紧扣衡阳改革发展制定修订3部地方性法规,依法开展监督工作,扎实开展执法检查,创新代表评价建议办理态度和结果,在推动衡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时代征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衡阳人大代表积极反映民意、不负人民重托的65年,全市历届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诉求、体现群众意愿,凝聚了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了参与决策、监督促进、桥梁纽带和模范带头的重要作用。这是衡阳人大工作制度和机制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持续加强的65年,市人大扎实推进机构改革、完善组织结构、健全运行机制、改进工作作风,工作整体优势、整体合力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履职实效得到持续增强。我市人大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是党中央、省委高度重视和历届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凝结着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和从事人大工作同志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向为我市人大工作作出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向全市各级人大代表、人大机关工作人员,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市民主法治建设和人大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65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65年的实践深刻揭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始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始终坚持服从服务大局、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要原则。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新时代、新的奋斗征程上,我们要以庆祝我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5周年为契机,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全市人大工作提高到崭新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立法进程与发展进程相适应,加强城市管理、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层基础建设等重点领域的立法工作,以立法引领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要进一步增强监督工作实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切实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执法、司法工作的监督;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工作的监督,推动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要进一步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尊重代表主体地位,创新代表工作机制,密切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人大代表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深入了解民情民意,及时反映群众诉求,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推动民生问题解决,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要进一步加强人大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履好职、行好权。不断加强履职能力建设,全面提高人大机关干部综合素质。不断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保障人大工作有序健康开展。扎实推进作风建设,精心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五型”模范机关建设,打造有正气、有活力、有作为的人大机关。要进一步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旗帜鲜明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依法履职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人大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力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为人大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环境。同志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向党、履职为民,为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最美地级市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共青团衡阳市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郑建新2018年12月13日共青团衡阳市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最强执行力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最美地级市之际,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首先,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衡阳警备区,向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全体与会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各族各界青年、共青团员和青少年工作者致以亲切问候!共青团衡阳市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以来,全市各级团组织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凝“青”聚力,开拓创新,奋发有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收获新成效、青年创新创业实现新跨越、青少年民生工程取得新突破、团的基层组织焕发新活力、团干队伍建设展现新面貌、志愿服务工作展示新形象,多项经验做法被《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重要主流媒体宣传推介。全市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勇立时代潮头,激情干事创业,担当推动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展示了当代衡阳青年的良好青春形象。市委非常满意、充分信赖并寄予厚望。伟大的时代,赋予了当代青年神圣的使命;宏伟的事业,提供了青年奋斗的广阔舞台。当前,衡阳正砥砺前行,以最强执行力打造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最美地级市,需要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体市民同心勠力、奋发有为。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要顺应时代大势,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创新创业,积极进取,为推进衡阳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奉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青春年华的辉煌业绩!今天,借此机会,我提四点希望,与全市广大青年朋友共勉。一是希望广大青年有理想、有志向,自觉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让青春永远走在正确的大道上。要树立崇高理想,自觉把个人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成为一个有益于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要汲取真理力量,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7·2”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永葆家国情怀,提振报效祖国、振兴民族的担当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到小康衡阳建设的生动实践之中。二是希望广大青年有品格、有涵养,扣好第一扣、迈实每一步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广大青年要牢记关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导,着力锤炼高尚品格。要引领文明新风,广大青年要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主动参与志愿服务,争当建立文明秩序、营造文明环境、树立文明新风的标兵,感染和带动更多人凝聚在社会的道德磁场中,让文明之花在衡州大地遍地盛开。要传承先进文化,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从各行各业先进人物身上接受教育,努力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传承者、积极倡导者和模范实践者。要弘扬传统美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学会谦让、宽容、勤俭、感恩,不断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要信守公道正派,心怀坦荡、公正无私,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动摇、不附和,走正道、干正事,讲诚信、守规矩,不违法纪、不越红线,争做新时代的廉洁先锋。三是希望广大青年有素质、有才干,探求真学问、练就真本领事业靠本领成就。青年人风华正茂,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要把学习作为立身之本,内化为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不断打牢知识根基。要勤于学习,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与时俱进地学文化、学知识、学历史、学技能,不断优化知识结构,防止本领恐慌。要善于思考,自觉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时刻保持对新事物、新思想、新现象的敏锐性,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摸清真实情况,掌握事物发展规律。要躬身实践,在向书本学的同时,坚持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不断提高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积极融入岗位大舞台、社会大课堂、群众大熔炉,在实践锻炼中积累智慧、施展才华,在搏击风浪中增长才干、成为栋梁。四是希望广大青年有激情、有活力,当好追梦人、争做圆梦人当前,随着内在发展基础和动力的集聚、自身优势和潜力的激发,衡阳的发展已进入“换道超车”的关键期,干事创业的机遇更好、平台更多、环境更优,特别是衡阳“人才雁阵”计划的实施,更为我市广大青年脱颖而出、建功立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强力支持。广大青年要努力奋斗,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拼劲,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在我市打造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最美地级市的生动实践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要迎难而上,主动让自己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人成才,主动让自己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洪救灾等急难险重的工作中摔打锤炼,勇敢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要创新创造,破除传统思维、惯性思维,克服怕出乱子、怕担责任的求稳心态,善于从普遍联系中寻求发展规律,从客观决策中把握发展大势,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努力用新方法新举措破除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各位代表,青年朋友们、同志们,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团结带领青年为党的事业奋斗是共青团的光荣任务。全市各级团组织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和当代衡阳青年特点,最广泛地团结凝聚青年,为党做好新时代的青年工作。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把准政治方向,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承担起团结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经济建设主战场、改革创新最前沿、脱贫攻坚第一线建功立业,努力创造青春建功新时代的崭新业绩。要扎实推动和服务青年发展,帮助青年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青少年发展权益,不断把党的温暖传递给青年。要推动共青团改革向纵深发展、在基层落地,让共青团同青年的联系更加紧密,让青年的获得感更加切实,让各级团组织更加坚强。要始终坚持从严治团,全面加强思想、组织、作风、能力、廉政建设,坚决克服“四化”(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倾向,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广大团干部要按照提出的好干部标准和对团干部提出的“坚定理想信念,心系广大青年,提高工作能力,锤炼优良作风”的重要要求,强化政治锻造,强化工作历练,强化作风锤炼,努力做让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干部。共青团事业是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各级党委要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共青团的领导,关心重视团的工作,关心支持团干部锻炼成长,千方百计为青年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青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与青年交朋友,争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各位代表,青年朋友们、同志们,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只有激情奋斗的青春、顽强拼搏的青春、奉献人民的青春、成就事业的青春,才是最精彩、最美丽、最温暖、最无悔的。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砥砺奋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衡阳、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最美地级市汇聚磅礴的青春力量、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全市广大青年青春朝气蓬勃,青春活力飞扬,青春梦想成真。在庆祝第34个教师节座谈会上的讲话郑建新2018年09月07日各位老师、各位教育工作者、同志们:在第34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今天下午,我们慰问了市一中的程南洋和市九中何姮菊2位优秀教师代表,并在市九中这里邀请部分教师代表召开座谈会,听取大家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共商教育发展大计。刚才,在座各位教师代表结合各自岗位实际,谈了感受,提了建议,讲得都很好,我听了很受鼓舞,很受启发,也很受教育。对于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我们将认真吸纳,对有些问题还将开展专题调查与研究,体现到下一步的工作中去。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去年,我到衡阳工作不久,就专题听取了全市教育工作情况汇报,会上我明确要求迅速在市本级办好3-5优质公办初中,并挤出编制面向全国招聘100名优秀教师,打造一批全市“环境一流、教师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优质学校。今天是我第二次来到市九中,从今天了解的情况来看,市九中确实贯彻落实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办学”的要求,希望市教育局、学校领导班子及全体教师再接再厉,将学校真正办成老百姓满意的公办学校,办成全省甚至全国的名校。过几天就是教师节了,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在座的各位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奋战在教育工作第一线的全体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向关心支持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加快全市教育事业发展,以争创一流的要求建设教育强市,简要提几点要求。一要树立一流的办学理念。当前,我市正举全市之力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一目标来对标、来落实,教育工作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市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教育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前不久,耒阳出现学生家长和群众因对化解大班额分流方案有意见集体上访事件,虽然引起原因很多,但也折射了我市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些问题还是普遍性问题。如,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公办学校学位不足、大班额问题突出、民办学校学费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都要深入思考,尽快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绝对不能气馁,更不能妄自菲薄,要牢固树立创一流的理念,对标长沙、对标一流名校,紧紧围绕“全国、全省一流”的总体目标,不断提高我市教育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将我市这一教育大市建设成为教育强市。要坚持“拿来主义”,把先进的管理机制“拿”过来,深入推进教学体制、教育人事制度、办学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创新,在改革中找出路,在改革中塑品牌,切实办好“让党委政府放心的教育、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让广大学生认可的教育”。我们坚信,只要我们集众人之智、举全市之力、尽全民之责,就一定能够将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不断推向前进,办出一流教育。二要追求一流的教育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热点之一。要突出教育质量这个核心,加快推进“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型提升,切实加大优势学校、优质学科建设,真正把各类优势转化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胜势。要进一步开阔视野,掌握现代的教育理念,将最科学的教学经验、最前沿的思维方式学习进来、运用起来,使教育更加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更加与教育发达地区接轨、更加与现代教育发展同拍。特别是要把新建的三所优质公办初中办成全市有品牌、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现代化标杆性窗口学校。要努力提高教师教研质量和教科研水平,重视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让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重点,都成为教育教学艺术的最优体现。要抓住素质教育这条主线,把“以学生为本”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始终坚持素质教育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广泛兴趣,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要锻造一流的教师队伍。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遇到一位好师傅。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优质教育需要优秀的教师来支撑。要实施优秀教师培养计划,敢于打破用人常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建立梯队培养人才库,选拔业务精、年纪轻、素质强的骨干教师参加名校研修、挂职交流,努力培养更多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要加大优秀教师的引进力度,克服编制困难,面向全社会招聘一批优秀教师。我们计划在市本级分三年向全国招100名优秀教师,去年招了28名,其中市九中18名,今明两年再招的72名老师要继续向市九中等学校倾斜,确保教师队伍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要探索建立符合衡阳实际的教师培训、激励、流动、保障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为教师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另外还要特别关心基层边远乡村、贫困山区的教师,切实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依法保障和逐步提高教师待遇。深入挖掘推动教育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宣传教育战线上涌现的优秀人物、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关心、爱护、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使广大教师真正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四要强化一流的支持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尽最大可能为教育事业和广大教师办实事、解难事,真正体现教育优先发展的导向。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尊师重教,坚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绝不能急功近利,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实事和好事,为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建功立业。要全面落实并稳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建设一批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氛围浓厚的现代化公办学校。要想方设法按政策要求化解“大班额”问题,这几天市委政研室和市教育局正在开展专题调研,全面摸清底子,各县市区及市直相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超前谋划、综合施策、迅速行动,积极稳妥推进,全力打好打赢全市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攻坚战。要着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在全面优化学校布局的同时,合理、科学配置教育资源,不断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差距,努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择校”“择班”“择师”等焦点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当好教育发展的“后勤部长”,尤其是公安、卫生、环保、市场监管、交通、安监等部门要依法履职,加大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为学生创造安静、安全,文明、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社会各界要大力支持教育发展,争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双重拥有者。各位老师,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对全市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希望全市广大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努力成为无愧于时代希望、无愧于党和人民重托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全市广大教师一定要当好“引路人”,做“四有好老师”,努力成为有影响力的名师名家。为此,我也给全市教师提四点希望,与大家共勉。要树立家国情怀,信念坚定。教师这个岗位天然与人、与社会、与民族国家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一定要有大情怀,心里装着民族和国家。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为实现民族梦想的正能量。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胸怀,始终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为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做出最大贡献,以担当换口碑,以实干赢尊重。要锤炼师德师风,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品行、思想境界、学识素养、言谈举止以及生活情趣、行为习惯等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希望老师们找准自己的历史定位和人生坐标,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珍惜教育岗位,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做让学生爱戴、终身难忘的教师。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细微之处都严以律己、以身作则,用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要坚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师是一个非常辛苦和寂寞的职业,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很多教师都是在满负荷、超负荷工作。教师又是一个备受舆论关注、承载社会厚望的职业,承担来自学生及其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各方面压力。但只要有爱,就有做好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就有克服因难的信心和勇气,就有坚持下去的信念和毅力,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新入职的年轻教师,不能把当教师仅看成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值得喜爱、值得付出、值得奋斗的一份事业、一份责任,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主动投入、发光发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要牢记学无止境,广闻博识。在知识更新层出不穷,信息传播速快量大的新时代,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不但对所教学科要深入研究,研深研透,而且要广泛涉猎其它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领域,做到既有精湛的本专业学科知识,又有较为系统的其它关联专业知识,并且还有较好的人文素养,这样才可称得上学高为师。教师是塑造未来的职业,教育是决定未来的事业,希望各位教师、各位教育工作者以振兴教育为己任,拼博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开创我市教育事业的新局面,为打造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最美地级市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提供更强的智力支撑。在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郑建新2018年04月03日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全体代表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已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就要胜利闭幕了。大会开得很成功,充分彰显了各位代表高度的政治担当和全局意识,切实巩固和发展了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是一次继往开来、凝心聚力、团结奋进、风清气正的大会。大会选举我为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这是全体代表和全市人民对我的信任和重托。我一定忠于宪法和法律,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殚精竭虑、砥砺前行,接好历史的“接力棒”,走好脚下的“长征路”,真正做到务实勤政、为民执政、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奋力书写好中国梦的衡阳篇章。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履职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履职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履职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荣光和际遇,正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大好时机,让我们齐心协力、凝心聚力,在全省改革开放中当好排头兵,在建成全面小康衡阳中鼓足大干劲,奋力将衡阳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必须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旗帜引领方向、思想铸就力量。我们一定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坚持做到“四个服从”,坚定不移维护、爱戴、追随、捍卫这个党的核心、军队的统帅、人民的领袖,始终不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们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虔诚执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一定要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把理论武装转化为推进实际工作、加快衡阳发展的力量源泉,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衡阳展现蓬勃生机、结出丰硕成果。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必须坚持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经过近年来扎扎实实的工作,我们的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干部作风持续好转、基层基础更加坚实。我们一定要坚定乘势而上的信心和决心,坚决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坚持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坚持一棒接着一棒干,坚持一件事一件事抓落实,全力以赴振兴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最大力度承接产业转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有序推进城区区划调整,强化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工作,打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务实建设最美地级市;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和谐;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财力再紧张,涉及民生的支出一分不能少;工作再辛苦,涉及民生的事项一天不能拖;条件再困难,对群众的承诺一个不能落。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必须锻造最强执行力。强调,“不能讲得头头是道,做起来轻轻飘飘”。我们绝不高调,我们绝不霸蛮,我们绝不匪气,但我们也绝不装低调,我们要做执行力最强的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要做执行力最强的县市区和职能部门。要以勇争一流的信心激发斗志,坚持谁出彩就向谁学习、谁领先就向谁看齐,对标全国先进城市和一流水平,善用“拿来主义”,变“弯道超车”为“换道超车”;要以舍我其谁的担当鼓足勇气,每一名干部都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争当项目建设的推手、深化改革的先锋、排忧解难的行家;要以咬定不放的韧劲狠抓落实,切实发扬钉钉子精神,对议决的事项盯住不放,对看准的事情强力推进,对定下的工作一抓到底,决不当“甩手掌柜”,决不当“好好先生”,强化跟踪问效和追责问责,确保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掷地有声。前天已经进入主汛期,市里也已宣布昨天至4月10日为森林防火特护期,防汛抗旱和森林防火这两项工作是“防风险”的重要内容,全市上下特别是林业、水利部门和镇村两级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层层压实责任,全面严防死守,以最强执行力确保工作落细落实,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必须众人划桨开大船。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为答好这张卷,就必须广泛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把全市805万人民紧紧团结起来,唱响一个调、拧成一股绳,朝我们共同的目标奋力前行。要从市四大家班子做起,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倍加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团结和谐局面;要从每一名党员干部激励起,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为敢于担当者担当,对敢于负责者负责,旗帜鲜明地鼓励和保护基层首创精神,让实干者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汇聚团结一心、干事创业的正能量;要从每一个市民动员起,强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新时代衡阳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用辛勤与汗水共同奏响众志成城、团结奋进的主旋律。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必须营造亲商安商的发展环境和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环境是竞争力,更是生产力。要强力推进“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改革,完善并落实好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主动构建清新型政商关系,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官痞”“地痞”,全面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要扎实推进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党的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狠抓“纠‘四风’、治陋习”和“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专项整治,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推动党风政风和政治生态持续好转,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政治文化和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各位代表、同志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市委将一如既往地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的领导,全力支持人大开展工作,及时协调解决人大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依法履职创造良好条件。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把人大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做到思想上重视、工作上信任、决策上尊重,为人大工作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宪法至上、法律至上,围绕全市大局依法行使职能,努力使人大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取得新进步,最大限度地凝聚合力、增添动力。人大代表是人大工作的主体,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要强化代表意识,积极创新活动方式,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更好为人民发声、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各位代表、同志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惟有奋斗能留下深深的印记,惟有奋斗者能永葆青春的朝气。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全国两会精神,共同奋斗、不懈奋斗、乐于奋斗,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崭新业绩,书写好新时代衡阳发展的壮美篇章!重整行装再出发 全力营造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在十一届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郑建新同志们:近年来特别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各级各单位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纪工委)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始终坚持正风肃纪扶正祛邪,始终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始终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始终坚持标本兼治建章立制,始终坚持严格管理正向激励,监督体系逐步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形成并巩固发展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干部队伍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断增强,全市政治生态持续好转、日渐清朗,实现了打“翻身仗”的目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不等于压倒性胜利,总体上的压倒性态势也不能掩盖局部的严峻复杂形势。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政治和战略定力,坚持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久久为功、步步为营,一年接着一年干,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推动我市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营造“健康向上、正气充盈”的良好政治生态。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我们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切实筑牢自己的政治灵魂。一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能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同志在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政治上讲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在行动实践上讲维护党中央权威、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真正做到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行动上紧紧跟随,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二要坚定理想信念。要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学深悟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进一步筑牢对党忠诚老实的思想根基,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三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更加自觉地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坚持用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按党章要求规规矩矩办事。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切实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要旗帜鲜明守纪律,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明纪律、严守规矩、按章办事是良好政治生态的应有之义。衡阳要实现腾飞,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一马当先,就必须有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步调、令行禁止。一要严守政治纪律,清醒坚定。重点解决理想信念滑坡、不信马列信迷信等问题,重点解决政治立场不稳、政治站位不高、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等问题,重点查办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畅通等问题,对贯彻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不力的,对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文件要求、会议纪要明确的事项久拖不决、顶着不办甚至阳奉阴违的,要坚决查处,绝不放过。绝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绝不允许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二要严守组织纪律,忠诚老实。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不得跟组织讨价还价,不得违背组织决定。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杜绝“家长制”和“一言堂”,自觉防止用个人决定代替组织决定、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对组织忠诚老实,进一步强化组织观念、程序观念,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明确必须报告的事项和程序,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绝不能自行其是、隐瞒不报,也绝不能无中生有、诬告陷害。要坚持党内平等,党内互称“同志”,不能搞个人特殊,不能搞人身依附关系,着力构建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三要严守廉洁纪律,清正廉明。各级党员干部要严守纪律规矩“底线”,时刻紧绷党纪国法这根弦,坚持做到慎初、慎独、慎微,严格执行拒收红包礼金等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身边清、身边净。严肃查处以权谋私、违规接受礼品礼金和服务、违规从事营利活动、违反工作生活待遇规定、违规占有使用公款公物、违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规定、权色交易等行为。四要严守群众纪律,爱民为民。要增强公仆意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消除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情感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尤其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必须认真严肃对待,对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必须迅速坚决纠正,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五要严守工作纪律,履职尽责。我们要认真查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新表现,坚决制止对贯彻上级决策部署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打折扣搞变通的行为,坚决纠正调门高落实少、“只微笑不办事”“不贪不占也不干”“能推就推、能躲就躲”等行为,坚决反对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坚决防止出现虚干得利、实干吃亏的“负激励”。要建立健全跟踪问效机制,加大对不作为、不担当、不负责行为的问效问责力度,构建有部署、有要求、有责任、有落实、有考核、有奖惩的工作运行机制,锻造最强执行力。六要严守生活纪律,情趣健康。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抵制生活奢靡、贪图享乐、追求低级趣味等行为,坚决防止出现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在公共场所有不当行为。要严格执行《关于从严监督管理党员干部的十项措施》,把好社交关,净化朋友圈、生活圈,不为各种利益、各种虚名而丧失党性、丢弃官德、降低人品,切实做良好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要旗帜鲜明扬正气,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不仅在于规矩办事、规矩做人,更在于干部敢于干事、群众便于办事、企业敢于投资,形成一个有朝气、有活力、有激情的发展环境。一要着力打造宽松和谐的干事创业环境。要按照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坚持看主流、看大局、看长远,对探索中出现的问题不求全责备、不简单扣帽子,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解难者解难,促使广大干部敢于担当、勇于创新。要健全激励机制,坚持事业为上、以实干实绩论英雄,实事求是地考察、评价和使用干部,使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能够脱颖而出;要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支持工业园区、投融资平台等单位先行先试,科学制订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绩效考核等奖励办法,让广大干部职工安心干事、努力创业。二要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一个地方发展环境如何,对市场主体和广大老百姓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要聚焦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着力在提高效能上下功夫,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服务承诺制、委托办理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能;着力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坚持把群众和企业的切身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敢于和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和遗留问题,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三要着力打造真诚暖心的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根本竞争力。过去一年,我们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塑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举措,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四大招商活动共签约151个项目、总引资1936亿元。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关键是要找准工作着力点,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政策要透明,全面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将应该给的政策给足给到位,并结合本地实际,适时出台和更新政策,吸引更多企业、投资者来衡投资兴业。解难要主动,要围绕振兴实体经济“3311”工程及工业原地倍增计划,变被动等企业反映问题为主动登门帮企业解决问题,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和爱护。打击要从严,不断规范部门进园入企视察检查行为,严厉打击“官痞”“地痞”,让企业在衡阳安心生产、舒心发展。要旗帜鲜明反腐败,坚决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要以坚若磐石的决心和毅力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深化标本兼治,奋力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一要抓住重点领域。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持以霹雳手段惩治腐败,重点查处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相互交织的腐败案件;重点查处选人用人、行政审批、工程项目、矿产资源、土地出让、工程招投标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腐败问题。二要瞄准重要节点。大力倡导廉洁、文明、节俭过节,采取重点抽查、专项督查、随机检查等形式,加大节日期间明察暗访力度和频度,特别是年关将至,要确保春节期间廉洁过节;紧盯每年的高考、中(小)考时段,严查升学宴、谢师宴中的趁机敛财行为;破除生日、嫁娶、丧葬等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习俗,严厉查处违纪违规行为。三要紧盯“关键少数”。严肃查处发生在领导干部中的违纪案件,重点查处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位居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对有政治、组织、廉洁问题反映的必查必核。要加强出国(境)证照统一管理,聚焦重点个案,加大追逃力度,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要追回来绳之以法。四要延伸反腐触角。严厉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深化“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对胆敢向扶贫民生、救灾救济款物伸手的绝不手软,对在征地拆迁中克扣、滥用补偿资金的绝不客气,对基层干部吃拿卡要、盘剥克扣、优亲厚友的绝不放过。要把惩治基层腐败同扫黑除恶结合起来,严厉打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既抓涉黑组织,也抓背后的“保护伞”,坚决斩断各种利益“输送链”。要旗帜鲜明抓改革,着力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坚持把党内监督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穿起来,推进巡察、派驻、监察三个监督全覆盖,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一要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要突出政治导向,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察,在政治高度上突出党的全面领导,在政治要求上抓住党的建设,在政治定位上体现全面从严治党,创新方式方法,通过推行“回头看”、机动式、交叉式巡察等方式,构建上下联动的巡察监督网,重点加强对党章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二要充分发挥派驻监督的“探头”作用。派驻纪检组要更好地发挥监督、提醒、教育、预防、查处的职能,灵活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注重发挥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的抓早抓小职责作用,做到警示在先、预防在前。既要敢于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碰硬,做到有什么问题就查什么问题,查实什么问题就处理什么问题;又不能越俎代庖,直接插手、管理派驻单位的正常工作。三要扎实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目前,市县两级监察委员会机构组建和人员转隶工作已全面完成。要在做好机构、职能、人员、思想大融合的基础上,着力抓好纪法衔接工作,形成运转顺畅、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为建设“五个新衡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衡阳市妇女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郑建新(201x年12月4日)衡阳市第十x次妇女代表大会以来的六年,是衡阳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的六年,也是全市妇女作用充分发挥、妇女事业蓬勃发展的六年。六年来,全市广大妇女在各行各业锐意进取,在各条战线奋勇争先,涌现出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充分展示了雁城妇女的优秀品质和时代风采。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改善妇女儿童民生、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女性创新创业、推动家庭文明建设、推进基层组织改革、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全市妇女儿童事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实践充分证明,全市各级妇联组织不愧是各级党组织开展妇女工作最可靠、最有力的助手,广大妇女不愧是推动全市发展、社会进步的“半边天”。当前,衡阳的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尤其需要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奋发有为。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对全市妇女新担当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广大妇女释放创造活力、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广阔舞台。借此机会,我提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广大妇女坚定不移跟党走,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诚实践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做好新时代党的妇女工作的行动指南。全市广大妇女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要持续发扬家国情怀,自觉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的历史进程,把个人追求融入到衡阳改革发展大局,积极投身建设名副其实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最美地级市的火热实践,争做爱党爱国、信仰坚定的新时代女性。二是希望广大妇女立足岗位建新功,做支持改革、砥砺奋进的伟大创造者。衡阳建设和发展的每一个进步、每一分成就,都凝聚着广大妇女的创造和奉献。全市广大妇女要坚持以主人翁的姿态和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在推动衡阳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中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要立足本职、敬业奉献,更加奋发有为地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改革开放第一线、创新创业最前沿,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要充分发挥“巾帼文明岗”“巾帼建功标兵”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越来越多的妇女群众在经济社会建设各领域奋勇争先、成就事业、展现风采。三是希望广大妇女引领文明新风尚,做心怀家国、赓续美德的幸福传承者。妇女一头连着家庭,一头连着社会,是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力量。广大妇女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展现真善美、树立新风尚。要以弘扬优良家风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身体力行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踊跃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和巾帼志愿行动,在推动形成扶贫济困、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新风中展现更大作为、彰显巾帼力量。四是希望广大妇女展现奋斗新姿态,做自立自强、昂扬向上的美丽修炼者。女性之美,美在知识、美在内涵、美在自信。广大妇女要大力弘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在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中提升自我、增长才干。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广泛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坚持以学习开拓视野、开启新知、完善自我。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培养新思维、磨炼新本领、解决新问题。要坚持修学、修身、修心并举,始终保持乐观豁达、包容自信的生活态度,在嘈杂的现实中从容淡定,在纷繁的世事里坚守内心,做新时代聪慧贤淑、全面发展的魅力女性。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妇女事业和妇女工作,中国妇女十二大闭幕当天就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妇女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全市各级妇联组织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国妇女十二大和关于妇女儿童和妇联工作的指示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承担起团结引领广大妇女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把联系和服务广大妇女作为妇女工作生命线,倾心尽力为妇女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当好广大妇女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娘家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妇联工作的领导,支持妇联组织依照法律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妇女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深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全面落实“十x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和儿童优先发展;要加大对优秀女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力度,为更多优秀妇女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社会各界要更加自觉地尊重妇女地位、关心妇女事业、支持妇女工作,为广大妇女自由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在衡阳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郑建新2017年07月26日尊敬的各位代表:衷心感谢大家选举我担任衡阳市人民政府市长。我深知,这一张张选票,传递的是500多名代表的支持和信任,更蕴含着800万衡阳人民的期盼和重托。在来衡阳工作的这38天里,我真切感受到了衡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衡阳干部求真务实、积极上进,衡阳人民勤劳善良、热情纯朴。有幸在衡阳风清气正的大好局面和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为衡阳人民服务、为衡阳发展助力,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无比自豪。新的岗位承载新的使命,就是新的起点。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接好棒、跑好棒,继承和发扬历届政府领导班子的好经验、好传统、好做法,把全副心思、全部精力用到干事创业上,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回报组织、回报代表、回报全市人民。——坚持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立场坚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执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不阳奉阴违,不搞明一套暗一套,真正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始终以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事业的高度负责,脚踏实地摸实情、干实事、求实效,努力破除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不断提升政府系统的服务效能和执行能力。——坚持勠力同心,谋事创业。坚决维护以周农书记为班长的市委领导,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自觉加强与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的沟通交流、交心谈心,做到总揽不包揽、分工不分家、放手不撒手,凝聚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画好合力攻坚的同心圆。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要求,把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改革发展上来,大力推进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坚持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坚持“拿来主义”,用心用力用情在产业转型、项目建设、改革开放、创新创业、植优补短、环境优化上求突破、有作为,加快建设"五个新衡阳"。——坚持顺应民心,排忧解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用自己和广大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始终坚持财力向民生集中、政策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从群众最企盼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保、上学、就医、住房、出行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等现实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态宜居、安定和谐的美好家园中共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始终把精准扶贫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在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衡阳人掉队。——坚持恪守本心,依法从政。模范遵纪守法,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带头依法用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带头深入企业排忧解难,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鼓励企业扩投资、上项目、抓生产,引老乡、回故乡、建设衡阳新家乡。带头廉洁从政,从严把住廉洁关口,守住纪律底线,从严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绝不容许任何一个亲朋好友、同学打着自己的旗号在衡阳揽工程、做项目。带头营造风清气正、干净干事的政治生态和良好氛围。各位代表,为政不在言多,做人当守承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自觉将大家对我的信任化为前行的动力,接好历史的“接力棒”,走好脚下的“长征路”,奋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子,在建成全面小康衡阳中开创新局面,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我坚信,有以周农书记为班长的市委的坚强领导,有市人大、市政协的强力支持,有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衡阳的经济社会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衡阳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郑建新201x年01月19日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x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十x五”时期的财政工作,深入分析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厘清工作思路,部署安排201x年财政工作。会前,守盛书记、家毫省长审阅了会议报告,并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向群常务副省长原定亲自参加会议,因临时有重要公务不能到会,委托我转达向同志们的亲切问候。三位领导充分肯定了财政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做好今年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财政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财政干部的关怀关心,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狠抓落实。下面,我讲三个问题。一、“十x五”时期全省财政工作简要回顾过去五年,面对复杂的发展环境和艰巨的改革任务,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推改革、强管理,攻坚克难,创新发展,财政实力大幅跃升,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据快报反映,201x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40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地方收入2513.1亿元,同比增长11.1%,上划中央收入1495亿元,同比增长8.9%。201x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01x年的2.1倍,五年间连续跨过三个千亿台阶,年均增长16.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200亿元的市州达到6个,其中长沙市突破千亿,超过2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23个。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56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是201x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过去五年,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工作:(一)深入推进财税改革。强化顶层设计,在全国范围内较早以省委文件下发了总体改革方案,为改革指明了方向。在严格落实中央改革部署基础上,大胆创新,出台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效果的改革举措:实行收入预算弹性控制,重点治理虚增收入行为;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实现四本预算“统筹、统编、统批、统管”;试编省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年滚动债务预算,开展地方债自发自还试点,对市县债务风险实行分类分色预警,初步形成借用还相统一的债务管理新机制;建立预算公开涉密清单管理制度,涉密事项上清单,清单之外全公开;大幅整合专项资金,严控自由裁量权,省级专项由上千项压减到98项;大力推广PPP模式,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建立“6+2”财力性转移支付体系,实现财力配置向基层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我省财税改革工作得到了财政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楼继伟部长认真审阅我省改革进展情况汇报,圈阅达到10多处,并批示:湖南财政改革方向对头,有所创新,值得借鉴。(二)全力稳定经济增长。坚定推行减税降费。启动实施营改增、资源税从价计征等改革,严格落实面向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清理取消和暂停征收1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五年共减轻企业和社会税费负担250多亿元。创新财政筹融资方式。加快政府融资平台转型,推广运用基金、PPP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支持公路、铁路、机场、“两房两棚”、城市污水管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财政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扶持产业企业。设立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新兴产业等政府股权投资基金,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型工业化、互联网产业发展等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统筹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建成覆盖全省的融资担保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支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启动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以县域为平台,以产业为中心,整合资金,集中投入,分三个批次在33个县市启动实施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突出支持农副产品加工、特色制造、文化旅游三个县域优势产业发展,效果逐步显现。支持两型社会建设。支持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工程”,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建立湘江流域水质水量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财政奖补力度,支持煤矿整顿关闭,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创新推出两型采购。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启动创新创业园区“135”工程,加快标准厂房建设,支持湘南三市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推动搭建平台,衡阳、湘潭、岳阳综合保税区先后获批。支持流通体系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完成农贸市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与国际金融组织开展高层次、高频率财经交流,运用国外贷款实现新突破。(三)大力保障改善民生。201x年,我省民生支出达到3929.6亿元,是201x年的2.3倍,年均增长17.7%,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1.7个百分点;民生支出占比达到69.1%,比201x年提高4.8个百分点。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大幅增加教育投入,超额完成目标。支持学前教育工程,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高校生均拨款补助标准,出台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落实乡村教师支持政策,建立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促进各层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社保和就业体系。发挥就业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稳步提高养老、五保、优抚等保障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一连调”。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临时救助、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等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启动实施养老保险费率过渡试点。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逐年提高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逐步扩大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覆盖面,加强艾滋病、结核病和血吸虫病防治。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支持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改善基层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化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统一城乡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标准,全面实施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支持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落实文化体育惠民政策。支持建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免费开放,支持实施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响以及“演艺惠民、送戏下乡”等公益性文化项目。(四)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农业“休养生息”政策,支持开展长株潭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推进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建立覆盖粮食主产县的农业担保机构,开展“财银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突出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和缓解农村融资难题。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支持开展乡村清洁、退耕还林等工程,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实施两个“百千万”工程,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农业综合产业园、特色产业园,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发展的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推进粮油千亿产业工程。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品种增加到19个,较好发挥了防灾减灾的功能作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小农水重点县、“五小水利”、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公路通畅、危房改造、电网改造、环境整治等工程,农村面貌显著改善。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健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奖补项目覆盖所有行政村,集中连村建设范围进一步扩大。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建制镇示范试点。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支持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加大扶贫力度。持续增加扶贫投入,以武陵山、罗霄山片区为主战场,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实施特殊人才政策,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深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扶贫解困工作。提前完成移民避险搬迁任务。(五)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加快法治财政建设,推动修订《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规规章,圆满完成“六五”普法任务。严格非税收入预算管理,细化非税收入执收成本核定,推进票据电子化改革。推进预算支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预算编制精细化水平。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规范公务支出管理,停止新建楼堂馆所,严控“三公”经费,降低行政成本。建立健全省直部门正常运行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全省公务用车改革。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完善国有资产配置预算限额标准。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全省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第三方评价机制初步建立,评价结果得到较好应用。推动财政监督转型,前移监督关口,构建嵌入业务流程的财政支出监督机制。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顺利完成三年集中整治任务。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完善惠农补贴“一卡通”发放制度,基本完成标准化财政所建设任务。改进财政投资评审,健全制度体系,推进预算评审与结算评审相结合。加强会计管理,全面实施会计标准体系,推进管理会计、政府会计改革,加强会计领军人才选拔培养,创新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行业自律管理,规范会计中介行业秩序。加强国库管理,清理整顿财政专户,开展现金管理,基本完成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加大结余结转资金清理力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快支出进度。推进内部控制建设,有效防范财政业务风险。实施财政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信息技术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六)树立财政良好形象。基本完成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职能,提高内部运转效率。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和方式,增强财政干部综合素质。积极弘扬“三依三公”、“四真”等先进财政文化,提高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持之以恒改进作风,财政部门更加谦虚、更加务实、更加高效、更加清廉,进一步树立了良好形象。要特别表扬的是,过去五年,全省财政系统干部创先争优,涌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其中,桃源县财政局、醴陵市财政局、慈利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浏阳市沙市镇财政所4个单位被评为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胡定华、刘晓明、邹立和3位同志被评为全国财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同时,新闻宣传、财政科研、老干、工青妇、机关事务管理、后勤保障、基建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归口管理公司取得了新的业绩,援疆、援藏、扶贫和挂职干部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过去五年,市县财政部门立足实际,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有不少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比如:长沙市、湘潭市、常德市积极推进PPP工作,株洲市制定融资管理负面清单,衡阳市、张家界市大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邵阳市严控非税收入执收成本,岳阳市对平台公司资金账户实行“双控”管理,益阳市大幅整合涉农资金,永州市民生投入力度大、占比高,郴州市自主研发财政资金监督预警系统,娄底市全面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怀化市积极探索非税收入全口径预算管理,湘西自治州整合资金推进精准扶贫,宁乡县推进综合治税改革,醴陵市全面实施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湘乡市定期向社会公开纳税人税负信息,平江县建立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涟源市推进新一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娄星区、衡南县等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雁峰区、桂阳县、澧县、东安县等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等。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是广大财政、财务干部职工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财政厅党组,向全省广大财政财务工作者表示亲切问候!向所有关心支持财政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总结过去五年的财政工作,我们深刻感到,要做好财政工作: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立足财政,着眼全局,把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统一起来,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始终强化担当、主动作为。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关系基础上,深度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对契合大势、看清看准的事项主动介入,不回避矛盾,不推诿责任。必须始终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大胆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路径依赖,以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必须始终依法行政、为民理财。贯彻依法治国理念,打造法治财政、阳光财政,把财政活动置于人民监督之下,聚财有道、用财有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必须始终加强管理、注重绩效。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运行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财政运行还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适应新常态的财政工作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中长期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有待进一步缓解,各种潜在风险防控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财税改革举措有待进一步落实,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等等,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工作思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财政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大势,及时调整思路。总的来看,今后一段时期我省财政改革发展面临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从有利因素看,我省地广人多、资源丰富,地处“一带一部”特殊区位,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特别是随着“五化同步”加快推进,“一核三级四带多点”空间布局加快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为财政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从制约因素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省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又开始凸显,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力转换困难相互交织,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制约财政科学发展。特别是财政自身的一些趋势性问题更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一)收入形势严峻,质量改善任重道远。从增速看,一方面,烟草、房地产行业等传统产业已经触及增长“天花板”,新兴产业增长虽快,但其增量尚不足以带动存量,新旧财源青黄不接;另一方面,减税清费仍是主基调,营改增等税制改革对收入冲击较大,一次性、特殊性增收渠道减少,要在高基数基础上持续高增长不大现实,个位数增长将常态化,一些资源型地区还有可能负增长,我们在安排收入计划、支出盘子时一定要充分考量。从结构看,虽然这几年我们在提高税收占比、改善收入质量上花了很大力气,但由于税收增长较慢以及政策调整等因素,没有达到预期。(二)支出刚性攀升,收支矛盾更加尖锐。支出结构固化、能增不能减的问题仍然突出,民生政策提标扩面资金需求不断增加,各种改革性成本支出有增无减,在地方收入以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增长双双放缓、盘活存量资金空间不断缩小的大背景下,中长期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尤其要注意对改革性支出提前研判、认真测算,比如,公车改革虽然总体上有利于节约开支,但存在结构性不平衡的问题,原来人多车少的地区和单位反而有可能新增支出,必须统筹安排,以免被动。(三)风险隐患增多,防控难度显著加大。一是要关注政府性债务风险。我省政府性债务已经累积了较大规模,虽然去年开始中央对地方存量债务进行大规模债券置换,有效降低了举债成本,但要看到,置换只是把债务期限拉长,其规模受制于债券市场容量,利率由市场决定,终归是要偿还的,不能完全依靠这种模式来规避风险。同时,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后,部分市县违规举债、变相融资,比如通过保底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等方式将PPP异化,利用基金进行“优先劣后”分配,等等,隐蔽性强,加大了监管难度。二是要关注社保基金风险。这个问题很多地方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加上制度设计缺陷,社保基金收支缺口不断扩大,基金运转高度依赖财政补助和历年滚动结余,不可持续。三是要关注其他风险加速向财政转移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潜在的社会矛盾存在向财政集中的趋势,如果缺乏系统通盘的考虑,还是采取花钱买稳定、花钱买平安的解决办法,财政部门会很被动。同时,对高杠杆、民间融资等金融风险也要高度警惕,制定预案,防止出现区域性系统性财政金融风险。(四)财政责任加重,问效问责倒逼改革。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新定位,提升了财政地位,但也加重了财政责任,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社会舆论对财政工作更加关注、期望更高。同时,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深入推进,既有利于规范财政收支活动,也给财政部门带上了“紧箍咒”。近年来,纪委、监察、司法、审计等部门对财政依法依规履职的监督越来越严格,财政部门当被告、工作人员被追责屡见不鲜,涉及财政部门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数量明显增加。这些都倒逼我们加快改革、规范管理、依法理财,防范财政法律风险。面对这些形势,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畏难不前,要把各种可能的困难考虑得更充分些,把应对的措施准备得更全面些。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既善于理财,更注重理政,从国家治理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推动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调整优化财政宏观调控,靶向施策、组合工具、精准发力。当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多重目标取向加大了调控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把握好财政政策的方向、力度、节奏和时机。要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加大力度,妥善处理好减税与增支、扩赤与风险之间的矛盾,加快建立中长期平衡机制。要加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配合,组合运用各类财政政策工具,增强政策合力,放大政策效果。要找准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明显短板,精准滴灌而不搞大水漫灌,突出重点而不搞平均用力,切实提高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调整优化支持经济发展方式,有进有退、用活信用、用好杠杆。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突出财政的公共属性,简政放权、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而不是更多地发挥政府作用。要强化质量和效益导向,更加注重支持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当地有就业、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的企业和产业发展。要用好财政这个“金边”信用,尽可能多渠道筹措低风险偏好社会资金,多用债券、政策性贷款和直接融资等工具,想方设法降低资金成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资金需求。平台公司代行政府融资职能剥离后,如何融资成为各级财政的共同难题,在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下,其实渠道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更新理念,学会运用现代财政金融工具,如平台公司可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有条件的项目可大力推行PPP模式,积极吸引险资等长期资本入湘,等等。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充分运用市场化工具和手段,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引导撬动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调整优化民生保障制度,守住底线、精算平衡、完善机制。要坚持把民生作为优先保障重点,随着财力增长,稳步增加民生投入,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要以保基本、守底线为目标,合理确定民生保障项目和水平,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要开展民生政策评估,对不合理或政策环境发生变化的民生支出,坚决压减或取消。要正确处理基金收入和支出、财政补贴和个人缴费的关系,坚持精算平衡,强化激励约束,完善筹资机制,加快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要着力完善民生制度,统筹民生政策,注重花钱买机制,着力解决制度碎片化问题。——调整优化改革政策导向,深刻介入、主动买单、注重协调。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财政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事实也证明,不管愿不愿意,各种改革最终都会找上门来,财政做不到也不能孤立和割裂其他改革。要更加深刻介入、深度参与到金融、国企、社保、科技、教育、农业等其他领域体制机制的构建,争取在顶层设计环节就解决主要问题,以求事半功倍,决不能置身事外,更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把握改革趋势,精心测算改革收益和成本,对必须付出的改革代价要主动请客,避免被动买单,多做“雪中送炭”,少搞“锦上添花”。要统筹各项改革政策,发挥财政综合部门优势,协同推进各项改革,防止政策割裂、各自为政,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合力。——调整优化财政运行机制,规范权力、加强制衡、提高效率。要正确行使党和政府赋予的财政权力,防止权力任性和傲慢,防范法律风险、廉政风险。要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重点聚焦预算管理、资金分配等核心业务环节,加强制度约束,严控自由裁量权。要更深、更细、更广推进预算公开,并带头主动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要把抓效率和抓落实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做到执行有力、落地有声。三、201x年全省财政工作主要任务201x年是“十x五”开局之年。全省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x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减税清费,增收节支,提高绩效,释放改革活力;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降成本,培育增长新动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机制,守住底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201x年全省和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增幅按8%以上安排,与GDP增速基本同步,力争更快一些,地方收入增量中的税收占比要稳步提高。重点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统筹推进各项改革,突出完成财税改革重点工作和任务。201x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攻坚之年,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改革的总体部署,在抓好重点领域改革落实落地的基础上,突出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步伐,确保按预期完成重点工作和任务。严格落实中央税制改革部署。按照中央部署,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实行不动产进项税抵扣。积极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调整部分品目征税范围、征收环节和税率。全面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清理相关收费基金。扎实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加大预算统筹力度,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省级提高到19%;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排污费、广告收入等全部纳入预算统筹安排,取消所有专项收入专款专用规定;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土地、房屋、矿产等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全面实行收支脱钩。实质性整合专项资金,省级专项整合到82项,并健全专项资金绩效评估和退出机制。加大预算公开力度,所有省级专项资金实行制度办法、申报流程、评审公示、分配结果、绩效评价等全过程公开。积极盘活存量资金,对上年末财政存量资金规模较大的部门,适当压缩下年财政预算安排;编制每一个项目或安排转移支付时都要先消化存量,再考虑安排增量;实现盘活存量实时化,对于执行进度较慢的部门项目预算,以及未按规定及时分解下达或者闲置沉淀的转移支付,各级财政可以及时统筹用于急需资金支持的领域。在污水垃圾处理领域支持市县全面推进PPP模式,并建立奖补机制。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研究完善省与市县收入划分办法,目前中央正在研究改革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办法,省里将结合新的办法,合理划分省市县收入,调动各级积极性。理顺省与市县事权与支出责任,中央今年将推进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并在部分条件成熟领域率先启动,省里将在国防等领域先行先试。扩大市县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自主权,市县对中央和省下达的各类专项转移支付,可在不改变资金大类的情况下,将支持方向相同、扶持领域相关的资金整合使用。进一步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提高专项转移支付因素法分配比重,原则上对乡镇以下的一般公共服务项目不直接带帽下达。全面实施市县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考评,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引导市县依法理财,提高管理效率和运行质量,防控债务风险。抓好其他方面改革。全面启动实施财税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社会保险费征缴体制改革。加快农业“三项补贴”制度改革步伐,推进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落实并乡合村奖补政策,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启动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扩大试点范围。加快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大力支持、深度参与国企、社保、教育、卫生、金融、司法等其他领域改革。(二)坚持供需两端共同发力,突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我省经济增长既有总量问题,更有结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依赖传统的经济政策“强刺激”,更不能指望经济运行周期自发“V型反转”,必须痛下决心,在充分挖掘释放需求潜力的同时,把重点放在供给侧,破、立、稳相结合,以新供给带动新需求,推动新的供需平衡,实现经济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破,就是要支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着力去除无效供给。“破”是一个痛苦而又必须忍受的艰难过程,财政要高度关注、主动出击。去产能,既要靠市场机制,也要靠政府引导。清理财政对竞争性领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对长期亏损、债台高筑、无药可救的企业要坚决停止补贴和保护。加快推动钢铁、煤炭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今年,中央财政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解决钢铁、煤炭行业“僵尸企业”处置过程中的人员安置问题,省里也将研究制定烟花爆竹企业整合集中的奖补政策,市县也要结合各自实际推进去产能工作,尽可能采取债务重组方式,少搞破产清算。支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分离办社会职能,适时推进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加快完成上轮国企改革后续问题处理。化解房地产库存,从长远看要靠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教育等问题,引导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需求;中短期可通过在权限范围内实施税收、贷款、公积金等组合优惠政策,并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支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去杠杆关系到金融风险,关键在于加强监管,各级财政也要高度关注,妥善应对。立,就是要支持引入新模式、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力。引入新模式,就是要支持传统产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工具,运用新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等,拉近与市场有效需求的距离,实现无缝对接。发展新产业,就是要大力支持实施“制造强省行动计划”,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今年,省里将全面启动运营新兴产业发展等基金,重点支持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规模化成长,加快培育3D打印、智能机器人、高性能数字芯片等新增长点。培育新动力,就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点要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和支持科技创新,一方面,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干预,还权于市场;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今年,省里将着力支持长株潭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并设立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稳,就是要稳投资、稳消费,着力稳定现有需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增信功能,创新政府投融资机制,加强财政金融联动,保障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张网”、“两房两棚”、“两供两治”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今年省里还将支持启动“洞庭湖区五大专项治理行动”。发挥消费在需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积极培育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大力支持网上购物、在线交易、农村电商等新的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三)推动协调发展,突出补短板守底线。要瞄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显短板,精准发力,定向调控,提高发展的协调性。着力补齐经济发展“四大短板”。守盛书记反复强调,县域经济、非公经济、开放经济以及金融服务业是当前阻碍我省经济发展的四块短板。各级财政部门要立足职能,积极寻找补齐短板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是推动地方金融产业振兴发展。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金融强则经济强。省财政已向省政府提出政策建议,初步设想是: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出台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突出发展重点,着力加快政府性产业投资基金、私募金融、创新金融、普惠金融、民营金融发展;打造金融产业链,培育地方金融领军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金融集聚区,推动本土金融企业上市;培育发展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推进资产证券化,等等。市县也要立足实际,积极跟进。二是促进开放型经济提质升级。突出支持重要平台、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实现出口与进口、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均衡发展。推进“架桥拓市”,开拓新兴市场,支持企业大规模走出去。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园区“135”工程,鼓励招商创新,突出引进产业集群、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三是支持非公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通过财政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推动非公经济加速发展。继续实施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认真做好收尾和政策评估工作。着力补齐扶贫这块社会发展短板。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阻力。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2020年我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贫困县要全部摘帽,据此测算今后每年全省需减贫约120万人,任务很重。今年,省里将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大幅增加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机制,探索以省为主创新建立医疗保障、低保兜底“两项机制”,以县为主搭建产业发展、就业培训、易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扶贫“五大平台”。近期,要重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省里已成立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作为省级投融资主体,统筹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县市区也要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利用现有县级融资平台公司设立子公司,明确其为县级项目实施主体,并积极与省里对接,落实各项任务。县级财政要通过整合专项资金、增加年度预算安排等渠道,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向实施主体支付项目费用,偿还贷款本息。着力守住民生底线。一是稳步提高惠民补贴标准。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42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45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月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320元、390元,继续提高农村五保户、优抚对象、高职和高中生均拨款补助水平。二是继续完善制度、健全体系。统筹设计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推进城乡薄弱学校改造,支持解决城市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启动沿西部边境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农村基层教育卫生人才津贴政策对贫困县的全覆盖。建立完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两项制度”。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土地休耕轮作、退耕还林。完善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园建设,加快农业信用担保体系构建和“财银保”试点。推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先建后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探索开展水稻制种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完善“普惠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提升集中连村建设水平。支持实施公益林、国有林场和天然林三年禁伐行动,提高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国有林补偿标准。(四)强化财政管理,突出防范风险。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夯实管理基础,提高管理水平,严防财政风险。夯实财政管理基础。加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开展绩效运行跟踪监控和第三方绩效评价,加大评价结果转化运用力度。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勤俭节约办一切事业,严控行政支出,省直除“三公”经费外,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办公设备购置费等一般性支出预算零增长。规范非税收入征管,挖掘征收潜力,完善征管系统,推进电子收缴和票据电子化管理。继续推进监督关口前移和延伸,理顺监督职能,加大分区域监管力度,提高监督效能。全面建立和实施省市县三级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加强国库收付管理,稳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科学做好地方债发行工作。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完善政策功能,启动电子化采购。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加大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式,开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常态化试点,全面提升会计行业服务能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强化省级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监管,深入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探索创建“星级”财政所。健全财政投资评审监管机制,推动预算评审制度改革,完善项目支出标准。继续开展信息网络安全专项治理,推进财政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财政信息化水平。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一是实行限额管理。对地方政府纳入预算管理的存量债务,分批发行政府债券置换。对市县债务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合理控制增量。对市县实行有差别的利息负担机制,新增债务限额分配重点向低风险地区倾斜。二是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省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债务预算编制范围由交通扩大到水利、能源、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并编制201x-201x年重大基础设施中期财政规划。三是加强风险管理。完善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债务高风险地区继续开展分色分类预警,着力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五)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突出增强适应新常态的履职尽责能力。新常态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各级财政干部要积极转变观念,全面提升素质,持续改进作风,树立高效、务实、为民、廉洁的良好形象。勤学习抓创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只有提前认识适应,才能在引领上快一步。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强学习,把握新常态的核心内涵,领会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树立与时俱进的新观念,解决面对新常态无所适从、心中无底、不会为不敢为等问题。要进一步创新学习培训方式,拓展平台,丰富内容,扩大对象,提升效果。要加强政策和理论研究,增强主动性和前瞻性,提高把握大势和宏观分析的能力。要强化创新意识,积极转变思维和观念,敢闯敢试,敢担当敢作为,推动事业发展再上高台。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去年年底,省财政学会按照省委组织部的有关要求,完成了改选工作,组建了以宋华同志为会长的新领导班子,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市县财政部门也要进一步重视和支持财政学会开展工作,通过财政学会这个平台,搞好重大理论及政策攻关,积极服务财政中心工作。讲服务重效率,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财政干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服务人民群众、主动服务预算单位,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要进一步强化“马上就办”的服务意识,抓执行重落实,做事雷厉风行、不等不靠、善始善终,提高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守纪律讲规矩,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要发挥各级财政部门党组织的核心作用,狠抓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工作,始终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党章党纪党规意识,认真学习和践行新出台的《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知轻重、晓进退、明是非、守本分,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狠抓廉政建设工作不松懈,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完善财政部门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加强基层财政部门廉政建设工作,开展专项治理,切实防止“雁过拔毛”式腐败。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傅奎同志在听取财政工作汇报时,对财政部门进一步发挥源头治腐作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期望和要求,特别强调财政干部下基层调研、开展工作要主动不喝酒,带头树立良好形象、移风易俗,各级财政干部要严格贯彻执行。同志们,总结“十x五”,硕果累累,令人鼓舞;展望“十x五”,重任在肩,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为实现“十x五”良好开局、加速推进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努力奋斗!关于湖南省2016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1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郑建新各位代表: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提出2016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17年预算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2016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财政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落实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各项决议,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妥善应对多重风险和挑战,全省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一)2016年预算收支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 收入预算执行情况: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完成2697.9亿元,增长7.3%,剔除“营改增”收入划分体制调整因素,同口径换算后(简称同口径,下同)增长10.3%,完成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通过的“8%以上”的预期增幅目标,加上上划中央收入1554.2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252.1亿元。 过去的一年里,省委省政府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稳定经济财政运行发挥了显著作用。一是适度扩大总需求。争取新增债务限额461亿元,规模居全国前列,加上上年结转的过渡期定向调增限额发行新增债券48.7亿元,全年新增债务资金达到509.7亿元,比上年增加356.7亿元,全部用于扩投资;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全省共收回结余结转资金43.6亿元,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亟需领域;积极稳妥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性投资基金等新型投融资模式,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实施中小微外贸企业出口融资无抵押式担保和银行优惠贷款政策,通过风险补偿、业务奖励、费用补助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出口融资业务规模、降低服务收费,助力开放型经济发展。二是坚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从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开“营改增”,实现增值税对货物和服务的全覆盖,全年减轻企业税负约82亿元,2016年全省落实各类税收减免政策减轻纳税人负担较上年增加约254亿元;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153项,取消、放开、降标涉企收费129项。三是着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及时拨付专项奖补资金48.4亿元,支持钢铁、煤炭、烟花爆竹等行业化解过剩、落后产能,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营业税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广公共租赁住房货币化补助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支持消化商品房库存;全年共发行政府置换债券2940.4亿元,平均利率2.79%,置换后全省每年可降低利息成本约210亿元。 2016年,财政增收十分困难,我们始终把加强和规范收入征管摆在突出位置,分地区、分行业、分税种定期进行精细分析、精准调度,通过联合办税和信息共享治理“跑冒滴漏”,制止和纠正市县虚增非税收入等行为。经过不懈努力,收入增幅下滑的趋势得到扭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从9月的4.8%逐步回升到年底的6.01%。分结构来看,全省税收收入3105.5亿元,同比增长2.7%;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的非税收入1146.6亿元,增长16.1%,剔除按中央规定转列一般公共预算的5项政府性基金31亿元后增长12.9%。受税收增速下滑影响,非税收入占地方收入的比重有所提高,为42.5%,剔除政府性基金转列因素后为41.8%。主体税种中,增值税和营业税合计1229.9亿元,增长4.9%,在“营改增”减税背景下依然实现一定增长,主要是5月1日改革全面推开前,各级普遍加大了营业税的清缴力度;消费税632.7亿元,下降4.6%,主要是受控烟政策影响,卷烟消费税下降较多;企业所得税431.4亿元,增长2%。省级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完成423亿元,增长8.5%,同口径增长11.9%,比预算超收15.2亿元,主要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一次性非税收入超收较多,加上上划中央收入511亿元,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34亿元。省级地方收入超收15.2亿元当年不使用,全部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纳入以后年度预算统筹安排。 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全省财政部门服从服务改革发展大局,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支持、调整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资金、加快资金调度等举措,保障中央和省重要政策、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2016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337亿元,增长10.6%,其中,省级支出556.3亿元,增长4.7%,增速不高主要是省级新增财力和新增债券大部分用于补助市县、列市县支出。全省主要支出科目的执行情况如下: 农林水支出698.7亿元,增长2.3%,主要是“十三五”中央调整了水利投入以及林业、渔业成品油价格改革补贴政策,补助相应减少,剔除这一因素后,农林水支出同口径增长9.2%。大幅增加财政扶贫投入,省级预算新增扶贫资金20亿元,全省扶贫支出达到90.6亿元,是上年的2.4倍。推进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改革,全年整合下达贫困县的资金达到180亿元。整合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基金、长期政策性贷款等96亿元,按计划实施16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启动精准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大力推进三个“百千万”工程,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启动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实施森林禁伐减伐三年行动计划,初步实现国有林场改革目标。省级安排34.4亿元,支持涔天河水库、莽山水库、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教育支出1011.5亿元,增长8.9%。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扩展到所有沿西部边境贫困县,农村基层教育人才津贴政策实现贫困县全覆盖。免学杂费政策扩展到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困难学生,免费教科书政策扩展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校舍维修改造补助政策由农村拓展到城市,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实现了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建立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机制,我省各类教育阶段的生均经费都达到或超过中部平均水平。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82.4亿元,增长13.2%。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连续第12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省城乡低保指导标准分别由330元/月、165元/月提高到420元/月、220元/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75元提高到80元。 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539亿元,增长9.2%。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40元提高到45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补助各提高50元/月,分别达到320元/月、390元/月,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补助人均提高100元/月,为全省100万名农村适龄妇女提供“两癌”免费检查。在14个市州全面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节能环保支出155.5亿元,增长7.7%。省级投入10.5亿元,在洞庭湖区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专项行动。累计兑付1.8万辆新能源汽车推广省级补贴,启动实施新一轮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奖补政策。支持4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采取PPP模式,推进垃圾收运体系建设。 科学技术支出71.4亿元,增长7.7%。突出加大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投入,支持湘江新区获批首批国家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加快构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 省级预备费20亿元,全部用于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置、中央和省年中新出台政策增支等年初难以预见的开支,根据具体使用方向列入相关科目,包括公共安全7.4亿元,资源勘探信息等3.4亿元,农林水2.5亿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2亿元,城乡社区0.9亿元,文化体育与传媒0.9亿元,教育0.8亿元,节能环保0.5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0.5亿元,交通运输0.5亿元等。 转移支付执行情况:2016年,经过积极争取,中央继续加大了对我省的支持力度,全年共下达我省转移支付2855.4亿元,加上分配我省的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461亿元,共计33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一是一般性转移支付1816.2亿元,增长11.5%,均衡性、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民族地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革命老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等财力性转移支付达到870.7亿元,比上年增加108亿元,增长14.2%,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673.7亿元,排全国第三位,增长13.9%;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122.5亿元,增长16.2%;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39.1亿元,排全国第二位,增长18%,13个县新增纳入补助范围,全省享受中央重点补助的县市达到54个,排全国第一位。二是专项转移支付1039.2亿元,下降4.5%,主要是中央按照预算改革要求压减了专项转移支付。洞庭湖水污染防治等9个项目进入中央水污染防治储备库,争取中央补助4.92亿元;纳入全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试点省份,获得中央补助5.72亿元;怀化市、常德市进入全国物流标准化建设城市试点,7个县入选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共获得中央补助2.9亿元。 越是增收艰难、收支矛盾尖锐的时候,越需要加大对基层的帮扶。省财政不仅将中央下达我省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增量下达市县,还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市县的补助力度,全年省对市县转移支付达到3034.1亿元,加上转贷市县的新增债券资金305亿元,共计33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1758.1亿元,占转移支付的比重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增长13.1%,比中央对我省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幅高1.6个百分点;专项转移支付1276亿元。 收支平衡情况:2016年,省级地方收入423亿元,加上返还性收入275.6亿元,中央转移支付2855.4亿元,一般债券收入1869亿元,上年结转103.1亿元,市县上解60.6亿元,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39亿元,从政府性基金调入33亿元,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2亿元,可安排使用的收入总量5660.7亿元。省级支出556.3亿元,加上补助市县3228.7亿元,债务转贷支出1481.4亿元,债务还本215.3亿元,上解中央31.2亿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60.2亿元,结转下年87.6亿元,支出总计 5660.7亿元,当年收支平衡。2016年末,省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96.5亿元。2.政府性基金预算 2016年,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1042.9亿元,中央补助58.9亿元,上年结转234.4亿元,专项债券收入1556亿元,可安排使用的收入总计2892.2亿元;支出1021.2亿元,调出资金到一般公共预算120亿元,专项债务还本支出1500亿元,结转下年251亿元,支出总计2892.2亿元。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156.9亿元,中央补助和市县上解收入60.8亿元,专项债券收入1556亿元,上年结转36.4亿元,可安排使用的收入总计1810.1亿元;支出132亿元,补助市县73.8亿元,调出资金到一般公共预算33亿元,专项债务还本支出130.9亿元,专项债券转贷支出1385.1亿元,结转下年55.3亿元,支出总计1810.1亿元。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主要科目执行情况如下: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757.5亿元,重点用于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方面;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支出32.5亿元,重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和耕地开发等方面;车辆通行费安排的支出99.1亿元,重点用于高速公路建设和维护;彩票公益金安排的支出24.5亿元,重点用于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民政事业和全民健身。 3.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2016年,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574.2亿元,其中,保险费收入915.3亿元,财政补贴583.1亿元,利息、转移收入等其他收入75.8亿元;支出1478.4亿元,其中,社会保险待遇支出1453亿元,转移支出等其他支出25.4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720.3亿元。省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04.1亿元,支出183.5亿元,年末滚存结余464.1亿元。 分险种来看: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814.1亿元,支出823.9亿元,滚存结余870.8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36.5亿元,支出98.7亿元,滚存结余221.9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235.7亿元,支出200.2亿元,滚存结余287.3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320.5亿元,支出300.8亿元,滚存结余142.3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31.7亿元,支出27亿元,滚存结余52.4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4.4亿元,支出18.2亿元,滚存结余121.4亿元;生育保险基金收入11.3亿元,支出9.6亿元,滚存结余24.2亿元。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016年,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28.6亿元,其中,利润收入21.1亿元,股利、股息收入2.5亿元,产权转让等其他收入5亿元;中央补助收入30.4亿元(主要是化解落后产能职工分流安置补助和中央下放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补助),上年结转3.8亿元,收入共计62.8亿元。支出完成47.7亿元,调出5亿元到一般公共预算,结转下年10.1亿元(主要是部分国有企业分配利润等超出其年初计划,超出部分当年不作安排,结转下年使用,以及中央部分转移支付下达较晚,市县来不及形成支出),支出共计62.8亿元。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6.9亿元,其中,利润收入4.9亿元,股利股息收入2亿元;中央补助收入30.4亿元,收入共计37.3亿元。支出完成28亿元,调出2亿元到一般公共预算,补助下级支出3亿元,结转下年4.3亿元,支出共计37.3亿元。 5.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据统计,截至2015年末,我省包括政府债务和或有债务在内的政府性债务总计11023.4亿元,其中,政府债务6152.2亿元,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529.8亿元,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41.4亿元。2016年,中央核定我省政府债务限额7241.3亿元,即2015年核定我省政府债务限额6780.3亿元,加上2016年中央下达新增债务限额461亿元(包括新增政府债券限额456.6亿元和外贷限额4.4亿元)。 2016年,共发行置换债券2940.4亿元,2015、2016年合计发行置换债券4162.4亿元,占清理甄别锁定政府存量债务6267.3亿元的66.4%。4162.4亿元置换成债券后每年可节省利息约300亿元。 (二)落实省人大预算决议情况 2016年,各级各部门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有关决议,财税改革取得新进展。一是继续加强预算统筹、改进预算安排方式。5项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安排,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由98项整合为82项。将293项公共服务和管理辅助性事项逐步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在水利、交通等领域探索省以下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试点,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二是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省级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和风险控制联席会议制度。编制涵盖交通、水利、能源、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2016-2018年省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期融资债务规划。全国第一家申报世界银行发展政策贷款,借鉴国际先进实践经验和技术工具,探索建立债务管控新机制。将或有债务纳入债务风险预警办法,全面、客观衡量市县债务风险。出台省级政府性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实行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三是推进预算公开常态化、机制化。在省市县财政部门门户网站上搭建统一平台,集中公开政府预算、部门预算、“三公”经费、政府债务等信息。制定出台省直部门和市县预算公开考核和通报办法,定期打分通报。在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公布的2016年度中国财政透明度排名中,我省居全国第二位。四是全面实施市县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考评机制。设置7大类19项考核指标,借助第三方对市县财政运行情况进行综合绩效考评,考评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 2016年,全省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民生支出占比进一步提高。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保障性住房等直接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4435.9亿元,增长11.5%,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0%,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二是继续大力压缩一般性开支。编制2016年预算时,省直机关事业单位一般性支出实行零增长,省级“三公”经费全年执行数为3.94亿元,比年初预算减少0.46亿元,结余资金收回预算,统筹用于民生支出。省和市县相关支出科目中的行政运行、事业运行等项比上年略有增加,主要是从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新增支出在2016年集中列支,以及2016年按照中央和省统一部署,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基本养老金标准。三是下大力气盘活财政存量,省级结转资金大幅减少,在2015年较上年减少47%的基础上,2016年较上年再下降15%。 在财政实力不断增强、预算管理和改革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譬如:收入增速放缓,而部分支出结构固化、不尽合理,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市县财政形势分化,一些资源型和传统产业比重大的地区运行困难;部分市县违规变相举债,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增大;审计结果表明,支出政策碎片化,资金使用不规范、绩效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此,我们高度重视,将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17年省级预算草案2017年,我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随着推进“三个着力”、构建“四大体系”、打造“五大基地”战略部署的深入实施,全省发展新动能将不断积聚,经济运行预计将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是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突出,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市场预期有待提振,部分领域风险积聚。就财政而言,收入方面,在经济转型的阵痛期,我省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税源结构增收更为困难,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有力的增收拉动能力,再加上减税降费力度的加大,财政收入增速预计将保持中位运行;支出方面,有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推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支持打好脱贫攻坚、转型升级、环境治理战役,需要适度扩大支出规模,预算平衡的压力巨大。 根据中央和省的有关要求,结合2017年财政收支形势,2017年财政政策重点和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加力增效,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财税改革,统筹盘活资金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着力支持实体经济和减轻企业负担,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和激发民间投资,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着力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和缓解基层财政困难,为提高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做出积极贡献。 一般公共预算:2017年,财政增收潜力和减收压力并存。一方面,与财政收入密切关联的一些经济指标将逐步改善,通货紧缩压力将有所缓解,改革红利继续释放将带动相关税源效益趋好,为收入增长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各种减收因素交织叠加,财政大幅增收十分困难。一是受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化解过剩产能等多重因素影响,“烟”“油”“房”三大支柱税源增收依然艰难,钢铁、有色、煤炭、工程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也正处于行业低谷或转型时期。二是随着不同行业间增值税抵扣链条逐步畅通,“营改增”减税效应将进一步释放。同时,为了继续降低企业成本负担,2017年预计还会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三是2016年清缴营业税一次性增收因素消失,将影响下年收入增幅。目前,中央初步预计2017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 综合以上分析,2017年省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449.2亿元,增长6.2%(按照财政部统一规定的“营改增”收入划分调整口径,下同),略高于中央预计的地方收入增幅,加上上划中央收入542.7亿元,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991.9亿元;汇总省级和市县预算,2017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4515.7亿元,其中,地方收入2865.2 亿元,上划中央收入1650.5亿元。这一预期是综合分析全省财经形势后提出的,既体现了上述减收因素的影响,也考虑了保障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满足各项刚性支出的需要。 2017年,省级地方收入预计完成449.2亿元,加上中央税收返还收入307.6亿元,中央转移支付收入2305.3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1827.7亿元,专项转移支付477.6亿元),市县上解收入60.6亿元,向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借款13亿元,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35亿元,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2亿元,可以安排使用的收入总计3172.7亿元。 省级支出预算安排438.5亿元,加上上解中央支出31.2亿元,对市县的税收返还224.6亿元,对市县转移支付2478.4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1723.4亿元,专项转移支付755亿元),支出总计3172.7亿元。 此外,2017年省级拟使用新增债券预安排支出162亿元,用于落实中央和省重点工作部署。为加快实施,省级已提前做好项目准备,待中央正式下达额度后,将按规定及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预算调整方案。 省级一般公共预算重点支出政策和安排情况如下: 2017年,省财政将通过合理安排预算,全面盘活存量,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重点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支持精准扶贫,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支持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等。同时,按照厉行节约的原则,省直机关事业单位“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办公设备购置费等一般性支出预算只减不增。 教育:预算安排295.1亿元,新增10.9亿元,此外,预安排新增债券3亿元。重点推进高等教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大省属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继续提高高职、中职院校生均拨款水平。引导实施城乡义务教育消除“大班额”计划,扩大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规模,完善困难学生奖扶政策体系。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51个贫困县全覆盖,所需资金由省级财政承担。 科学技术:预算安排20亿元,新增5亿元。继续推进长株潭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军民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协同创新、社会科学及科普事业发展。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激发创新活力。 文化体育与传媒:预算安排30亿元,新增4.5亿元。支持省博物馆、省美术馆等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继续加大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投入力度。 社会保障与就业:预算安排476.2亿元,新增3.2亿元,此外,预安排新增债券2亿元。实施农村低保指导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融合”,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健全完善城乡统一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基本生活补贴和照料护理补贴。提高城乡医疗救助、优抚等补助水平,增加临时救助、孤儿基本生活费投入。继续对敬老院、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等基层民政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奖补。 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预算安排316.6亿元,新增9亿元,此外,预安排新增债券2.9亿元。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为城乡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45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45元提高到50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设备配置。支持实施消除血吸虫病规划,启动实施贫困尘肺病患者救治救助工程,支持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和爱心助孕。 节能环保:预算安排24亿元,新增2.8亿元,此外,预安排新增债券12.5亿元。支持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继续开展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专项行动。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奖补政策,加大对技术研发、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淘汰煤炭、钢铁、烟花爆竹等落后产能。 农林水:预算安排248.8亿元,新增17.3亿元,此外,预安排新增债券34.3亿元。持之以恒推进三个“百千万”工程,开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PPP试点。生态公益林国有林补偿标准提高到15元/亩,继续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统筹新增债券、非税收入、存量资金等,支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开展巨灾保险制度试点,加快省以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投入力度。省级预算安排的扶贫资金达到31.2亿元,较上年增长25%;继续推进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改革,预计2017年整合后下达到51个贫困县的中央和省级财政涉农资金将超过200亿元。 经济发展:预算安排126.7亿元,新增28.7亿元,此外,预安排新增债券8亿元。按照省政府部署,2016年1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3年内,省级共投入100亿元,着力扩投资、调结构、稳增长,主要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减收补助、重点园区新增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贴息、民间资本投资关键民生领域PPP项目前期费用补助、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技术产业化、重大工业技改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奖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项目投贷结合、激励市县扩大有效投资等8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加快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支持金融业加快改革发展,完善优化融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总部和分支机构。启动运行省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设立绿色发展PPP融资支持基金,带动民间资本投入我省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开放崛起”,帮助外贸企业破解融资难题,支持以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为重点的全域旅游基地建设,打造“锦绣潇湘”旅游品牌。 2017年,省级预备费继续安排20亿元,省级偿债准备金安排17.9亿元。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省级预算周转金已于2016年全部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017年不再安排。 政府性基金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根据基金项目的收入情况和实际支出需要安排,按基金项目编制,做到以收定支,并加大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2017年,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1004.5亿元,加上中央补助25.5亿元,上年结转251亿元,收入总计1281亿元;全省支出安排1037.4亿元,结转下年243.6亿元,支出总计1281亿元。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141.7亿元,主要是车辆通行费98亿元、彩票公益金26.2亿元等,加上中央补助和市县上解27.4亿元,上年结转55.3亿元,可安排使用的收入总计224.4亿元;省级支出安排114.4亿元,补助市县65亿元,结转下年45亿元,支出总计224.4亿元,当年收支平衡。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按照统筹层次和社会保险项目分别编制,做到收支平衡。根据中央要求,从2017年起正式编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预算。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安排2381.8亿元,支出安排2362.3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739.9亿元。省级收入365.9亿元,支出345.9亿元,年末滚存结余484亿元。 分险种来看: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安排808亿元,支出912.6亿元,滚存结余766.1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收入752.2亿元,支出742.4亿元,滚存结余9.9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42.5亿元,支出104.9亿元,滚存结余259.5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247.3亿元,支出212.6亿元,滚存结余321.9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363.4亿元,支出330.5亿元,滚存结余175.3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32.2亿元,支出28.2亿元,滚存结余56.5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4.1亿元,支出20.3亿元,滚存结余125.2亿元;生育保险基金收入12.1亿元,支出10.8亿元,滚存结余25.5亿元。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并加大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2017年,全省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安排25.5亿元,加上上年结转10.1亿元,收入合计35.6亿元;支出安排33.6亿元,调出资金到一般公共预算2亿元,支出合计35.6亿元,当年收支平衡。省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安排1.8亿元,加上上年结转4.3亿元,收入合计6.1亿元;支出安排4.1亿元,调出资金到一般公共预算2亿元,支出合计6.1亿元。 为确保完成2017年预算,我们将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加强改善调控功能。密切跟踪和准确把握经济走势,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支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政府投资规模,灵活运用奖补、贴息、债券、政府采购等政策和资源,引导撬动民间投资,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转型发展。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坚决制止为片面追求收入增幅、排名而虚增财政收入的行为,改善财政收入质量,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 2.更加注重统筹和整合,集中保障重点需求。进一步强化政府预算全口径大统筹,所有非税收入实行预算统筹,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加大政府性基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安排的力度,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并统筹使用。继续清理整合专项资金,深入推进实质性整合。 3.更加注重公开和绩效,提高财政运行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省直部门和市县预算公开考核和通报办法,定期检查排名,结果通报省直各部门和市县党委政府,并适时向社会公开。对所有省级专项资金实行第三方绩效评价,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到资金分配和项目管理中。 4.更加注重预防和管控,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财政金融风险的底线。重点加大对平台公司借款和政府支出责任的管控力度,建立平台公司目录清单,对平台公司债务余额实行动态监控。省级搭建统一公开平台,以适当方式公开市县平台公司债务,以及PPP、政府性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融资情况,通过公开强化监督。优化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响应、分类施策的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切实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新的一年,全省各级财政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振奋精神,认真工作,自觉接受人大代表监督,为实现2017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而砥砺奋进。关于省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的报告——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郑建新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提出2016年省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请予审查。一、2016年全省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和预算调整要求根据新预算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有关规定,从2015年起,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年度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等于上年限额加上当年中央下达新增限额(或减去当年调减债务限额)。每年各省市政府债务限额,由财政部在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的总限额内提出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下达各省市。各省市依照财政部下达的限额,提出本地区政府债务限额安排建议,其中,新增限额可以通过举借新债筹集资金,安排新增支出,相应需要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下达我省地方政府债务限额7241.3亿元,其中,下达2016年新增限额461亿元(含专项用于外贷的限额4.4亿元),包括一般债务限额433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8亿元。2016年新增限额用于发行债券或举借外贷,募集资金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按规定需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下达我省置换债券发行规模上限3263亿元,由地方在此规模上限内发行政府债券,置换经锁定的政府存量债务,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的结构根据实际置换情况由我省自行确定,由于置换债券并没有形成新增支出,因此,不需要编制预算调整方案。2015、2016年中央共下达我省置换债券4485亿元,占我省2014年底清理甄别锁定政府债务6267.3亿元的71.6%,预计2017年将全面完成存量债务的置换工作。二、2016年地方政府债务新增限额安排情况(一)指导思想2016年新增限额的使用,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支持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革任务,推进实施“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区域发展战略新规划,做到“五个倾斜”,即: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倾斜,向湘江流域保护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和洞庭湖治理倾斜,向脱贫攻坚和民生领域倾斜,向化解过剩产能倾斜,向债务风险低、管控好的地区倾斜。(二)安排方案新增限额461亿元中,安排省级200.3亿元,约占总额度的43%;转贷市县260.7亿元,约占总额度的57%。省级200.3亿元,全部发行新增债券,与年初预算打通盘活、统筹安排。根据预算法的规定,政府债券“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考虑到今年新增债券额度较大,用部分债券资金将年初预算安排的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置换出来,置换后腾出来的预算资金用于落实非建设性的重要政策、重大项目,在实现预算综合平衡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资金保障工作。具体安排如下:1、年初预算预安排及此次预算调整置换安排121.2亿元,其中,年初预算预安排43亿元,此次预算调整置换安排78.2亿元,具体如下:(1)年初预算预安排43亿元。编制2016年省级预算时,根据刚性支出需求和预算平衡需要,预安排新增债券50亿元,其中保障性住房建设省级配套15亿元,年中中央正式下达我省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后,省级配套比年初预计减少7亿元,因此,实际从新增债券中预安排43亿元。(2)此次预算调整置换安排78.2亿元。经认真梳理,用新增债券将年初预算中通过其他预算资金安排的重大项目建设资金78.2亿元置换出来。用新增债券将78.2亿元预算资金置换出来后,这78.2亿元预算资金统筹用于以下方面:民生政策提标35.5亿元。一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标3.7亿元。从2016年起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月80元(中央全额负担70元,我省自行提标10元),省财政需增支3.7亿元。二是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提标补助1亿元。支持将基本保障标准提高到村均8万元,全省行政村数由4.1万个减少到2.5万个后,提标后的基本保障标准将达到村均13万元。三是“三类人群”生活困难补助提标0.8亿元。2016年,“三类人群”(原中小学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老年乡村医生、老放映员)生活困难各档补助标准提高30元,分别达到每人每月90元、120元、150元,据测算,2016年全省共需2.8亿元,比上年增加0.8亿元,由省财政全额安排。四是预留市县津补贴提标补助30亿元。中央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地方附加津贴和规范政府性奖励相关政策,预留市县津补贴提标补助30亿元。产业结构调整32.7亿元。一是消化落后产能27.7亿元。今年,根据中央和省部署,我省将消化过剩钢铁产能,关闭全省所有9万吨以下的煤矿,淘汰1000家烟花爆竹落后产能,并分流安置企业职工,所需资金量大,安排27.7亿元。二是处置“僵尸企业”配套资金5亿元。预留10亿元。全面实施“营改增”后,减收幅度比较大,将对全年收支平衡产生较大影响,预留10亿元,届时根据影响情况,用于平衡预算,如有结余,转到明年安排。2、新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9.1亿元,主要用于推进中央和省已经部署的重大建设项目,具体包括:交通45.9亿元。重点用于落实“十三五”规划确定项目。一是高速公路16亿元,用于增加高速公路建设资本金。二是国省干线建设省级补助20亿元,高标准推进国省干线建设。三是水运5亿元,重点支持省级航道在建工程建设。四是补助城陵矶口岸建设3亿元。五是机场建设1.9亿元,包括黄花机场东扩工程1.4亿元和支线机场建设补助0.5亿元。能源5.5亿元。一是“气化湖南”工程资本金0.5亿元。2014-2016年,省财政共需安排 “气化湖南”工程资本金8亿元,已拨付6.5亿元,2016年还需安排1.5亿元,其中,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安排1亿元,通过新增债券安排0.5亿元。二是农网改造升级5亿元。我省“十三五”计划总投资400亿元,共需资本金80亿元,通过争取中央预算内基建、专项建设基金等渠道来落实;资本金以外的320亿元通过银行贷款解决。按照年利率5%计算,五年共需支付利息37.5亿元,2016-2020年省财政视贷款量和投资额分年安排资金,今年补助5亿元。洞庭湖治理和湖区农业机械化11.7亿元。一是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9.7亿元,用于沟渠塘坝清淤、工业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增强洞庭湖“引水、蓄水、配水、活水、清水、防水”能力。二是湖区农业生产机械化2亿元,结合“千社工程”,鼓励湖区市县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高校基础设施建设8亿元。重点支持按规划实施改扩建的工程项目建设,资产处置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3亿元。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投资,加快改善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央专项建设基金配套5亿元。主要用于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地方出资。转贷市县260.7亿元,用于发行新增债券和举借外贷,分3块分配:一是普惠性分配,根据各地财力水平、面积、人口、债务风险等因素测算分配,重点向偿债能力强、风险水平低的市县倾斜。二是政策导向分配,重点考虑市县承担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精准扶贫、湘江流域污染治理以及重大产业发展等任务,支持重点区域、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三是专项用于举借外贷的限额4.4亿元,相关贷款转贷市县用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此外,2015年过渡期定向调增限额中尚未使用的额度48.7亿元结转到今年,全部转贷市县,2016年市县新增债务限额达到3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倍。三、2016年省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根据中央要求,置换债券和过渡期定向调增限额主要是解决存量债务置换和债务结构调整问题,因此只将新增限额安排使用情况纳入预算调整方案。2016年新增限额461亿元中,可举借外贷4.4亿元,可发行一般债券428.6亿元,合计433亿元,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可发行专项债券28亿元,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据此调整2016年省级预算。具体情况如下:一般公共预算:根据地方政府新增限额安排方案,2016年省级收入合计数调整为3240亿元,比年初预算调增383亿元(2016年新增一般债务限额433亿元减去年初已预安排额度50亿元),其中,地方收入407.8亿元,中央补助收入2303.6亿元,市县上解收入54.6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9亿元;一般债务收入及调入资金435亿元,比年初预算调增383亿元。省级支出合计数调整为3240亿元,比年初预算调增383亿元,其中,省本级支出551.8亿元,比年初预算调增150.3亿元(此次安排省级新增限额200.3亿元减去年初已预安排额度50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支出232.7亿元,比年初预算调增232.7亿元;补助市县支出2426.4亿元;上解中央支出29.1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根据地方政府债券安排方案,2016年省级收入合计数调整为294.7亿元,增加专项债务收入28亿元;省级支出合计数调整为294.7亿元,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支出28亿元。四、2016年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实施情况置换债券按中央规定严格用于置换政府存量债务,为规范有序推进置换工作,我们正按照“五挂钩、一甄别”的原则组织存量债务置换:一是与债务风险挂钩,积极化解债务风险;二是与债务管控挂钩,优先化解债务管控好、举债行为规范地区的债务;三是与债务投向挂钩,优先化解因国家和省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债务;四是与国家要求的举债方式挂钩,对运用PPP等形式化解存量债务给予支持;五是与提高地区的信誉等级挂钩,化解金融机构逾期债务,提高政府可偿债能力;六是甄别清理不规范、不合法的举债行为,对高息集资、BT等套取土地等资源,获取高额利润的情况,先规范,后置换。截至目前,我省今年已发行置换债券436亿元,债券期限分为3、5、7、10年期,平均利率为2.96%。据此测算,全年完成3263亿元存量债务置换后,全省每年可节省政府债务利息支出230亿元,加上去年已置换的1222亿元,全省每年可节省利息支出310亿元。2016年省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经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后,我们将抓紧完成债券发行和资金下达工作,并会同各相关部门切实加强监管,充分发挥债券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确保资金使用合规、拨付及时、安全高效。深化改革 推动发展 扎实做好新常态下的财政工作——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郑建新 同志们:这次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去年财政工作,科学谋划全面深化财税改革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财政工作思路,研究部署今年全省财政工作。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守盛书记听取了财政工作汇报,家毫省长继去年10月7日、11月20日就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相关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后,今天又亲临会议作重要讲话,为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并结合工作实际全面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问题。一、全面总结2014年全省财政工作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全省财政运行充满困难和挑战的一年。这一年,我们遭遇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冲击,经受了财政收入增速超预期放缓的考验。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积极施为,继续保持了全省财政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据快报反映,全省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29.7亿元,同比增长9.4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59.93亿元,同比增长11.28%;上划中央收入1369.77亿元,同比增长6.67%。全省财政支出突破5000亿元,达到5024.55亿元,同比增长7.11%,其中民生支出总额达到3314.8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66%。(一)财税改革加快推进加强顶层设计。按照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财税改革与其他改革有机结合,研究提出了“1+X”改革思路,明确了改革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总体改革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上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定后将正式实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很快将以省政府名义下发执行。推进预算公开。省级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实现除涉密部门之外的全覆盖。116项省级专项资金目录清单集中向社会公布,8大类重大民生政策性资金分配结果原文公开,23项重大产业类专项全过程公开。所有市县全部启动预算公开工作。提高收入质量。调整收入预算编制办法,收入任务由约束性改为预期性。推动调整政府绩效考核办法,重点考核结构与质量。组织开展收入质量检查,切实治理虚增收入行为。去年,市县收入质量明显改善,6个市州、63个县市区税收占地方收入比重提升,片面追求排名和增幅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整合专项资金。省级专项压减到126个,压减率超过50%,其中一般部门不超过3个,重点部门不超过5个,专项资金集中度明显提高。全面规范专项资金的设置、分配、审批和监督管理,进一步压缩了资金分配自由裁量权。加强债务管理。推动出台了政府性债务管理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债务预警机制,严控债务规模,对8个市县实行了黄色预警,对4个市县实行了红色警告。认真开展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清理甄别工作,强化债务考核、审计和责任追究,推动将债务管理纳入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狠抓资金绩效。扩大绩效目标管理范围,省直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强绩效评价,开展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试点。强化结果运用,省级年初预算安排压缩了3个立项依据不足、“撒胡椒面”现象严重的专项资金。推进PPP工作。争取财政部将我省列为首批试点省份,湘潭经开区污水处理项目入选中央示范项目。省里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管理中心,制定了工作方案,建立了项目库,加强了宣传培训。开展示范建设,省级向社会集中推出了首批30个示范项目,总投资额达到583亿元。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出台了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实施意见。研究制定试点方案,选择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机关后勤服务、养老服务等7个领域开展试点。(二)推动发展成效明显稳定财政投资。通过调整结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扩大地方政府债券规模等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支持公路、铁路、机场、“两房两棚”、城市污水管网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通过提前拨付、国库调度等方式,支持加快重大工程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扶持产业企业。严格落实各项减税清费政策,营改增范围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和电信业,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顺利启动,小微企业增值税、营业税优惠政策力度加大,清理取消规范涉企收费项目深入开展,合计减轻企业负担40多亿元。整合运用各类产业发展资金,通过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大力支持移动互联网、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等新兴朝阳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工程机械、钢铁、汽车、电子信息等传统支柱产业技术升级,引导采矿、化工等陷入困境产业转产转型。启动实施了第二轮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引导特色农业、特色制造、特色旅游产业加快发展。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大幅增加科技投入,支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人才为动力、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省财政通过股权投入方式,建立了覆盖全省的融资担保体系,帮助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基本完成了上一轮国企改革扫尾工作,支持启动了新一轮国企改革。推动两型发展。大力支持环保事业发展,推进实施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加强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开展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重点湖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节能减排,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唯一一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群,并成功纳入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范围。出台生态补偿政策,在湘江流域43个市县建立了生态奖罚机制。支持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和合同能源管理,推进落后小煤矿关闭整顿。扩大政府两型采购的规模和范围,促进了两型社会建设。促进对外开放。支持打造综合保税区、通关口岸、湘品展示、出口基地等基础平台,健全国际国内营销网络,开辟货运班列和航道航线,完善了互联互通的对外联络体系。积极支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标准厂房建设,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加工贸易集群发展。加强国际国内财金合作,与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开展了高层次、高频率交流,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湘电新能源风电场项目实现基金贷款大项目突破。(三)保障民生更加有力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支持公办民办并举,多渠道扩大了学前教育资源。落实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农村普通中小学、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以及城区学校免学杂费补助标准,启动了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继续实施运行保障、条件改善、扩容改造和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等重点工程,改善城乡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完善高等教育财政支持方式,对省属高校经常性财政拨款实行因素分配办法,并继续提高了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水平。出台研究生助学金奖学金政策,实现了资助制度在各个教育阶段的全覆盖。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支持扩大养老保险费率过渡试点范围,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继续提高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以及优抚对象保障水平,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机衔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合并,居民、职工养老保险实现对接。支持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制度、临时救助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健全了社会救助体系。积极筹集资金,为中小学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和乡村医生发放生活困难补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进一步提高了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善基层医疗卫生设施条件,巩固了基层医改成果。推动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建设,支持重大疾病防治和救助。继续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扩大了试点范围。严格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全面实施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制度,保障了计划生育对象权益。推进食品药品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协调做好人员、资产和经费划转工作。推进精准扶贫。以武陵山、罗霄山片区为主战场,精准定位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员,加大投入力度,推进连片开发,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增强了自身造血功能。支持出台罗霄山片区农村基层教育卫生人才政策,建立了片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人才津贴制度。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支持加强边远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完善水库移民扶持政策,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前完成了特困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作。(四)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整合相关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实施两个“百千万”工程,开展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和特色园区建设试点,突出扶持水稻、油茶、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引导传统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继续推进粮油千亿产业工程,探索组建粮油产业基金,支持粮油产业优化升级。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扩大覆盖范围,增加特色险种,完善服务体系,帮助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支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各项种粮补贴政策,改进补贴计算办法,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粮食实际种植面积进行监测,提高了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启动长株潭地区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工作,稻谷镉含量达标比例大幅提高。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改善了农村环境。支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保护了青山绿水。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水利投入,继续支持小农水重点县和“五小水利”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涔天河水库扩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和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改善了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推进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支持改造中低产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了农田单产能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强耕地灾毁治理和地质环境保护,促进了农村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支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帮助解决了500多万农民的生活问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认真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扩大集中连村建设范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支持传统村落保护。支持推进新一轮并乡(镇)合村试点,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试点范围,提高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标准,支持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提高了乡村治理能力。启动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支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涉农各项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五)财政管理更加规范推进财政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出台了《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等一批重要财政法律法规制度。完善非税收入征管办法,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同步更新非税收入项目库,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加强。从严控制行政成本,修订出台新的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6个管理办法,构建了规范公务支出管理的基本制度体系,“三公”经费实现零增长。明确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规范了省直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创新财政监督机制,积极嵌入业务流程,开展预算同步监督,抓好重大专项和会计监督检查,巩固“小金库”治理成果,财政资金“防火墙”更加坚实。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开展电子化管理改革试点,清理整顿财政专户,加强国库现金管理,提高了国库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省直机关实现与长沙市同城同待遇,市县机关单位第三步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全面完成。加强会计人才培养,推进管理会计改革,强化行业监管,增强了会计在维护财经秩序中的基础作用。理顺投资评审职能,扩大评审范围,全年全省完成投资评审金额1769亿元,审减率达17.1%。深化政府采购改革,进一步简化采购程序,完善了采购机制。构建财政内网云平台,提升了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此外,全省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源头治理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深入开展,财政部门机构改革有序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不断创新,财政科研、宣传信息、内部管理、后勤保障、老干部服务等取得明显成绩,厅归口管理公司改革重组顺利实施,主营业务更加明晰,为推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市县财政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探索,工作中涌现了不少亮点。例如,长沙市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株洲市设立规模达5亿元的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怀化市明确了财政一揽子改革方案,常德市、永州市、湘西州加大了预算公开力度,湘潭市、衡阳市、邵阳市完善了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娄底市、张家界市加大了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力度,益阳市扎实开展了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郴州市建立“管评分离、编审合一”的财政投资评审模式,岳阳市推行“统一建库、联网共享、管用分离、随机抽取”的政府采购评审专家遴选机制,浏阳市建立专项资金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公开公示制度,攸县积极探索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新模式,宜章县完善了财政内控联动机制,等等。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级人大、政协的有效监督,得益于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是全省广大财政财务干部职工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财政厅党组,向全省财政干部职工和财务会计工作者表示亲切慰问!向关心支持财政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财政运行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增收明显放缓,支出刚性持续攀升,财政管理不够规范,债务规模继续膨胀,财税改革阻力不小,等等,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二、科学谋划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财政工作思路认清形势、研判走势、把握大势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守盛书记结合湖南实际,就我省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了具体阐述,提出要把新常态作为谋划部署经济工作的新前提,准确把握新常态带来的新要求、牢牢抓住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全面落实新常态提出的新目标;家毫省长强调要更加注重发现、捕捉、把握新机遇,坚决破除路径依赖、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促进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快向新常态调整。这些都是我们做好财政工作的重要指针。我们一定要辩证看待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推动财政科学发展。(一)财政收入步入中低速增长新区间,要扭转思维定势,科学应对。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的增长最终取决于经济增长。从我省的情况看,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增速下降并不等于经济完全失速,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在一个合理区间,这是财政收入继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但要长期保持过去10%以上的高增速已十分困难。总的来看,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财政收入保持个位数中低速增长将明朗化、常态化,个别地方甚至可能出现增长停滞或负增长。对此,大家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主动调整思路,积极做好新常态下的收入工作。一是努力克服两种思想误区。既要坚决克服速度情结、排位意识,摈弃收入年年惯性高增长、收入任务只能上不能下的传统思维,又要坚决克服对收入下滑无动于衷、心安理得、听之任之、无所作为的思想。特别是要看到,我省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要弥补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历史欠账、满足不断攀升的刚性支出需求,需要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不能因为困难多、压力大而放任财政收入失控下滑。二是实事求是确定收入目标。不能再沿用传统的基数加增长、年年加码的老方式,而是要全面考量区域税源实际和各种政策性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确定收入目标。收入任务目标设置要弹性化、区间化,由约束性转为预期性,既积极稳妥,又留有余地。新《预算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不得向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下达收入指标”,我们必须坚决落实。三是毫不放松抓好收入质量。收入质量不高是长期以来我省财政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从历史情况看,越是经济放缓、收入下滑时期,就越容易出现收过头税、空转、混库等虚增收入的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也使我省在争取中央转移支付支持上受到影响。省委、省政府对收入质量问题高度重视,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提高收入质量。去年,省里对部分非税收入异常增长的市县采取了制约措施,今后省财政还将进一步完善财力分配与收入质量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市县挤干水分,做实收入。各级财政部门也要履行好职责,坚决遏制组织收入过程中的杀鸡取卵、竭泽而渔、饮鸩止渴等短期行为。四是坚持不懈涵养可持续财源。支持经济发展是财政的重要职能,但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能再走过去重投入、轻产出的老路。我省的宏观税负近几年基本处在12-15%的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这说明我省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没有充分体现到财政增收上来,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任务十分紧迫。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与引导功能,更多地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培育壮大一批稳定的优质财源,不断提高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二)财政支出面临不断攀升新难题,要创新理财方式,合理满足各方需求。在收入增长放缓的同时,财政支出继续保持刚性增长态势,而且支出结构僵化、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新增财力有限与增支因素较多的矛盾叠加,各级财政自我平衡的压力很大。具体来看,当前财政面临三个突出的增支因素:一是稳增长的需要。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不论是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还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等,都需要扩大政府支出规模,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二是惠民生的需要。今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农合等一大批民生政策将继续扩面提标,需要增加投入,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三是推改革的需要。今年各项改革将向纵深推进,各种改革成本需要财政统筹安排,如国企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都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面对财政支出压力居高不下、新增财力捉襟见肘的困难局面,各级财政部门要创新理财方式、优化支出结构,妥善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财政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财政是政府调控的左右手。长期以来,由于政府职能定位不够清晰,导致财政调控“越位”与“缺位”并存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要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科学厘清政府职能范围以及财政作用边界,逐步回归公共财政本质,避免大包大揽、支出责任无限扩大。要减少并逐步退出财政对一般性竞争领域的直接干预,支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和保护市场契约,充分调动市场活力。二是正确处理盘活存量与用好增量的关系。要用好用活有限的财政资金,就必须把存量资金与增量资金放在一块统筹考虑。一方面,要注重盘活存量,当前各级财政趴在账上的存量资金不是小数目,社会舆论对此反应较为强烈。为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省政府明确要求,除据实结算等项目外,今年省级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分别要在省人大批准预算后30日和60日内下达,连续结转2年以上的资金或不需按原用途使用的资金要收回预算,当年预算执行率不到85%的专项资金,下年度按比例扣减。同时要通过清理规范重点支出挂钩机制、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等措施,避免财政支出僵化、固化、部门化,提高资金统筹使用能力。另一方面,要着力用好增量,有保有压,优化支出结构,促进增量资金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三是正确处理民生诉求与财力许可的关系。民生问题无小事,财政再怎么关注、再怎么支持也不为过。今年,各级各部门一般性支出一律比上年压减5%以上,腾出的资金优先用于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同时,改善民生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既注重满足当前迫切的民生需要,又统筹考虑财政的可持续支撑能力,既抓具体民生项目,又抓长效机制建设,既注重面上的民生普惠,又注重点上的精准发力,突出花钱建机制、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逐步改变民生保障标准只能上不能下、民生制度碎片化等现象,确保民生政策可落实、可持续。(三)财政管理面临社会广泛关注新要求,要推进依法理财,促进规范管理。财政部门作为纳税人和党委、政府的大管家,始终是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全社会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的不断提升,公众对财政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如何更好地呼应社会关注,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是摆在各级财政部门面前一道紧迫的课题和难题。新形势下加强财政管理,要以法治为准绳,以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为方向,突出把握三个重点:一是坚持依法理财。依法理财是依法行政在财政工作领域的具体落实。要切实加强法治财政建设,利用我省作为全国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省级示范点的契机,以贯彻落实新《预算法》为中心,全面推进依法理财,完善财政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合法合规性审查,坚持用法律、法规、制度引领和做好各项工作。当前,省财政正在对省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清理,对没有管理办法的要求尽快建立,对现有管理办法已经过时或者到期的,要求重新修订,切实做到一项专项资金对应一项管理办法,各市县财政部门也要比照执行。二是推进公开透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透明是最好的监督。近几年来,我省大力推进预算公开,主动亮账本、晒家底,增进了社会各界对财政工作的理解。下一步要继续加大预算公开力度,全方位推进预算公开,以公开为常态,以不公开为例外,使政府预算在阳光下运行。同时,还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把财政部门的内部工作流程、决策程序、规章制度等原原本本地摆在社会公众和干部职工面前,自觉接受各个方面的监督。三是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加强财政部门内部控制建设,既是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依法治国、依法理财的具体体现,也是优化财政部门内部运行流程、提高管理效能和防范廉政风险的客观需要。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结合各地实际,尽快研究建立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要牢固树立内控理念,淡化权力情结,强化服务意识,单位一把手要带好头,引导干部职工全员参与,共同把这项难事做好做实。(四)财税改革进入攻坚克难新阶段,要敢于担当,敢啃“硬骨头”。财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曾引用宋代苏辙的话“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国之所以存亡,事之所以成败,常必由之”,将财政及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财税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已经由小步慢跑、边试边行的探索阶段,进入到全面实施、立体推进的快车道。但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各种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开始逐步显现,难啃的“硬骨头”越来越多。面对繁重、艰难的财税改革任务,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切实增强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一是坚定改革信心。当前,财税体制改革已经到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首要的就是要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要看到,不推进改革可能现在的日子也能过下去,但就会把各种隐患和矛盾潜藏、累积起来,一旦过了临界点,就会酿成大危机,付出更大的甚至是无法承受的成本。要以义无反顾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甘当开路先锋,不坐享其成,不搞形式主义。要加强改革政策的研究工作,把握改革方向,掌握改革主动。二是凝聚改革合力。坚持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省里主要抓好顶层设计和推动实施,市县则要突出抓执行、抓落实,不能坐等观望,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地方有空间的改革事项,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形成全省齐抓共管推改革的强大合力。省里将对勇于先行先试、善于攻坚克难的地区加大支持力度,不让改革者吃亏。三是主动配合其他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财政的有力支撑。事实也证明,不管愿不愿意,各种改革事项最终都会找上门来,这是由财政的职能决定的,也是无法回避的。因此,与其事后出手、 被动付账,还不如提前介入 、主动买单,深度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体制机制的构建,促进各项改革协同推进。三、扎实做好2015年各项财政工作2015年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调整之年。做好全省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财税改革,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释放改革红利;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着力支持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依法理财,着力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为促进“三量齐升”、推进“四化两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拟定2015年全省和省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增幅为9%左右,地方收入增量中的税收占比要达到70%以上。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以促进发展为目标,推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发展不足、水平不高仍然是我省最大省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功能,支持搞建设促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扩大有效投资。要紧紧围绕交通、水利、“两房两棚”、“两供两治”、气化湖南、湘江治理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项目建设,适当增加财政基建投资规模,突出支持实施“511”重点投资计划,保持适度的投资强度。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今年省级基建投资资金50%以上要用于省内重大工程、跨地区、跨流域的投资项目以及外部性强的重点项目,提高投资的有效性。拓宽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特别是对有稳定收益预期的项目,要通过设立投资基金、运用PPP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减轻财政支出压力。稳定消费增长。要从稳定收入预期、培育消费热点两个方面同时入手,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强化消费对稳增长的基础作用。增加收入方面,一是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继续提高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水平;二是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实施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乡镇工作补贴;三是启动惠农补贴政策改革试点,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四是大力支持创新创业,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扶持就业政策,鼓励劳动致富。培育消费热点,主要是支持实施新兴消费工程,培育壮大健康养老、休闲旅游、体育文化等新兴消费市场。推动经济转型。要进一步减税清费,落实企业税费优惠政策,健全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减轻企业负担。发挥产业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既要支持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升级,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更要支持移动互联网、现代物流、生物医药、生态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开花结果。改进财政扶持产业、企业方式,更多通过股权投资、基金管理等市场化手段进行运作,从今年起,省级将逐年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工业化、文化产业等产业类资金运用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比重。优化整合资源,大力支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探索建立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后补助机制,稳步推进科技专项经费管理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发展园区经济,推进“135”园区建设工程,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完善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政策,改进招商引资,提高承接产业转移水平,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充分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二)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完善财税体制机制。今年,要紧紧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加快推进财税各项改革,力争预算管理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资金管理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收入管理改革和体制管理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构建科学有序的收入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国家税制改革部署,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范围,启动消费税改革,组织实施煤炭资源税费改革,认真做好其他税种改革准备工作。提高收入质量,从今年起,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将设置收入增幅和收入质量改善两个预期指标,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的分配将与市县收入质量直接挂钩,增量的一部分将专项用于奖励收入质量改善的市县。开展对各类税收等优惠政策的专项清理,对违法违规制定的各种优惠政策坚决予以取消。构建完整透明的预算管理机制。建立涉密信息清单管理制度,除清单事项外,其他所有财政安排的资金全部实行公开。完善政府预算体系,规范四本预算编制规程,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统筹力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比例提高到15%。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试编3年滚动财政规划。清理规范重点支出挂钩机制,对重点支出根据需要统筹安排、优先保障,不再采取先确定支出总额再安排具体项目的办法。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实行规模控制,将政府债务分类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债务规模由省政府实行余额限额管理;严格政府债务举借审批程序,严控新增债务,加快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妥善处理存量债务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坚决制止非法集资、违规担保和以BT形式举借政府性债务;完善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政府性债务考核问责机制。加大运用PPP力度,扩大试点地区范围,加快示范项目建设,省财政在分配相关专项资金时,将对实施PPP的项目给予奖补,保持PPP项目合理盈利空间,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重要产业投资。构建权责对等的省以下财政体制机制。理顺省市县事权与支出责任,先在环保、交通、水利事务等领域探索建立支出责任清单,再逐步扩大到其他领域。完善配套政策,今后,除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重大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以及跨区域、跨流域、外部性强的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省与市县共同负担外,其他事项原则上不再要求市县进行配套,省级出台相关政策形成的市县财力缺口,通过均衡性转移支付来调节,省财政将相关增支政策作为测算市县收支缺口的因素。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因素分配办法,逐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提高到60%以上,均衡性转移支付增幅高于转移支付的总体增幅,明显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生态功能区和贫困地区等特殊地区的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地区间均衡协调发展。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省级专项整合到100项以内,专项设置年限一般不超过3年。市县也要比照建立有进有退的专项管理办法。加强县乡财政管理,积极宣传落实《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立对市县财政工作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作为分配一般性转移支付的重要依据。还需要强调的是,从今年起,在预算执行中,各级政府一般不得制定新的增加财政收入或支出的政策和措施,也不得制定减少财政收入的政策和措施。确需出台减收增支政策的,也应当尽量从第二年起执行,通过以后年度预算安排。构建运行高效的资金管理机制。扩大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创新财政监督模式,加快推进《湖南省财政监督条例》修订立法,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同步监督机制、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和监督成果运用长效机制,改进省对下财政监督体制,实行分区域监管。前移财政投资评审关口,建立健全评审限时办结制,提高评审效率。加快政府采购转型,既重程序,更重结果,严格执行“先预算,后采购”。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着重抓好试点项目建设,研究制定指导性目录,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比例今年要达到公共服务项目资金的30%左右,有条件的部门和地区可进一步提高比例。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国库现金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科学制定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财政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稳步提高民生保障标准,不断充实民生保障内容,逐步完善民生保障制度,牢牢托住社会政策底线。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支持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探索研究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以及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继续推进实施两个“百千万”工程,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扩大特色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健全农村金融基层服务体系。启动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试点,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投入、有效使用、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支持农林生态保护,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继续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建制镇示范、乡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试点;完善并乡(镇)合村财政奖补政策,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和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增加扶贫投入,建立综合扶贫框架,找准“靶心”,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做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完善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巩固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提标政策,推进“全面改薄”规划实施,支持城区学校扩容改造。完善高校投入机制,试编高校债务预算,加强高校生均拨款和高教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突出提升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完善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推动职业院校加快对接市场。落实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财税政策,支持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适时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认真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工资调整工作,改革养老保险基金征管机制,加强制度精算平衡设计,增强基金支撑能力。研究制定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通过基金运作等市场化方式支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把关爱送到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众手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40元。支持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支持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建设,加强卫生人才培养,提升医疗卫生软硬件水平。研究制定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血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投入力度,研究建立监管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繁荣文体事业。完善财政扶持政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研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启动省级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试点。推进农村应急广播村村响、广播电视户户通以及农民体育健身等文化惠民工程。支持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文艺精品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加快发展。(四)以强化内控为抓手,切实规范财政管理。要按照权责一致、有效制衡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原则,通过内部运行流程优化和再造,切实加强财政内部控制建设,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构建内部控制建设的基本体系。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包括内部控制的基本制度,法律风险、政策制定风险、预算编制风险、预算执行风险、公共关系风险、机关运转风险、信息系统管理风险、岗位利益冲突风险等八大类专项风险管理办法,以及内部控制操作规程。要搭建内部控制组织管理框架,建立内控委员会,主要负责同志要担任内控委主任,监督、人事、办公室等相关部门要分工合作,承担起具体执行职责,确保内控工作组织化、日常化。抓住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是要实施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关键岗位应建立AB角以及定期轮换,确保岗位之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预防岗位风险。二是要加强授权控制。明确授权主体、范围与权限,规范授权程序和监督程序,科学分配权力,并适时进行评估和调整。三是要将内控制度嵌入业务流程。对财政业务运行流程进行持续的监督、评价和优化,实现指标流、资金流、业务流的流程统一,形成顺向相互支撑、有效制衡,逆向真实反馈、有效监督的完整体系。夯实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工作。做好基础工作是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前提。要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严格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加快推动数据大集中平台建设,推行收缴电子化。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强化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加强行业监管。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大平台,最大限度减少财政业务和内部控制人为操纵因素。(五)以队伍建设为支撑,全面提高财政工作水平。事靠人为,事在人为。当前财税改革和财政工作任务艰巨,更需要建立一支德才兼备、能打硬仗的高素质财政干部队伍。切实加强学习培训。要加强财政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要紧紧围绕新《预算法》以及财税体制改革,开展大规模、深层次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形式和载体,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养成学习自觉,多思考多钻研多实践,缺什么学什么,干一行懂一行,努力把自己负责的工作事项学精学透,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续引向深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无止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认真组织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落实整改承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财政文化建设,积极弘扬“真情、真干、真诚、真实”的“四真”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讲服务、讲效率、讲执行力,以作风转变推动工作开展,树立财政部门良好形象。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不放松。党中央将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在最近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要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各级财政部门要牢固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失职”的意识,严格落实党组(党委)“主体责任”和纪检机构“监督责任”,加强反腐败源头治本工作,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抓住廉政风险关键节点,把财政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政治生命“两个安全”。同志们,今年的财政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共同开创新常态下财政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关于湖南省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1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郑建新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提出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14年预算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扎实奋斗、克难攻坚,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2013年预算收支目标和财政工作任务。 公共财政预算方面:全省公共财政收入、地方收入分别突破3000亿、2000亿大关,迈上了新的台阶。公共财政收入共完成3307.3亿元,比年初预算增加66.3亿元,比上年增加369.4亿元,增长12.6%。其中,地方收入2023.6亿元,增长13.6%;上划中央收入1283.7亿元,增长11.1%。全省公共财政支出4635.5亿元,比上年增加516.5亿元,增长12.5%。 省级公共财政收入完成810.9亿元,比年初预算增加35.5亿元,比上年增加90.9亿元,增长12.6%。其中,地方收入324.9亿元,比年初预算增加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上划中央收入486亿元,增长13%。省级地方收入比年初预算增加的30亿元中,资产处置等一次性非税收入21.7亿元,税收收入8.3亿元。超收收入当年不使用,全部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纳入以后年度预算统筹安排。省级公共财政支出808.2亿元,增长0.6%。 政府性基金预算方面: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1106.9亿元,中央补助65.4亿元,上年结转273亿元,可安排使用的收入总计1445.3亿元;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1074.6亿元,结转下年370.7亿元,支出总计1445.3亿元。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167.4亿元,中央补助65.4亿元,上年结转110.4亿元,可安排使用的收入总计343.2亿元;省级政府性基金支出96.9亿元,补助市县127.5亿元,结转下年118.8亿元,支出总计343.2亿元。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方面: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117.2亿元,其中,保险费收入651亿元,财政补贴423.9亿元,利息、转移收入等其他收入42.3亿元;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支出967.6亿元,其中,社会保险待遇支出955.8亿元,转移支出等其他支出11.8亿元,当年结余149.6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186.2亿元。省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61.3亿元,支出118.8亿元,当年结余42.5亿元,年末滚存结余308.6亿元。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方面: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8亿元,其中,利润收入2.2亿元,股利股息收入3.6亿元;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5亿元,调出8000万元到公共财政预算统筹用于支持重大产业项目,支出共计5.8亿元。 初步判断,2013年省级可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市县总体上也可以实现收支平衡。上述预算执行情况是快报数,在决算编制汇总后还会有一些变化,届时再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全省预算执行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严峻形势下,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税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稳定运行和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13年,全省收入增幅呈前高后低走势,一季度实现高开后,随即出现明显下滑,到下半年降幅逐步收窄,增长势头基本稳定。横向比较,全省地方收入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这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经济大势,及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各级各部门全面执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条禁令,坚决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取消停征5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简政放权,减轻企业负担;尽力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继续加大对重大交通项目和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通过财政贴息支持国家和省级工业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建设市场化投融资;通过政府采购支持“两型”产品及省内企业产品销售,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社会各界诚信纳税,财税部门勤征细管,实现了财政增收   在收入规模稳步扩大的同时,收入结构也发生了积极变化。全省税收收入2581.5亿元,增长13.9%,占公共财政收入的78.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主体税种中,增值税680.8亿元,增长10.2%;消费税491.1亿元,增长12.7%;营业税450.1亿元,增长16.2%;企业所得税339.8亿元,增长14.1%;个人所得税127.3亿元,增长8.9%。全省纳入公共财政管理的非税收入725.8亿元,增长8.1%,分别占公共财政收入的21.9%、地方收入的35.9%。 (二)突出加大对民生领域薄弱环节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中央和省重要政策、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得到较好保障。在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通过提前研究、及早下达、加快拨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明显提高,支出进度一直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科目完成情况如下: 农林水事务支出500.2亿元,增长11.7%。支持涔天河水库、小型农田水利、中小河流及小型病险水库治理等水利项目建设,启动实施洞庭湖区18个县市区170万人口饮水安全工程。支持应对特大旱情、禽流感等重大突发事件,积极采取临时收储、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加强强制检验、新品种选育研究等措施,尽力减小镉大米事件对全省粮食行业的冲击。改善林区道路条件,进一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全省158万户次农户因受灾获保险赔款12.9亿元。在10个县启动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在2.5万个村实施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提高到村均6万元。 教育支出807.9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2012年全省超额完成中央核定的教育投入任务,当年教育支出增长49.4%,基数较高)。在15所高校启动首批21个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支持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和食堂回购。提高职业院校的生均拨款补助标准,中职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为全省46.6万名中职学生免除了学费。继续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对武陵山、罗霄山片区9.1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发放了津贴。 科学技术支出54亿元,增长12%。进一步提高科研院所保障水平,支持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推动关键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15.7亿元,增长17.1%。帮助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对劳动密集型、中小微型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扶助。连续第9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补助标准由每人每月250元、103元分别提高到271元和119元,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集中供养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115元、4163元分别提高到2511元和5028元。 医疗卫生支出335.1亿元,增长13.9%。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补助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医疗费用报销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由25元提高到30元,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均补助由4000元提高到5000元,对武陵山、罗霄山片区1.9万名农村卫生人才发放了津贴。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6.5亿元,增长22%。支持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农村文体活动经费达到每村每年1万元,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节能环保支出120.2亿元,增长9.9%。继续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等“十大环保工程”,开展水质良好生态湖泊环境保护试点,促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 住房保障支出166.1亿元,下降10.7%,主要是建设任务较上年减少。 交通运输支出335.3亿元,增长22.5%。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公路、铁路、水运、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三)新增财力进一步向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粮食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倾斜,均衡区域间财力差异,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2013年,在中央本级收入紧张、压减部分专项转移支付的情况下,通过积极争取,中央对我省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补助达到2537.1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税收返还210.7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1355.4亿元,专项转移支付971亿元;转贷我省债券资金154亿元,规模居全国前列。9个县市新增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使我省纳入范围的县市达到33个;48个县市的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享受了西部地区政策,中央补助标准由60%提高到80%;62个县市获得中央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18.9亿元,增长9.2%。省财政在配置财力时,尽力加大对市县的支持力度。2013年,省对市县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补助达到214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税收返还134.1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1168.8亿元,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600.5亿元,比上年新增71.7亿元,是近些年来支持市县力度最大的一年;专项转移支付841.9亿元。 (四)把规范预算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和资金使用绩效。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加强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一是扎实推动预算公开。公开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的省直部门由25家扩大到46家,涵盖了除涉密部门外的所有省政府工作机构,14个市州本级、31个县市区启动了预算公开工作。二是严格落实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严控并尽量压减“三公”经费,省级“三公”经费开支得到较好控制,初步预计决算数要低于年初预算数,具体情况待部门决算办理后再报告。三是积极推行预算绩效管理。对9项重大项目实行了重点绩效评价,对108家省直部门的216项专项资金实行绩效目标管理,并将93家省直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纳入省政府绩效评估范围。四是着力加强预算与国库的联动,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进一步规范资金拨付流程,清理国库暂存暂付款,清理整顿财政专户和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开展预算执行中期评估,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管理,使预算资金尽快形成支出、发挥效益。五是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基本摸清了全省政府性债务的底数。经审计,截止2013年6月底,全省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3477.9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733.4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3526亿元。这些债务是经过多年形成的,在全省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多有相应的资产和收入作为偿债保障。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性债务现状和资产与负债的相互关系看,目前风险总体可控,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财政运行中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财税政策调节经济运行、促进转型升级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有待提高,支持重点和方式还要进一步调整完善;部分市县还存在非税收入占比高、支出保障水平偏低、负债较多等突出问题,特别是一些西部的偏远市县尤其困难,财政体制、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性亟需提高,财政运行质量有待改善;财政资金安排碎片化、监管不严、浪费低效的现象时有发生等等。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有步骤地加以解决。 二、2014年预算草案 初步判断,2014年,我省经济发展面临很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困难和压力也不少。从有利条件来看,全面深化改革将进一步释放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全省经济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财政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不少新的有力支撑。从制约条件来看,传统发展优势逐步弱化,各类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较多,经济增长步入由量到质转型的艰难攻坚期。 从财政来看,2014年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更加需要开源节流、精打细算。收入方面,未来一段时期内,随着经济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入平稳增长,财政收入中速增长将呈常态化,这一趋势已经初步明朗,2013年全省公共财政收入增幅相比前两年分别回落了21.7和3.8个百分点,而且增收主要依靠卷烟制造和房地产业,这两大行业税收增量共计160亿元,分别占公共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增量的43.3%和50.8%;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煤炭等传统支柱产业税收均为负增长。2014年,中央和省在简政放权、减轻社会负担方面还将推出营改增扩面等减税降费政策,这些都将带来一定的财政减收。支出方面,支持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都需要增加投入,预算平衡压力很大。 2014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推动发展。改善宏观调控,突出支持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的活力、质量和效益;保障改善民生,坚持加大投入与革新机制相结合,做到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改进预算管理,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防控债务风险,增强预算透明度和绩效水平。 在预算编制时,突出把握以下三条原则:一是统筹有序,突出重点,优先保障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支出需求。尽量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让省直各部门和市县在年度预算执行中腾出更多精力来抓政策落实、抓资金绩效。二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紧从严控制行政运行成本。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省直各部门办公性行政经费零增长,“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全面停止新建党政机关楼堂馆所,维修改造只安排消除安全隐患、恢复和完善使用功能的项目。统筹政府信息化建设,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三是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以增量带动存量、集中财力办大事。2014年省级原则上不新设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数量在上年基础上再压减1/3。对新工作、新任务,首先通过调整存量资金的结构解决;资金不够的,通过预算新增安排和整合现有专项来筹措落实。具体安排情况如下: 公共财政预算方面:2014年全省和省级公共财政收入预计增长12%左右,具体为:全省公共财政收入预计3704.2亿元,比上年增加396.9亿元,其中,地方收入2266.4亿元,上划中央收入1437.8亿元。 省级公共财政收入预计885.1亿元,比上年增加74.2亿元(剔除上年部分一次性非税收入后按增长12%测算),其中,地方收入340.8亿元,上划中央收入544.3亿元。2014年,省级地方收入340.8亿元,中央补助收入1884.3亿元,市县上解收入55.7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7亿元,收入总计2287.8亿元;省本级支出444.2亿元,补助市县支出1813亿元,上解中央等支出30.6亿元,支出总计2287.8亿元,当年收支平衡。 2014年省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安排的主要内容如下: 教育:预算安排113.8亿元,新增10亿元,其中省本级支出62.5亿元,对市县转移支付51.3亿元。继续提高高校和职业院校的生均拨款水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推动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重点支持城市义务教育扩容改造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科学技术:预算安排9.1亿元,新增7000万元,其中省本级支出6.6亿元,对市县转移支付2.5亿元。重点支持基础科研、科普、重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文化体育与传媒:预算安排15.7亿元,新增4.4亿元,其中省本级支出11.4亿元,对市县转移支付4.3亿元。按村均1万元的标准,支持4000个行政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落实省博物馆、省美术馆、省图书馆等重点文化工程建设资金;新增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社会保障和就业:预算安排82.5亿元,新增4.4亿元,其中省本级支出17.8亿元,对市县转移支付64.7亿元。新增就业补助4000万元,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新增安排8000万元,对国企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给予补差;支持将企业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再提高10%,对困难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管理给予补助,实施全省统一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进一步改善困难群众生活条件;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预算安排71.9亿元,新增9.7亿元,其中省本级支出7亿元,对市县转移支付64.9亿元。将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人均补助标准由280元提高到320元,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对困难群体参保给予补助。 节能环保:预算安排12亿元,新增4亿元,其中省本级支出2.3亿元,对市县转移支付9.7亿元。支持煤矿整顿关闭,建立湘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给予奖补,加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大气污染治理和“两型”社会示范创建的投入力度。 住房保障:预算安排20.7亿元,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省级配套资金15亿元,同时,我们将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支持、调整支出结构等方式,确保全省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的配套资金需求。 农林水事务:预算安排62.6亿元,新增11.5亿元,其中省本级支出15.7亿元,对市县转移支付46.9 亿元。一是农业新增5.2亿元,重点支持“百企千社万户”工程,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争取中央补助,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支持农业“休养生息”。二是林业新增4490万元,主要是将省级集体和个人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由12元/亩提高到15元/亩。三是水利新增3.5亿元,并通过统筹整合相关专项资金(基金),集中支持农村安全饮水、小型农田水利、洞庭湖治理等重大工程建设。四是扶贫新增1亿元,完善武陵山、罗霄山片区财税综合扶持政策,推动实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 产业发展与经济建设支出:预算安排95.7亿元,新增11.1亿元,其中省本级支出36.3亿元,对市县转移支付59.4亿元。主要是新设现代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2亿元,突出支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新增流通产业发展资金1.8亿元,扶持内贸发展;新增新型城镇化引导资金1亿元,重点用于村镇规划等方面;新增新型工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资金8000万元,达到9.3亿元;新增安全生产专项资金6000万元,达到1.2亿元;新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资金4000万元,达到1亿元;新增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资金2000万元,达到5000万元;新增旅游产业发展资金3000万元,达到1.5亿元。 交通运输支出:预算安排68.3亿元,新增7.5亿元,其中省本级支出40.5亿元,对市县转移支付27.8亿元。新增资金重点用于高速公路建设、黄花机场飞行区东扩、开拓欧美航线、增加支线机场航线等方面。 经汇总,2014年省级“三公”经费公共财政拨款预算8.6亿元,比2013年预算减少1300万元。预算执行中,我们将严控并尽量压减“三公”经费支出,严禁无预算、超预算和超标准开支,确保决算数不超过预算数。 政府性基金、社会保险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方面:2014年,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1102.4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安排1050.2亿元,其中省级收入156亿元,支出114.2亿元。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安排1143.4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安排1056.5亿元,其中省级收入173.8亿元,支出127.1亿元。省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安排5.2亿元,省级国有资本经营支出安排5.2亿元。 三、工作安排 财税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和支撑,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和办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调整财政调控方式和重点,更加注重激发市场的内生动力和竞争活力。财政调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是调整优化公共投资结构,压减散碎项目和一般竞争性领域经营项目,增加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认真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财税政策,积极运用公私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模式),把政府的社会责任、远景规划、协调能力和民间资本的管理效率结合起来,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城镇化建设。二是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层级提高。完善支持养老、健康、信息、文化等新兴消费形态发展的财税政策,突出对市场信用体系、标准体系以及监管执法的支持力度,优化消费环境。三是大力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将财政投入的着力点转移到加强引导、制定标准、支持创新等方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全面清理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优惠政策,该取消的坚决取消。四是推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改进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落实好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政策。五是加快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积极实施营改增试点扩面,扩大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范围,有效发挥信用担保、贷款贴息、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资金的作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全面清理规范各类区域性税费优惠政策,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二)加大投入和完善机制并重,更加注重民生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在继续增加民生投入的同时,突出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区域群体差异大、制度碎片化等问题。一是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在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养老等领域启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工作,凡是可以交给社会力量承办的,逐步转变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由直接提供改为购买服务。二是支持养老、医疗等各类城乡社保基金之间的制度衔接,提高统筹层次,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完善基金支出和付费机制,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区分公共需求的层次性,相应制定不同类型的财政支持政策。建立全省城乡低保指导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强化财政对各类困难群众“应保尽保”的托底保障功能,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理顺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落实好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工作。 (三)扎实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运行效率。按照中央统一部署,2014年财政改革重点是税收制度和预算管理改革。从1月1日起,将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到铁路运输和邮政业,实施鼓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同时,还将有序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调整完善消费税制度等税制改革。预算管理改革重点推进以下4个方面:一是健全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在内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通过规范收支行为、健全审批流程、明确管理权责、加强统筹整合,努力构建完整统一、有机衔接、互通互补、规范透明的新型管理机制。收入预算由约束性转为预期性,淡化收入任务考核,突出收入质量考评,治理收过头税、引买税款等虚增收入行为。二是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推动绩效评价、投资评审、资产管理、财政监督、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与预算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机结合,优化业务流程,加强内部控制,提高整体效率。突出加强新型工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型经济等重大产业类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做到有目标、有跟踪、有评价、有应用,把钱用在刀刃上。三是实行政府性债务分类管理,强化总量控制及风险预警,严格举借使用行为,完善偿还机制,将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纳入对市县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四是全面规范省级专项资金分配审批管理,明确审批权限、流程,减少自由裁量权;继续推进预算公开工作,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2014年,省级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范围扩大到省高院、省检察院、群团组织和省政府序列厅(局)级事业单位,由46家省直部门增加到82家,市县全面启动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工作,进一步提高预算透明度。深化改革规范管理 共同谱写全省财政发展新篇章——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郑建新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3年全省财政工作,谋划全省财税体制改革思路,部署今年财政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关于2013年全省财政工作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主动作为,继续保持了财政运行的平稳态势,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概括起来为“六新”:(一)财政实力迈上新台阶。去年,我省财政遭遇了经济增长放缓、政策性减收、严重自然干旱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各级财税部门超前研判,积极应对,强化征管,保持了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据快报反映,全省公共财政收入达到3307.29亿元,比上年增加369.34亿元,增长12.5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23.61亿元,比上年增加241.45亿元,增长13.55%;上划中央收入1283.68亿元,增长11.06%。全省公共财政支出4635.5亿元,比上年增加516.5亿元,增长12.54%。尤其可喜的是,全省公共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双双实现突破,分别迈上3000亿元、2000亿元新台阶。多个市县公共财政收入也实现了新跨越,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市州达到11个,超过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49个,其中郴州、衡阳突破200亿元,邵阳、娄底、永州突破100亿元;桂阳、永兴、湘潭三县突破20亿元。79个财政省直管县共实现收入842.82亿元,同比增长14.85%,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28个百分点,新体制调动增收的效应进一步释放。(二)服务发展取得新成效。发挥财政精准调控的优势,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严格落实减税清费政策。启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落实面向小微企业、转制文化企业及鼓励企业研发的税收优惠政策,激发企业活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取消和免征5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共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约7.8亿元,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多渠道筹措重点项目建设资金。保持适度财政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省财政安排资金620多亿元,并依托发展集团、湘铁集团、公路投三大平台公司新增融资约160亿元,重点支持公路、铁路、机场、保障性住房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中央增加我省地方债额度,规模达到154亿元。着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省财政筹集各类产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约17亿元,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在10个县市启动实施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重点扶持县域特色产业。着力支持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和衡阳综合保税区建设,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增设立3亿元奖补资金,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园区经济提质升级。大力支持“两型社会”建设。启动铅锌矿石和石墨矿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试点。投入节能环保资金约69亿元,重点支持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金太阳示范工程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武陵山片区9个县市新增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东江湖纳入国家良好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由长沙市扩大到长株潭城市群,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落户长株潭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启动政府绿色采购,对纳入“两型”产品目录的给予政策支持。(三)民生改善达到新水平。按照守住底线、加强短板的思路,落实各项民生政策。教育方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运行补助和条件改善计划,帮助农村学校全面解决学生用床困难。完善省属高校经常性财政拨款办法,支持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和食堂回购。医疗卫生方面,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补助提高到28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提高到30元,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年均补助提高到5000元。完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提升处置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保障计生对象权益。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50元,保持“九连调”。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差分别增加21元和16元,农村五保户集中、分散供养年补助分别增加865元和396元。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标准。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对城乡低保家庭和孤儿高校毕业生求职给予补贴。三农方面,落实各项种粮补贴政策,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强高标准农田、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资金,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发挥农业保险功能,支持抗旱救灾,共计理赔12.9亿元。省财政筹措资金6.8亿元,支持应对镉大米事件。启动洞庭湖区人口饮水安全工程,推进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实施武陵山、罗霄山片区财政综合扶持政策,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为民办实事方面,省财政共投入资金240多亿元,支持省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省厅承诺的为民办好十件实事任务全面完成。(四)财政改革迈出新步伐。向改革要效益,以创新促发展,财政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释放。预算制度更加完善。延长编制周期,调整编审流程,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组织部分省属高校试编政府性债务预算。提前下达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清理结余资金,建立预算国库联动机制,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范围,加大资金统筹力度。财政体制不断健全。下放华菱集团及附属企业主体税收,进一步规范省与市县分配关系。建立区域、流域和要素“三位一体”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体系。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规模达到600.5亿元,缓解了市县财政困难。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基本覆盖省本级、市县预算单位。启动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试点。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提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标准,扩大集中连村建设试点范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标准提高到村均6万元。(五)管理水平得到新提升。坚持依法理财,促进科学管理。加强法治建设和监督检查。推动完成《湖南省国家赔偿费用管理办法》立法,深入开展财政“六五”普法中期督导。开展省直部门预算编制同步监督审查,前移监督关口。突出建章立制,加强对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土地资产和省级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的监督管理。拓宽财政投资评审范围,全省共完成评审项目2.57万个,审减金额251亿元,审减率达到17.7%。推进预算公开和绩效管理。预算公开范围扩大到46家省直部门,重大民生专项资金公开范围扩大到97项,14个市州本级和31个县市区启动预算公开工作。严控行政成本,省直部门“三公”经费实现零增长。108家省直部门的216项专项资金实行绩效目标管理,93家省直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纳入省政府绩效评估范围。提升基础工作规范化水平。加强罚没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征管,完善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和收缴结算管理办法。贯彻实施会计标准体系,启动湖南省首届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开展注协、评协行业“诚信建设年”活动。推动出台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基础性文件,加强国外贷款管理,清理化解政法机关基础设施建设债务,防控财政风险。启动乡镇财政预算标准化工作试点,推进标准化财政所建设。完成全省财政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市县财政管理不断创新。如长沙市实行触摸式政务服务实时评价,湘潭市在经开区率先开展政府购买服务,郴州市推进财政资金监督预警系统建设,衡南县围绕油茶产业整合资金等。(六)干部队伍呈现新面貌。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突出转变作风,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根据省委安排,家毫省长亲自联系财政厅教育实践活动,多次开展专题督导。按照省委的要求和家毫省长的指示,厅机关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突出做到领导班子率先垂范、重点内容贯彻落实、群众深度参与、健全长效机制“四个到位”,顺利完成了前三阶段的任务,共征求各方意见建议185条,查摆“四风”问题132条,出台相关制度措施6项。家毫省长评价 “特色鲜明、查摆深刻、整改有力”。加强干部能力建设。开展“文明服务窗口”创建活动,推进窗口服务规范化。开展重点岗位效能监督,述职测评优秀率达到100%。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全年共培训干部3500多人次。狠抓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出台廉政谈话实施办法,对干部职工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继续推行规范性文件的廉洁性评估,全年共对33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廉洁性审查。新闻宣传、财政科研、老干、工青妇、机关事务管理、后勤保障、基建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五家归口管理公司取得了新的业绩,援疆、援藏、扶贫和挂职干部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是广大财政、财务干部职工辛勤劳动的结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去年的财政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家毫省长会前专门嘱咐,要我转达对各位参会代表和全省财政、财务干部职工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感谢大家的辛勤劳动,感谢大家为财政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主要是:财政收入增速趋缓与支出刚性增长的矛盾日益凸显;市县财力不够均衡,区域发展政策和转移支付制度需要反思;财政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不够,内部管理流程需要调整优化,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蕴藏一定的财政风险;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离省委、省政府和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等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二、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一届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也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做好财政工作的科学指南。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把学习贯彻《决定》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一)准确把握全会对财税工作的全新定位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中,《决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两个重要论述是我国改革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贯穿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财政作为体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其功能定位也相应发生了重大转变,概括起来是“两个提升”:1、财政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提升。《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是基于国家治理理论对财政功能和作用的重新定位。它把财政工作与国家治理紧密结合在一起,财政的功能得到了拓展,视野得到了拓宽,扮演角色转变为现代国家治理的操盘手和宏观调控的中枢,财政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2、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得到了提升。《决定》指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还在报告说明中对财税体制改革作了专门阐述,指出财税体制改革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可以说,这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是继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又一次全面重大的体制重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财政工作、财税体制改革重要性的提升,对我们做好工作赋予了更大的责任、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把好定位、站好岗位,以更加积极进取的态度、更加务实高效的作风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二)深刻领会中央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决定》强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并围绕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三个方面推进改革,这为我们做好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作了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安排,主要内容包括:1、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方面。一是深入推进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公开。二是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三是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四是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五是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六是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七是全面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2、税制改革方面。一是加快营改增步伐,1月1日起,实施铁路运输和邮政业营改增试点,力争4月1日起实施电信业营改增试点。二是1月1日起,实施鼓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的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三是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清理相关收费基金,研究提出其他品目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及清理收费基金方案。四是调整完善消费税制度,把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同时调整现有部分品目的征税范围和税率。五是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六是进一步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税优惠政策范围。七是加快推进环保税立法,实施排污费改税。八是进一步健全关税制度。3、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需要深入研究、周密设计,经中央决策后予以推进。此外,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进行,在没有部署之前,编制2014年预算时仍将这些事项作为重点支出安排,但不再采取先确定支出总额再填项目的办法。(三)科学谋划全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既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也需要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内容。厅党组经过深入研究,确定今后一段时期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财政制度为目标,以强化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发挥财政引导功能,调动增强市场活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强化绩效理念,健全财政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运行体制机制,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保障。2、基本目标。充分发挥财税体制改革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力争到2020年构建四项更加科学的财税体制机制。一是着眼于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建立健全更加科学的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互动机制。二是着眼于完整、高效和透明,建立健全更加科学的预算管理机制。三是着眼于人本、绩效和可统筹,建立健全更加科学的财政支出分配机制。四是着眼于规范、均等和可调控,建立健全更加科学的省以下财政体制。3、主要任务。要按照“积极稳妥、分类推进、稳步实施”的总原则,做到“两个区分”:区分近期实施和中远期规划,对已经明确了时间表的,抓紧实施,加快推进;对还需要探索的,加强研究,尽快启动。区分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对中央层面统一部署的改革,严格按照中央要求执行;对我省可自行开展的改革,则要大胆创新:一是调整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思路。要区分市场性和公共性两个层次,在支持内容上,由直接支持竞争性领域产业、企业的发展,转向支持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上来,重点支持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支持方式上,由直接补贴和无偿补助为主,逐步改为有利于调动企业自身发展积极性的股权投资、有利于调动金融资本的贷款贴息、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担保体系建设等间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优化财政保障民生的制度。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总原则,统筹做好改善民生工作。要注重民生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政府主要是保基本,不能做过多过高的承诺。要把握“与其被动买单、不如主动请客”的工作方法,对符合改革方向、看准看清的民生大事,大胆出击,多做“雪中送炭”,少搞“锦上添花”,花小钱办大事。要加强制度建设,统筹制定民生政策,注重花钱买机制而不是简单花钱买稳定,着力解决地区差异大、制度碎片化的问题。三是改进预算管理机制。要推动预决算公开,范围逐步扩大到省直所有部门和市县各级政府。改变年度预算控制方式,预算审核重点由年度平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效果拓展,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加强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不同预算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资金的相互统筹,构建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机制。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规模控制机制,强化对债务举借、使用、偿还的全过程审批和监督,研究探索逐步把政府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完善偿债准备金制度,着力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四是改革支出分配机制。我省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财政穷省,要更加注重精打细算,建立科学的支出分配机制,把有限的资金用出最大的效益。要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推动绩效评价、资产管理、投资评审、财政监督、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与预算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机结合,构建“六位一体”的财政运行管理新机制。改变传统以钱定事、基数加增长的分配模式,转向以事定钱、先有项目后有资金。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构建新型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五是推进财政资金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要依法依规科学理财,规范资金分配审批程序,根据资金类型和额度,严格按照规定和权限报批。完善资金管理制度,所有专项资金分配先定办法、后分资金,压缩资金分配自由裁量权。盘活存量资金,减少资金沉淀和固化。加强资金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六是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重点是调整转移支付制度,资金分配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倾斜。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重,专项转移支付中用于基层政权运转、发放工资以及实施公共管理等事项的,也要严格落实到位。三、关于2014年全省财政工作2014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后的第一年。总的来看,全省财政经济运行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各种有利与不利因素相互交织,虽总体回暖、整体向好,但基础不够牢固。从经济看,世界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延续了缓慢复苏势头,我国、我省经济自去年底开始出现明显回升态势,随着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向好的态势将进一步巩固。但经济全面复苏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我省增长动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依然制约经济发展。从财政看,今年收支矛盾将十分突出。收入方面,财政收入中低速增长常态化已成趋势,国家继续实施减税清费也将造成财政减收。支出方面,新增支出不少,而刚性支出很难压减。综合判断,今年财政工作面临的有利条件要多于制约因素,机遇大于挑战,财政发展仍将大有可为。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拟定2014年全省和省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增幅为12%左右。各级财政部门要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改革,规范管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坚持稳中求进,着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严格落实减税政策,进一步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税优惠政策范围,切实减轻企业税负。开展对已取消、停征、降标收费项目的回头检查,防止乱收费现象反弹。充分发挥信用担保、贷款贴息、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工具的作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用好用活专项资金,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完善增加居民收入的财政政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培育电子商务、旅游文化等紧贴市场需求的新兴消费热点。加大对市场信用体系、标准体系及监管执法的支持力度,优化消费环境。把扩大投资总量与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投资方向结合起来,保障市政基础设施、交通、水利、棚户区改造、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等领域资金需求,逐步压减竞争性领域项目支出。认真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财税政策,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民生服务领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综合运用以奖代补、财政贴息、股权投资、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过剩产能化解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和流通产业加快发展。继续做好第一轮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的各项工作,提升县域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支持长沙市实施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二)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支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长株潭地区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支持农业“休养生息”。启动国土江河综合整治试点,推进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湘江流域生态补偿。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支持启动“五小水利”五年行动计划。充分利用国家粮食“危仓老库”维修改造重点省政策,缓解粮食收储仓容压力。适当扩大农业保险规模,探索开展地方特色农业品种保险,推进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支持 “百企千社万户”、“百片千园万名”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化、机械化、产业化、合作化。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发展试点项目平台,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土地向大户集中。支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机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农村产权制度和乡村治理机制等四项制度创新。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推动乡村撤并、人员精简。推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转型升级,抓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推进国家农村水电增效扩容示范试点。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民体育健身等文化惠民工程。实施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重点支持武陵山、罗霄山片区及部分困难边界县脱贫解困。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积极运用公私合作(PPP)模式,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按照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要求,完善相关财税政策。支持实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创建工程,充实新型城镇化内涵。推动开展新型城镇化示范试点。(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进民生财政建设改进民生保障方式。教育方面,要注重区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公共性层次,完善针对不同教育类型的财政支持政策。社保和就业方面,要在守住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这条底线基础上,健全多缴多得、劳动致富的激励机制。医药卫生方面,要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模式,建立政府、单位、个人合理分担的可持续机制。充实民生保障内容。启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运行补助和条件改善计划,缓解城镇“大班额”难题。完善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机制,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全面发展。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创业就业。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扩面。研究提高企业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体制。支持完成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保险统筹管理,推动解决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补差。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支持关闭9万吨/年及以下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继续实施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充分发挥彩票公益金作用,重点支持社会福利、体育公益及校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民生保障标准。主要是,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照10%的标准继续上调。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人均补助由280元提高到320元。启动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对城乡低保户实行应保尽保。女方年满49周岁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夫妻的特别扶助标准分别提高到城镇每人每月270元、340元,农村每人每月150元、170元。(四)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完善财政体制机制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预算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省级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范围由46家增加到82家,市县全面启动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工作。规范收支行为,健全审批流程,明确管理权责,加强统筹整合,加快构建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政府性债务预算编制试点,加快建立债务分类预算管理制度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研究探索省级滚动预算管理改革,尝试性选取部分重要政策、重大规划和重点项目试编跨年度滚动预算。进一步清理整合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在2013年基础上再压减1/3以上。开展财税优惠政策清理。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在中央明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研究探索省与市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提高县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等基本财力保障水平,从整体上提高转移支付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地区间均衡协调发展。支持相关领域改革。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收入分配、养老、医药卫生、教育、科技、住房、水利等相关领域改革,适时启动省属非国资委监管企业改革。今年国家将适时推动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和职业年金制度,单位和职工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形成多缴多得激励机制,财政部门要及早做好准备。(五)坚持科学规范,着力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夯实财政管理基础。推动出台新的《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加强《湖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湖南省财政监督条例》、《湖南省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条例》的立法调研,深入开展“两依”示范点建设。完善征管办法,突出以票管收,创新收缴方式,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加强乡村财政财务管理,稳妥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强化会计的基础作用,依法履行会计管理职责。出台湖南数字财政建设总体规划,加快推进以应用支撑平台为核心的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六位一体”财政运行管理新机制。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将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扩大到各层级预算单位,建立完善约谈和问责制度,突出加强对新型工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型经济等重大产业类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加强对资产购置的审核管理,从预算源头控制支出、平衡配置,避免部门资产闲置浪费和配置苦乐不均。扩大投资评审范围,逐步涵盖所有财政性资金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推动财政监督转型,加快建立嵌入业务流程的财政支出监督机制。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推动政府采购扩范围、上规模、增效益。进一步完善预算国库联动机制,盘活存量资金,减少资金沉淀和固化。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出台政府购买服务实施意见,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目录、财政财务管理办法和综合评价机制。选择部分公益性强、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项目,启动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协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搞好政策衔接,防止一边购买服务、一边又养人办事。积极防控政府债务风险。推动出台政府性债务管理实施细则,规范政府性债务举借、使用、偿还行为。完善政府性债务举借机制,从严控制新增债务,在有条件的地方将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完善政府性债务偿还机制,实行偿债准备金制度。加强和规范对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推动建立政府性债务预警机制和考核机制。抓好厉行节约源头控制。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抓紧修订省直单位公务接待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因公出国(境)经费等管理办法,制定出台《省属金融单位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实施办法》、《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预算标准》。建立一般性支出控制机制,省直部门办公性行政经费零增长、“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全面停止新建党政机关楼堂馆所。统筹政府信息化建设,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六)坚持素质提升,着力增强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干部队伍建设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这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基础。当前,我省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广大财政干部一定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和要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切实增强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本领。这里,我着重强调“五讲”:讲大局。守盛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发展是全省最大的大局”,“新一轮改革是湖南发展的重大机遇,湖南决不能输在新的起跑线上”。财政部门讲大局,就是要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改革是贯穿今后一段时期财政工作的最大主题,我们一定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各种难题。财税体制改革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全部改革到位需要反复论证、大胆探索、强力推进,决不能议而不决、谨小慎微、裹足不前。讲创新。改革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改革。在工作流程、资金分配、财政管理等各个环节中都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关键是有没有深入思考。创新要靠积累,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财政局长一定要脑勤、手勤、腿勤,不但对财政数字、财政家底要了如指掌,对政治经济社会其他方面的情况也要心中有数。创新要有闯劲,不怕风险、不断试验、不停探索,改革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靠我们大胆地闯出一条新路。讲服务。这是由财政工作的特点决定的。财政受民之托为民理财,服务对象十分广泛,包括部门、企业、群众等。很多时候我们不可能完全满足方方面面的需求,这就要求把服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放低身段,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高效服务、优质服务,这样才能得到各方的理解和支持,为财政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自我革新、自觉放权,多换位思考,特别是对困难部门、困难企业、困难群体一定要有底线思维,该支持的要优先支持,该托底的要坚决托底。讲效率。效率是管理的根本问题,是反映部门形象的重要标志。财政干部一定要讲效率,对上级部门和党组布置的工作,要雷厉风行、不等不靠、尽快决策、抓紧落实。要树立“马上就办”的意识,常事快办、特事特办、部署即办。要善始善终,做到交办事项件件有回音、有反馈、有结果。讲纪律。严明的纪律是队伍执行力和战斗力的保证。第一是政治纪律,就是要坚决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令行禁止。第二是工作纪律,就是要依法依规科学理财,按程序制度开展工作。第三是廉政纪律,这是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紧制定财政部门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的实施意见,积极构建“教育、监督、制度”三位一体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确保财政干部政治生命安全。同时,要深入开展厅机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抓好问题整改、专项整治和建章立制,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督促检查和考核问责,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市县财政部门、厅归口管理公司、省注协评协行业党组织要按照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高起点开局、高标准推进,省厅也要加强指导,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同志们,今年的财政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共同谱写全省财政发展新篇章!做到“四真” 为湖南财政事业发展争光添彩——就任湖南省财政厅厅长时的讲话郑建新2013年11月05日同志们:财政部党组推荐我到地方工作,省委、省政府决定安排我到财政厅工作,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我衷心感谢、坚决服从!刚才,省委组织部袁新华副部长宣读了省委的决定,并作了重要讲话,对以耀斌同志为班长的财政厅上一届领导班子和全省财政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耀斌同志本人为湖南财政事业发展所作的突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今后我省财政工作的发展和班子建设寄予了殷切期望,对我本人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坚决落实。从财政部司局到地方财政厅,从首都北京到主席的家乡工作,对我而言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和新的使命。虽然都在财政系统内部,虽然自己也曾在地方政府多个岗位工作过多年,虽然在座的不少同志以前都打过交道,有些还是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但确实对于自己,无论是工作岗位、工作职能还是工作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面对这份新的工作,我既感熟悉,又感陌生,既感责任,又感压力。责任,源自重托。这个重托,是省委、省政府对财政工作的重托,是7000万湖南人民对财政工作的重托,也是几代湖南财政人心手相传的重托。近些年来,湖南财政朝气蓬勃、快速发展,收入规模持续扩大,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财政管理全面加强,财政改革深入推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成绩极不平凡、来之不易,凝聚着无数财政干部的心血与智慧,特别是在耀斌同志的带领下,全省财政收入即将突破三千亿大关,很多财政管理改革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耀斌同志担任厅长的两年时间里,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务实的工作风格,在湖南财政发展史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工作、他的贡献,湖南财政永远不会忘记,湖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老厅长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恳请耀斌部长走上更重要的领导岗位后,常回家看看,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湖南财政事业的发展。压力,源自挑战。挑战是多方面的,一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财政是党和政府执政的物质基础和调控工具,在当前全省上下全面推进“三量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形势下,财政部门如何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二是发展带来的新目标。近几年来,虽然我省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但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财力水平低仍然是无可回避的省情。如何尽快扭转这种现实状况,实现财政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全面提升财政实力,仍然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和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三是可以预期的新困难。各种迹象表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财政工作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做足功课,积极应对。虽然前面还有不小的压力和挑战,有各种各样的风雨和荆棘,但我仍然有无比坚定的信心与底气,这是因为我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厅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省三万财政干部的鼎力支持下,只要大家坚定目标、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没有过不去的坎,我们就一定能排除困难,奋勇前进,共同谱写更加辉煌的财政事业发展新篇章。选择代表信任,岗位意味责任。接过耀斌厅长的“接力棒”,我倍感珍惜。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承发扬历届厅党组的好经验、好传统、好做法,团结带领全厅干部职工,竭心尽力,忠诚履职,努力做到“四真”,为湖南财政事业发展争光添彩。1、真情。就是真情实意,以情动人,用情服务。人都是有感情的,我始终认为,做事要讲原则,但做人一定要讲感情。作为一名到湖南工作的新干部,我将坚持做到:一是对湖南的发展投入真感情。湖南是一片有着光荣传统的热土,能为主席家乡做点事情,我深感荣耀。从今天开始,我将把自己当作一名真正的湖南人,把湖南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人来心来,人到心到,自觉融入湖南,扎根三湘大地,服务三湘父老。二是对人民群众投入真感情。财政是受民之托、为民理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个财政人的份内之责,也是公共财政的应有之义。为此,我将在工作中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扎扎实实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民生实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坚守公共财政、民生财政理念,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促进财力向困难地区、困难群体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三是对干部职工投入真感情。做到在工作之内是同事,工作之外是朋友。在思想上尊重,在情感上贴近,在生活上关心,不摆架子,不搞特殊,始终同干部职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2、真干。就是真抓实干,出实招、办实事、重实效。干事创业容不得半点虚假,大干大发展,小干小发展,不干没发展。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面对省际财政激烈竞争的新态势,我们只有真干、实干、苦干加巧干,把全部心思用在谋事上,把全部精力放在干事上,才能乘风破浪,勇立潮头。为此,我将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断加强学习。把一线当课堂,把群众当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全局的站位、宽广的视野和创新的思路来谋划推进全省财政工作。二是尽快转变角色。找准定位,尽快完成从中央干部到地方干部,从副手到班长的角色转变,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拆台,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员,为湖南财政事业发展当好服务员。三是积极推动财政改革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坚持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促和谐,调分配促公平,抓改革促管理,为促进“两个加快”、“两个率先”提供坚实保障。3、真诚。就是诚恳待人,团结共事。能在一起搭档共事,既是组织的安排,也是难得的缘分。能不能团结共事,既能看出一个人的胸怀和气度,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党性和修养。湖南省财政厅党组历来是一个团结向上、讲求民主,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优秀集体,这也是湖南财政工作能够长期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原因。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湖南财政的“新班长”,我将用真诚凝聚班子,用情感带好队伍。一是重团结。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遇事多沟通、多协商、多理解、多包容,使班子成员之间成为政治上志同道合的同志、思想上肝胆相照的知己、工作上密切配合的同事、生活上相互关心的挚友,共同营造诚恳相待、相互支持、团结共事的良好氛围。二是重民主。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充分发班子成员的集体智慧和整体功能,努力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不搞一言堂,不搞一手抓。三是重才干。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注重选贤任能,给想干事的人创造广阔舞台,给能干事的人提供发展平台,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作风正派、纪律严明、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财政干部队伍。4、真实。就是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只有心无杂念、心地纯正、心无旁骛的人,才能真正守住方向、守住底线、守住本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努力做到“四个严格”:一是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不折不扣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不阳奉阴违,不搞明一套暗一套,真正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二是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始终坚持依法依规依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办事,绝不徇私舞弊,绝不滥用职权,绝不搞暗箱操作。三是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九项规定”和“八条禁令”。不越雷池,不踩红线,不碰高压;躬身践行群众路线,自觉抵制“四风”,从自身做起、从自身抓起、从自身改起,真正做到身板正、底气足、能服众。四是严格要求自己。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修为政之德,在管住自己的同时,管牢管好亲属和身边人员。以上“四真”是我的郑重承诺,在今后的日子里,请同志们一起来支持我、帮助我、监督我!谢谢大家!慎终如始 真抓实干 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郑建新2020年10月17日今天是第7个全国扶贫日,也是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市深入贯彻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市内精准脱贫、市外对口帮扶”两个战场,咬定目标、奋力攻坚,取得历史性的重大成就。2013年至2019年,全市共实现14.98万人脱贫,8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从3.9%降至0.1%;建立系统性、全覆盖、可持续的对口帮扶机制,累计投入资金14亿元,帮扶龙山等8个兄弟县于2019年底全部脱贫摘帽。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坚持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两手抓、两手硬,扎实开展脱贫质量“回头看”,目前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扶贫领域问题全面整改清零,脱贫质量得到有效巩固提升。反复强调,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今年9月,来湖南考察时明确要求,“要落实‘四个不摘’,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深入研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指明了工作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发扬顽强拼搏、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扛牢省会责任,展现省会作为,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突出决战决胜,全力发起脱贫攻坚最后总攻。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要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找准工作着力点,以必胜决心攻克最后堡垒。全力抓好问题整改。时间越是紧迫,任务越是艰巨,越要注重问题导向、响鼓重锤,结合督查反馈情况,举一反三、较真碰硬狠抓问题整改,以问题整改的工作成效推动脱贫攻坚质量的全面提升。紧盯个性化问题,着力解决农民增收补损、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禁养退捕涉及贫困人口转产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扶贫产品滞销卖难等影响收官的各类问题,确保各项政策精准精细、到户到人。坚决防止返贫发生。将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看待,坚决落实“四个不摘”,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多部门联动,对贫困人口、脱贫人口、边缘人口进行定期核查、动态管理,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确保因病因灾等特殊原因致贫返贫的贫困人数动态清零。切实防范致贫风险。积极防范化解少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难稳住、已脱贫对象返贫、扶贫工程质量出现问题、产业扶贫失败、扶贫小额信贷逾期、光伏扶贫管理不到位、扶贫信访舆情等风险,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巩固脱贫成效,持续擦亮脱贫攻坚成色底色。贫困户脱贫后,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成效,确保持续增收致富。要把巩固脱贫成效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让脱贫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全力做好就业扶贫文章。强化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优先帮扶举措,采取送岗位上门、开发居家就业岗位、加强技能培训等措施,保障贫困户和边缘户就近就业。充分发挥就业扶贫车间(基地)作用,鼓励全市用工企业担当扶贫社会责任,千方百计帮助就业困难群体稳定就业,让贫困劳动力端稳就业的“饭碗”。继续做好产业扶贫文章。突出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贯通融合,深化“四跟四走”产业扶贫,结合“一县一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加大“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开发力度,健全贫困户与扶贫产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产业扶贫的覆盖面与稳定性。严格落实金融信贷支持政策,推动相关补贴资金及早到位,多措并举帮助扶贫龙头企业渡过难关。创新做好消费扶贫文章。发挥省会城市消费市场优势,加快推进消费扶贫智能柜项目建设,统筹调动各方面、各层级消费扶贫资源,鼓励支持电商企业、视频直播平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深度参与消费扶贫,推动形成扶贫产品和采购信息互联互通的消费扶贫生态。同时,扎实做好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基层公共服务、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通组道路“六个全覆盖”工作,持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确保全市贫困群众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深化扶贫协作,坚决扛起脱贫攻坚省会责任。全面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要强化省会担当,带着责任、带着感情继续做好龙山等8个县的对口帮扶工作,为全省扶贫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在项目建设上精准发力。聚焦龙山县脱贫攻坚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发挥好帮扶项目、帮扶资金的最大效益,通过一批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民生事业帮扶和基础设施建设帮扶项目的实施,有效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造血”功能。在巩固成果上持续用力。把帮扶的重点放在支持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上,加强对近年来帮扶产业项目的后续跟踪监管,进一步做好产业培植、能人培养、市场培育等工作,确保产业的可观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组织系列产销对接活动,创造更优购销平台,创新更多营销模式,帮助解决好扶贫产品的滞销卖难问题。在扩大合作上深挖潜力。深化劳务协作,组织帮扶县贫困劳动力到长沙务工,将长沙打造成全省劳务输出的目的地;深化医疗协作,着重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卫生院(室)建设、专家远程会诊等领域对口支援;深化文旅协作,积极推介帮扶县旅游景点,打造以长沙为集散地,辐射全省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大格局。强化有效衔接,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平稳转型。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收官之年,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仅为脱贫攻坚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更为乡村振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积极探索机制衔接。坚持五级书记齐抓的领导机制,扎实做好浏阳市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全省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机制、统筹协调机制、项目推进机制、实绩考核机制,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不断加强政策衔接。认真编制“十四五”巩固脱贫成果规划,研究出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整合推动重大项目,提高贫困人口参与“一县一特”特色农业产业的深度和广度,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让贫困群众共享发展红利。持续创新要素衔接。强化“人、地、钱”等要素投入保障,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深化农村“三权分置”改革,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优化整合政府财政投入,引导吸纳社会资金,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可持续投入格局。行百里者半九十。全市上下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保持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鼓作气、全力以赴,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跑出项目加速度 展现省会新作为郑建新2020年07月08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全力推动“六稳”“六保”见实效,核心抓手是项目建设,重要支撑也在项目建设。长沙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强力推进“大干一百天,实现双过半”竞赛活动,狠抓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切实担当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一、以新兴优势产业链引领项目建设持续聚焦22条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以产业链建设为引领,以制造业标志性项目为支撑,加速培育引进产业链龙头项目,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一是精准招商抓增量。坚持“精准、舍得、执着”理念,按照国家级园区“两主一特”、省级园区“一主一特”产业定位,常态化完善“两图两库两池两报告”,聚焦产业链中高端,紧盯“三类500强”、产业领军企业、行业隐形冠军以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大力实施以商招商、老乡招商、校友招商,积极引进重大外资项目、总部项目、高精尖缺项目,推动长沙市“三智一自主”产业从战略布局走向全面落地达产。今年,长沙市力争新增综合型、功能型、成长型等各类企业总部30家以上。二是突出技改活存量。把技术改造作为重要突破口,抢抓人工智能、大数据、检验检测等新兴产业发展契机,大力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年内长沙市智能化改造企业总数突破1000家,特别是大力支持工业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长沙市财政安排8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工业企业扶持奖励或贷款贴息。三是优化生态提质量。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移动支付、分享经济、区块链、创意经济等“八大应用场景”,加快构建应用生态,力争把每一条产业链打造成创新试验区、要素汇集带。特别是以软件业再出发推动产业链项目再升级,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124个应用示范场景项目落地落细,以优越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二、以市场化要素配置推动项目建设紧盯项目建设需求,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激活项目建设各类要素潜能,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一是创新要素配置方式。优化政府配置资源方式,更多引入市场机制、采用市场手段,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重大项目集聚。探索工业用地使用方式,试行推广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建立长期租赁、先租后让、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降低项目建设前期土地投入成本。积极推广浏阳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模式,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用地保障。二是破解要素供应瓶颈。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理念,坚持破解当前制约和完善长效机制相结合、用好增量和挖潜存量相结合,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的要素保障。做大产业支持基金,优化“母子”基金架构,实现22条产业链基金全覆盖,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为项目建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资本服务。继续推进电力“630攻坚”,实施“两网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提升电网供电和服务能力,加快打造现代化智慧电网。完善“人才政策22条”配套措施,设立高层次人才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项目建设提供强大人才支撑。三是培育新型要素市场。充分发挥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使数据等新型要素成为推动项目加速度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加快推动各级政府部门数据共享交换,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及智慧应用建设,打造城市“智能中枢”。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支持构建工业、交通、城市管理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加快打造以“一城”(人工智能科技城)、“一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一园”(湖南省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为核心的“湘江智谷”,培育壮大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及传感器产业,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三、以国际化营商环境保障项目建设始终坚持“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理念,落实“倾力支持、立说立行、精心呵护”的要求,制定实施《长沙市优化营商环境规定》,进一步细化要求、固化做法、强化短板、优化举措,打造更具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一是推进审批提速增效。纵深推进“四个一”“四个办”,基本实现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全覆盖;强化“三集中三到位”,加快“综合窗”改革全面落地,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和建设项目“多评合一、多验合一”改革;大力推广“三即”承诺制,确保企业开办审批材料不超过7份、环节不超过4个、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以内和“零收费”、工业投资房建项目审批时限压减到40个工作日以内。探索在政务服务大厅等实体场所增设24小时服务设施,建设“不打烊”政府。二是推进企业降本减负。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持续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用地、用电、用水、用气、融资、物流等要素成本,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持续释放企业降本减负改革红利。三是推进政策落地见效。着力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政策落地综合评估,确保各项政策严格兑现、高效落实。特别是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建立政策直达基层、直达民生的机制,把宝贵的财政资源用到最困难的地方、最急需的领域,第一时间落实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促进惠企利民。四、以高效率工作机制加快项目建设完善重大项目推进工作长效机制,以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倒逼项目建设加速。一是实行联点攻关机制。继续实施“链长”“链办”“链办工作人员”“科技特派员”等有效方式,因链施策、精准发力,全力推动项目建设;继续实行市领导联点制度,每个副市级领导负责联点一个重大产业项目,做到既“挂帅”又“出征”,全程帮助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实行高频调度机制。重点围绕省“五个100”工程、省重点建设项目、市领导联点项目等重点项目的投资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建立项目建设全周期管理机制,实行“五个一”(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调度、一季一讲评、半年一考核、一年一观摩)调度机制和“六张清单”(新签约、新开工、未开工、新竣工、新投产、新达产)台账管理,强化问题协调,密切跟踪督促,确保项目建设按时序、高效率推进。三是实行滚动储备机制。围绕中央、省委重大战略和长沙产业布局,聚焦“两新一重”重点领域,策划储备一批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建立滚动接续的项目储备机制,健全储备项目统筹管理,完善储备项目转化实施,不断提高储备项目前期工作成熟度,做到建设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补充一批,形成项目建设滚动实施的良性循环,为长沙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强力支撑。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 有力有序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郑建新2020年07月06日统筹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对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深度检验。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长沙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自觉担当省会责任,以战时状态、战时思维同时间赛跑,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5月31日,全市连续102天无新增确诊病例,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当前,已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新阶段,全市上下正全力以赴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坚持常态管理,全过程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将落实常态化防控作为有力有序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渗入到经济社会运行的全过程,慎终如始、防微杜渐,毫不松懈做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强化分区防控。以县域为单元,对各区县(市)实施三级五类防控,全面扎紧社区、园区、厂区、校区、商区防控“篱笆”。疫情期间,严格按照疫情防控风险“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等级标准落实防疫措施;疫情防控应急响应调整到二级响应后,又聚焦输入风险、扩散风险、反弹风险等“三大风险”,把“防”摆在突出位置,牢牢守住风险底线,为复工复产和社会秩序恢复提供有力保障。强化前置防控。切实把好“入口关”,对机场、火车站、高铁站、长途汽车站等重要关口实行24小时监控,对疫源地病例和外来人员全面排查,最大程度地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和早治疗。先后对100多万返岗人员进行登记摸排,实施核酸检测37.9万人,并对有接触史人员实行全面集中隔离,尽最大可能切断了传染源。强化日常防控。突出压实属地责任,守住社区防线,强化企业主体,实现闭环管理,并建立“可知可控、精准防控”长效机制,落实和完善常态化防控举措。突出抓牢社区防控,充实社区工作力量,先后分两轮抽调1800多名市、区县(市)干部下沉社区,协助防疫;突出强化联防联控,统筹属地辖区、部门系统和社会防控作用,做到条块结合、社会互动,先后发动60余万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防控,实现防疫管控无缝隙、无盲区。强化科技防控。充分利用数据资源优势,对人员流动特别是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流动轨迹进行大数据分析,全面掌握接触史,为精准防控赢得时间。同时,积极发挥长沙智能制造优势,广泛运用智能新技术参与疫情防控。比如,长沙高新区启用无人机巡逻,利用无人机红外热成像功能随时对行人进行体温检测;长沙经开区大力推动无人送餐车和无人快递车业务;天心经开区启用酷哇智能驾驶环卫防疫消毒机器人对存在风险隐患区域开展智慧作业等,强化了科技支撑。二、坚持化危为机,全身心抢抓经济恢复机遇指出,面对当前复杂形势,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长沙根据疫情防控阶段性特征,在抓好防控的同时全力支持复工复产,为实现全年目标抢时间、拼速度、比质量。精准帮扶企业复工复产。按照“保市场主体”的要求,打出了干部“驻企”、服务“暖企”、政策“惠企”系列组合拳,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在干部“驻企”方面,先后派出4292名联络员深入企业协助做好疫情防控、政策衔接、服务保障等工作。在服务“暖企”方面,帮助企业招聘员工1.4万名,协调长沙银行等12家金融机构为在长企业提供专项贷款136.98亿元,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办理企业审批、服务事项7.4万件,网上办理率达90.4%。在政策“惠企”方面,率先发布《长沙市有效降低疫情影响稳定经济运行实施方案》,并出台20多个部门配套政策,在政务服中心设立政策兑现专窗,推进政策落实。迅速掀起竞赛活动热潮。早在3月初,在全市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就开始在全市分两个组别开展“大干一百天,实现双过半”竞赛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全市上下聚焦见效快的地方发力,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资金、物流、产业链配套等难题,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尽快复工复产、扩能达产。聚焦损失大的领域发力,大力促进生活服务业和文旅消费复苏,限上批发零售企业、住宿餐饮企业复工率分别达97%、90%,“五一”小长假实现旅游总收入35.38亿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以上。聚焦补短板的环节发力,重点推动软件产业“再出发”,今年新增软件企业达1000家以上,北京乐居(CSDN)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落户长沙。聚焦利长远的导向发力,强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一集团、铁建重工、山河智能、中联工起等产能恢复率分别达95%、90%、93%、99%。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必须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全市按照“续建项目尽快复工、新建项目加快开工、预备项目抓紧开工”的要求,尽快形成实际生产力。强化项目调度,实行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调度、一季一讲评、半年一考核、一年一观摩“五个一”调度机制。优化项目服务,30多名市领导先后前往100多个重大项目现场督查进度、排忧解难,分类分级分线调度协调、限期解决难题。狠抓项目投资,建立实施常态化调度机制,全力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截至5月底,全市1320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0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7.5%。三、坚持统筹兼顾,全覆盖做好工作结合文章按照“两手抓、两不误”要求,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突出做好“三个结合”。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相结合。将扩大内需、释放消费潜力作为经济恢复的重大举措,聚焦三大关键领域,下大力气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聚焦商区复苏,对部分大市场减免春节期间进场交易服务费,支持商户创新营销、早日开门开业,目前各商业楼宇、综合商场已全面恢复经营,如友阿奥特莱斯“五一”小长假日均客流约5万人,销售额同比增长近20%。聚焦在线消费,着力激发在线购物、在线教育、在线娱乐等潜力,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0.8%。聚焦生活性服务业,推出13条个体工商户扶持措施,并发放“和包支付”消费券3.72亿元,撬动连锁超市、综合商场和餐饮等实体消费60亿元以上。复工复产与重点工作相结合。坚持全面发力,有序推动脱贫攻坚、重大片区建设、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复学复课等工作齐头并进。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组织60多个工作组赴贫困县上门招工,解决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1.28万人。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由市领导对32家重点外资外贸企业实行“一对一”帮扶,出台“13条政策”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特别是发挥黄花综保区、金霞保税物流中心及中欧班列(长沙)等作用,稳定外贸基本盘,1-4月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97.2亿美元,同比增长30.7%。加快重大片区建设,每个片区由一名市领导牵头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工作,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各项建设逆势推进,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1-5月预计实现企业营业收入136亿元,增长24.1%。同时,稳妥审慎组织学校错峰开学,建立市、区县(市)、学校、年级和班级五级防控网络,指导学校健全“两案九制”,目前市属所有学校全部复学复课。复工复产与农业发展相结合。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积极组织全市不误农时、抓好春耕春种,特别是全力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和蔬菜播种面积,统筹抓好农资生产、调度、销售。全市早稻种植面积达到149万亩,同比增加17.3%,创近年来新高;疫情期间抢种速生叶类菜2.23万亩,1-5月预计完成蔬菜播种面积82.9万亩,同比增加3%。四、坚持底线思维,全方位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坚决扛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责任,从严从细、层层落实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措施,不断巩固当前全市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的良好局面。抓实安全工作。疫情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比以往更重要,更紧迫。我们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体检、大整治”行动,既紧盯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又时刻防范非重点领域突发情况。狠抓防汛抗旱工作,先后投入24.2亿元,铺排重大涉水项目126个,所有度汛主体工程在汛前完成。狠抓防灾防火,对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防火危险点做到巡查全覆盖,切实加强气象地质灾害防治和防火的源头管控。抓好民生保障。将民生保障作为政府工作的底板。全力保障民生物资供应,统筹做好蔬菜、粮油、猪肉等生活必需品的收储、转运和销售,全市126个连锁超市、228个农贸市场、4749家药店全部开业,社区门店全面恢复正常经营,生活必需品价格平稳。全力保障基本就业,出台援企稳岗13条政策措施,并从失业保险基金中预拨1亿元用于稳岗返还补贴。全力关爱特殊群体,及时发放各类救助金和福利补贴,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疫情防控中保持了民生温度。抓牢社会稳控。着力加强防疫秩序、市场秩序、舆情秩序等方面的管控,重点打击防疫用品和重要民生商品领域哄抬价格、囤积居奇、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立案查处违法违规案件250余起。大力传播“抗疫”正能量,有效管控负面舆情,引导主流舆论,在常态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彰显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团结友爱的价值理念。善于继承  善于创新 努力在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郑建新2019年10月24日同志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如何在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创新基因。湖南省衡阳市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新资源,坚持正确的创新理念和实践路径,努力在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志强调:“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正是从人民之中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我们党才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新中国的发展奇迹。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重民本等优秀思想理念,对我们今天坚守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正确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衡阳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际行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抓细惠民小事、办好利民实事做起,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带动2.6万多贫困户增收,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激励人民群众争做衡阳主人翁、文明志愿者、平安守护人。贯彻落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志指出:“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党制定和贯彻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是领导干部加强作风建设、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形成的,契合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和行为准则。衡阳市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着力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大力营造学以致用的浓厚氛围,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导向。在经济建设中,坚持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扎实推进振兴实体经济和“工业原地倍增”计划,培育形成了一批新产业集群。在管党治党中,立足常态长效,把制度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严格执纪,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执行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为创新营造浓厚社会文化氛围。同志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衡阳市注重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努力为创新营造浓厚社会文化氛围。2016年,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到了王夫之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王夫之(即王船山)是湖广衡州府(今衡阳市)人,他注重总结发展中国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提出了“天地之化日新”“荣枯相代而弥见其新”等思想观点,认为事物发展变化总是“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应该“趋时更新”。衡阳市注重挖掘和阐发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筑牢衡阳高质量发展基础郑建新2019年04月29日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新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也面临系列重大风险的新挑战。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精神,未雨绸缪、主动作为,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切实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治自觉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厚植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天下为公”的政治自觉,对重大风险时刻保持政治的清醒和洞察的敏锐。对重大风险的影响做到心中有数。点明的七个重大风险,事关全党的执政安全和社会主义制度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它们之间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如果存在薄弱环节,就可能衍生出社会、政治等各领域的重大风险,危害国家发展和民生利益;政治安全、党的建设如果没有保障,就会对经济正常运行的秩序产生严重冲击、干扰,危害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重大风险的危害性和防范化解的重要性,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做到防患未然、应对有效、化险为夷。对自身工作的短板做到心中有数。发现不了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视而不见的短板是最大的短板。当前,衡阳正以最强执行力建设最美地级市、打造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起步阶段,但改革发展的步伐越快,涌现出来的新矛盾、新风险可能就越多越大。敌对势力渗透破坏行动不容轻视,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严峻,实体经济面临诸多困难、政府债务化解压力大、金融风险隐患不少,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弱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对于这些短板、弱项和风险,我们必须绷紧脑中的弦、厘清心中的数、明晰手中的招,体现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责任与担当,为湖南和全国的安全稳定作贡献。对人民群众的期盼做到心中有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防范化解与人民群众利益切实相关的重大风险,关心民生疾苦、化解矛盾纠纷,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汲取人民群众的无限智慧,整合各方资源、科学指挥调度,逐步构筑起一道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治理的风险防范体系,进一步筑牢党的执政根基。二、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牢牢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战略主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党的政权稳定,我们必须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突出安全为天,确保政治安全、社会安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首要任务是维护政治安全。始终绷紧政治安全这根弦,坚决消除一切影响政治安全的隐患,确保我党的执政安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安全。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精心组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宣传,全力筹办纪念王船山诞辰400周年系列活动,为衡阳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打造“衡阳群众”品牌为抓手,大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落实“一村一辅警”,加快推进空中、水上、网络快警建设,开展社会治安整治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确保实现群防群治、共建共享,切实提升全市的平安指数。坚持稳中求进,确保以防保稳、以稳促防。加快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关键一招,必须科学统筹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以防风险保稳增长、以稳增长促防风险。有力有效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重大风险。扎实推进振兴实体经济“3311”工程和工业原地倍增计划,争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领头雁”,让更多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和战略性项目落实落地;帮助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和要素成本,积极破解融资贷款体制难题;充分运用市场法则引入大企业投资,加快平台公司转型整合,做实做大现金流,积极稳妥化解政府债务。突出抓好防范化解科技领域重大风险。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统揽,力争在具有比较优势的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尽可能解决一些“卡脖子”问题;用好创新出台的“人才新政”,引好、育好、用好人才;加强专利申请与保护。高度重视防范化解对外经贸工作领域重大风险。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特变电工、华菱衡钢等企业在境外设立营销网络,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放大临铁、临港、临空优势,充分发挥综保区平台功能;积极发展同发达国家、先进地区友好城市关系,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关心民生福祉,确保多谋民利、善解民忧。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既要加强社会综合管理,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更要维护民利为民解忧,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突出补齐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居住等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积极稳妥办理P2P网贷、民间融资、非法集资等涉众型金融纠纷和金融案件;着力维护信访秩序,依法打击非法信访行为,妥善处理涉军群体问题和特殊群体访求;有序解决企业改革、安置房建设、商品房产权办理等遗留问题。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基本消除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坚决遏制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推进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三江六岸生态绿地建设,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争2年内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加强党的建设,确保永葆生机、永葆活力。党面临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突出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保持正风反腐高压态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政治文化,持续构建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直面“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坚决防止“七个有之”。把主体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到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等各方面,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三、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切实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过硬本领不断提升广大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工作水平和驾驭能力,充分发挥关键少数在关键时刻的关键作用。永葆斗争精神。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这场伟大斗争中,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各种风险矛盾相互交织叠加,必须培养广大干部的斗争精神,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积极主动与各种风险、各种矛盾作斗争,敢接“烫手山芋”、敢揽“瓷器活”,敢于涉险滩、破坚冰、攻堡垒,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从容应对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锤炼斗争本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保持发现风险的清醒,涵养管控风险的智慧,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既要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招拆招、来招应招的硬功夫,又要有四两拨千斤,借力发力、借势谋势的软办法。立足于早,强化前瞻思维,注重抓早抓小抓苗头,坚决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牢牢把握主动权。要立足于本,全面梳理风险事项,实行台账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销号制度,从制度层面防范化解风险。立足于转,风险与机遇并存,要善于把不同的风险转化为不同的机遇,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化危为机。加强斗争历练。大风大浪中才能培养出大智大勇。坚持在防风险斗争中培养和识别干部,把忠诚可靠、有能力、有潜力的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放到重大风险挑战中去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在实践历练中铸就“铁肩膀”。对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积极作为、成效突出的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在干部提拔任用和晋级晋升中要重点考量、重点倾斜。四、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切实强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责任担当强化政治担当和责任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关键,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须把政治责任体现在狠抓各项工作推进与落实上。尽职尽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实效性、科学性都很强,来不得半点虚假、半点马虎,必须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勇于担责,尽职尽责,以最强执行力抓好抓实各项工作,决不把风险留给后面人。压紧压实责任,强化“一盘棋”思想,做到各司其责、相互配合、整体联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风险防控责任体系。善作善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绵绵发力,久久为功。发挥钉钉子精神,强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真正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坚持底线思维,坚决防止盲目自信和乐观主义,对所有风险防范化解工作都要从最坏处打算,从最实处着力,争取最好的结果。精准精细。结合衡阳实际,善于从大局出发防范化解风险、系统解决问题,坚决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提升“手起刀落”“蛇打七寸”精准施策的能力和本领,坚决防止风险死灰复燃。下足“绣花”功夫,弄清楚风险隐患问题性质、找准症结所在,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把风险防控责任和要求落实到每个领域、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确保责任上肩、任务到人。财政应为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发挥更大作用郑建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首次将财政定位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需要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合力而为,财政应为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发挥更大作用。财政应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政府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财政应在政府和市场之间明晰边界,凡是市场机制能解决的,就不要去干预,重心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按照《决定》的要求,就是三个方面:一是“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如,减少政府对经营市场的直接投资,打破“藩篱”,让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当好“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二是“放”,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对地方项目的统筹审批,让地方根据实际灵活安排;整合专项资金,加大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三是“交”,凡是市场和企业能解决的,交给市场和企业,凡是社会中介组织能承担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如,可以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将政府投入转变为有效社会服务,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效能。财政应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有力财力保障。必要而充分的财力保障,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物资基础和现实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财力保障在不断加大,如建立了政法经费保障机制等。但由于地方政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财力薄弱,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仍然存在以罚代法、自由裁量权行使过于随意、执法程序不合规、行政不作为等问题。同时,由于经费保障不到位,客观上造成无人执法、无能力执法、执法效率效能不高等问题。因此,财政要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有力财力保障,消除行政执法的趋利化倾向,堵住因利益驱使而衍生出的制度、机制和体制上的漏洞,避免行政执法部门滥用职权、追求部门利益和部门保护主义的问题。要从明确工作重点、细化财政预算、扩展资金渠道、完善投入机制等方面入手,加快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财力保障机制改革,建立责任明确、管理规范、投入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有力财力保障。财政应为构建市场经济环境施展更大作为。财政作为政府重要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拥有财政支出、补贴、贴息、税收、财政监管等诸多政策工具手段,在构建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秩序中应该大有可为。如,财政监管作为市场监管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规范财政分配秩序,从源头上有效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真实的会计信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税收、预算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规定是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重要准则。近年来,我国财政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财政监管不断走向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财务失真、违反财经纪律等问题仍然存在,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适应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充分发挥财政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中的职能作用。核心就是要围绕“法制、透明、高效”的要求,建立现代财政管理制度。要加快建立法制化的现代财税体制,切实推进依法行政与依法理财;要增加支出的透明度和公开性,让财政资金在阳光下运行;要加强财政绩效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完善全过程、多层次的财政监督新机制,有效提升财政监管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的效能。春华秋实贺甲子 深耕财苑写华章——祝贺《中国财政》创刊六十周年郑建新六十年栉风沐雨,六十载春华秋实。《中国财政》迎来甲子华诞,可喜可贺!“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在共和国财政事业发展长河中,《中国财政》作为重要的记录者、建设者、推动者和探索者,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为国家财经方针政策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给予了广大财政工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得到了财政系统和广大财政工作者的高度认可。品读六十年《中国财政》,犹如与历史对话,可以倾听共和国财政事业发展的铿锵足音;犹如与老友聊天,可以回望一代代财政人披荆斩棘的奋发身影;犹如与时代交流,可以研判与洞悉财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与路径。我与《中国财政》结缘二十多年了。在地方工作时,她就是我的良师益友,为我提供了许多财政工作方面的权威信息。到财政部工作后,我与她有了更亲密的接触,更深入地了解到她的办刊理念、采编思路与流程。2013年,我来湖南工作后,发现她同样深受大家欢迎,她是全省财政系统订阅量最大的全国性期刊,也是每位湖南财政人的必读刊物。明道才能行远。《中国财政》之所以备受读者青睐,与她遵循财政宣传工作规律,并在全国财政事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引导有力,发布权威解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及时传达中央大政方针、财政部决策部署,及时推出部领导、财经专家的权威解读,对地方落实财政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指导作用。思想深邃,探索前沿理论研究。深入探索与各阶段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财政运行规律,围绕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深化财税改革等问题组织专题文章展开深入讨论,不断阐释各项改革中蕴含的规律,指导广大财政工作者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破解财政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基层,搭建畅通交流平台。既纵向宣传中央大政方针和财政部决策部署具体落实到基层的情况,又横向推介各省市区的先进经验。面向基层的办刊方向,客观真实反映了基层财政工作动态,拓宽了上下级沟通的渠道,搭建了通畅的交流平台。多年来,湖南财政始终保持与《中国财政》密切联系,《中国财政》一直倾情关注湖南这片热土。每当湖南财政事业有所创新发展之时,我们都积极衔接,请求《中国财政》鼓劲打气。尤其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财政》更是常常以专业、独到的视角聚焦湖南,为湖南财政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聚焦了湖南推进财税改革的决心和勇气,聚焦了湖南推进财税改革的进程和成果。尽管湖南财政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人口大省、财政穷省的基本省情,新常态下收支矛盾困难加大等问题,我们都必须要面对和克服。《中国财政》对中央政策的解读,让我们进一步明晰了方向;对地方经验的推介,让我们深受启发;对改革理论的探讨,触发了我们的头脑风暴;对湖南财政改革的报道,更是直接见证和推动了我们的工作,鼓舞了全省财政人的士气。激越华章六十载,扬帆远航今又行。伴随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中国财政》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期。我衷心希望《中国财政》越办越好。创新办刊方式,为事业发展凝聚人心。目前财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亟需集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这就需要《中国财政》创新办刊理念和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可读性、扩大影响力,争取广大读者对财政改革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拓宽宣传渠道,为事业发展谋取先机。积极推进“互联网+”宣传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覆盖面广、便捷度高等特点,做强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开辟宣传新阵地,强化与社会的互动,让财政声音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及时传播到全国各地。加强对接互动,为事业发展赢得助力。更加注重加强与地方的联系沟通,畅通信息传输渠道,丰富信息来源,进一步调动地方供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湖南财政部门也将在过去长期紧密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中国财政杂志社的对接,合力为财政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真诚祝愿《中国财政》乘风破浪,再创辉煌!发展城市综合体 助力供给侧改革——基于长沙城市综合体发展的思考郑建新供给侧改革不仅仅体现为调整和改善工业结构,也体现为调整和完善城市综合体及其服务业的结构。本文拟以长沙市为例,研究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推动城市综合体发展,从而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湖南省城市综合体发展的基本情况城市综合体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上以欧美为基础形成的共识是,人均GDP在4000美元,达到城市综合体发展的初步条件,当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以上时,综合体将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湖南省人均GDP为24719元,超过了4000美元,标志着居民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与此同时,“十二五”期间,湖南省也开始发展城市综合体项目,项目数量逐年上升。根据湖南省统计局的摸底数据,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共有已建成并运营的城市综合体50家,营业面积总计103.5万平方米。其中,长沙市最多,共24家,张家界、永州、邵阳尚未有已建成的综合体。目前,从整体看,湖南省的城市综合体基本呈以下特点:一是创造税收。城市综合体带动相关产业集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据统计,一个城市综合体所创造的效益,与市郊7-8平方公里内商户所产生的效益相等。就湖南而言,1000万以上的重点纳税大户中有城市综合体5家,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和房地产业。零售业中,城市综合体2015年纳税30831万元,占重点税源纳税总额的37%;房地产业方面,城市综合体2015年纳税额为21342万元,占重点税源纳税总额的22.6%。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城市综合体都分布在长沙市。二是拉动消费。随着湖南整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区域性消费中心地位不断提升,消费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据湖南省统计局摸底数据,目前已建成的50家综合体共有车位数3.07万个,综合体购物中心的儿童乐园等体验式消费、24小时书屋等文化创意产业对顾客有较大吸引力,研究数据表明,一个孩子在儿童职业体验馆体验一次大概是4个小时,家长们在这里停留时间平均达到5.4个小时,可见体验式消费为购物中心带来了多大的客流。2015年全年共产生客流量1.6亿人次,其中大部分城市综合体是2015年年中才开业的。三是功能特殊。第一,实现产业集聚。以长沙市的部分城市综合体为例,比如北辰三角洲依托“三馆一厅”的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引入文化创意、健康养老、会议会展等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泊富国际广场依托湖南出版集团的资源优势,在引入金融企业的同时,侧重引入科技教育、文化出版及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服务、人力资源等企业;德思勤时代广场立足长沙市政府的电子商务基地试点政策,与阿里、雨花区政府合作共同建立创科孵化器,吸引电商企业入驻。第二,创造就业机会。据湖南省统计局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已建成的50家城市综合体商业业态中共有从业人员1.5万人,主要分布在零售业、餐饮业及服务业。第三,提供公共服务。城市综合体,它不是自然的产物,但却以最自然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城市生活,并且带动着人们的新生活。比如德思勤书店的24小时不打烊服务、华润万象汇西西弗书店的“站着太累,坐吧;买了太贵,抄吧”经营模式,都以贴近居民的体验式方式吸引了许多读者,并承担了社区图书馆的职能,尽管目前亏损,但创新的运营模式在为居民提供了公共服务的同时,也丰富了城市综合体的功能。新常态下城市综合体供给端存在的问题目前,城市综合体也存在一些问题:(一)城市综合体存量较大从全省来看,近几年湖南商业地产市场整体供大于求,去库存压力明显。以2014年为例,市场供应方面,新开工面积为1335.6万平方米,待售面积为 618.7万平方米,合计1954.3万平方米。而销售面积仅为472.8万平方米。初略估算,在不增加开工量的情况下,按年均销售面积500万平米计算,市场上1954.3万平米商业地产面积需要约4年才能消化。就长沙而言,截至2016年3月,长沙市已建和在建的综合体共计44个,城市综合体总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米,专业调研机构数据显示,至2017年年底,长沙大型集中式商业存量将超过500万平方米。就长沙市而言,2015年第四季度,写字楼市场共有7个项目交付。截至当季季末,全市空置率大幅上涨至45.1%,租金环比下跌至每月每平方米89.5 元。在空置率较高的情况下,市场还有新增供应量。2016年1-2月,长沙市写字楼成交14.67万平方米,但同期写字楼新增供应量达18.58万平方米。在上述大背景下,城市综合体中的写字楼招租存在较大问题,比如笔者调研的德思勤城市广场反映,目前该综合体的购物中心运营良好,公寓出售率也比较高,但是其写字楼签约的企业仅有10余家。(二)政府招商及企业入驻成本较高一是政府招商成本高。就长沙市而言,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上却存在“路径依赖”,仍然靠优惠政策“竞赛”吸引企业投资城市综合体。比如长沙市每个城区的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都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润也先“圈地”发展而不顾后续运营,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城市综合体扎堆。这一现象不仅不利于长沙市相关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也引起了各区政府之间为争抢税源产生的不良竞争,导致政府间财力的内耗,从而出现了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即每一个体从自身利益出发的理性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二是企业入驻成本高。由于城市综合体都属于高品质楼盘,旗下的写字楼均为甲类写字楼,租金相对于周边商圈要贵。比如万达广场,目前的市场行情为3.5元-4元/平方米/天,而处于较为成熟商业圈的运达广场写字楼则为2元/平方米/天,企业若想入驻新建的综合体写字楼,则要承担较高的入驻成本。(三)城市综合体中有效供给不足一是城市综合体同质化明显,难以提供特色供给。从目前长沙的现状看,已建成的城市综合体在定位、功能、业态组合和引进品牌都较为一致,“写字楼+公寓+购物中心+商业街”成了城市综合体的标配,而电影院、儿童乐园、亲子体验等也成为购物中心的标配,地处一个商业圈将很难提供特色化供给,从而难以吸引消费者。二是商业业态受电子商务冲击较大,难以提供有效供给。数据显示,湖南省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增幅、城市综合体税收大户纳税额度都较2014年有所下降。从税收上看,1000万元以上纳税大户的零售业态城市综合体2015年纳税31803万元,比2014年下降了13.6%;从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看,2015年全省12023.97亿元,增速12.1%,比2014年放缓0.7个百分点。“互联网+”的思维尚未在城市综合体的商业业态中充分体现,线下与线上结合短时间内无法实现,从而难以为消费者提供有效化供给。三是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企业短缺,难以提供优质供给。城市综合体的写字楼之所以空置率高,主要原因是长沙市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尤其是高端的服务业供给不足,尚未出现更多“高大上”的实体企业与高品质的写字楼相匹配。此外,城市综合体吸引企业入驻,也仍然要依靠《湖南日报》、湖南广电等大型国有企业的带动辐射,这也是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大短板。以城市综合体为载体推进供给侧改革城市综合体本身属于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自然产物,但是由于发展经济的热情导致目前可能局部库存较大。下一步,要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进一步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提升湖南省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稳步健康发展。(一)去库存——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去库存,就是要地方政府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不能再按照以往的老路搞大拆大建,追求豪华气派。下一步,需在控制好增量的基础上,逐步消化库存。一是要理性而为,适当控制增量。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供城市工作的全局性。城市综合体是城市的“地标”,它的发展势必要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匹配,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城市综合体之间也要形成错位发展、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可结合城市工作适时出台城市综合体发展的相关意见,在库存较多的城市或区域,可减少或暂停土地供应,谨慎规划审批,控制好增量,给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预期。二是要创新思路,着力盘活存量。201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要“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目前的盘活存量可以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鼓励多种商业业态的创新,有效利用社会闲置房产,在存量的商业空间与大众创业的需求中寻找连接点。一是可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政府可以提供场地作为创业者的孵化器,把提供场地、甚至提供财政补贴作为一种股权投资形式,然后用这个企业未来的增长来获取回报。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专业机构盘活存量。比如目前有专业机构做的“优客工场”,即通过与拥有存量物业的业主方合作,对存量物业资产进行合理改造,为创业者提供从物业办公到管理咨询的硬、软件全方位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购买专业机构的相关服务,盘活写字楼存量,培育新兴企业。(二)降成本——公平公开,实现共赢降成本,就是地方政府要创新方式方法,改变城市综合体招商工作仍然停留在拼资源、拼政策上,把重心转移到为企业营造公开公平的环境上来,让城市综合体充满生机,实现政府企业双赢。一要当好“引路人”,带领城市综合体走出“囚徒困境”。不可否认,地方政府引进城市综合体对本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就业的拉动都有积极作用,但是单靠拼政策、拼资源的招商导致各行政区域之间竞争激烈,行政成本过高,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建议地方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指导意见,规范财税秩序,设立“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统一本地区的政策环境,保护各区发展经济和培植税源的积极性,建立利益共享的财政体制,带领地方政府走出“囚徒困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要做好“守夜人”,为城市综合体企业降低成本。新常态下,要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扮演好“守夜人”角色,就是为企业降低各项成本。比如在审批方面,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流程,推行并联式审批,提高工作效率。在商户招聘方面,为企业提供招聘展位及便利,提高社会就业水平;在企业场外宣传方面,要积极给予相关支持;在基础设施方面,要发展综合交通枢纽,方便市民消费和企业入驻,从而为城市综合体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三)补短板——创新模式,释放功能补短板,就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善于调动市场的力量来推动发展,补齐服务业这块短板。一要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城市综合体的运营说到底是市场行为,政府应尊重市场规律,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从生产供给端入手,增加体验式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补上目前供给“短板”,让更多的市民愿意在实体店内消费,提升消费体验力;同时,要为综合体的发展注入互联网思维,购物中心可以通过整合互联网技术搭建全业务管理平台,打通线上线下交易,从只卖产品到提供多种场景服务方向发展,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和粘度,让线下消费活跃起来。二要鼓励和试行政府购买服务,利用城市综合体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释放城市综合体的公共服务功能。正如前文所述,城市综合体往往会承担提供就业、公共服务等职能,一方面,相对政府而言,作为市场主体的城市综合体具有技术、人才、资金、场地等资源优势,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往往更高;另一方面,由于公共服务的提供可为城市综合体聚集人气,从而吸引更多的居民前往消费,从而达到政府与城市综合体的双赢。因此,建议地方政府勇于创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引入城市综合体企业参与提供社区公益服务,形成政府统筹、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社区服务供给模式,实现城市综合体的“综合”健康发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推进法治财政建设郑建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财政领域,建设法治国家具体表现为建设法治财政,即依照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财政活动,实现财政管理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推进法治财政建设意义重大推进法治财政建设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财政既是法治政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其必然要求。只有加快推进法治财政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建设法治国家提供完善的财政保障。推进法治财政建设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财政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现代财政制度要求通过法治方法来调整财政关系,要求采用法治手段来推进和保障财税改革:通过法律强化对各级政府预算的管控,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实行税收法定,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法律制度体系;以法律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推进法治财政建设是提高政府理财水平的根本途径。将一切财政管理活动置于法律的规范之下,实现财政管理活动的公开、公平和透明,可以促进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依法履行职责,规范理财行为,建立科学的财政运行机制,提高政府理财效能;可以增强各级财政干部依法理财能力,妥善处理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省法治财政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我省法治财政建设扎实推进,成效明显,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地方财政法制体系不断完善。非税收入、农业综合开发、国家赔偿费用管理立法走在全国前列,《预算法》修改后,又第一时间修订出台了《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在全国财政系统率先制定了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较好地从源头规范了各项财政行为。重大行政决策机制逐步健全。出台财政重大行政决策办法,召开多次听证会,让财政决策贴近群众、贴近基层,开全国之先河。创新开展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的遴选,在公共财政投入决策中引入竞争性机制,彰显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理念。各项财政改革依法推进。调整收入预算编制办法,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增强财政预算的约束力。清理整合规范财政专项资金,提高资金分配的透明度和使用的效益性。预算公开、绩效管理、政府债务管理、地方税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新进展。行政执法行为更加规范。规范财政执法程序,制定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强化行政执法内部监督和层级监督,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和管理,执法效率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有效防范了执法风险。进一步推进我省财政法治建设目前法治财政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财政法律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理财中的深层次矛盾还需要不断深化各项改革来化解,财政监督还须进一步强化。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以健全法律体系为基础。应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目标,将预算编制和执行、财政监督、绩效评价、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和财政支出责任、过错责任追究等纳入立法范围,力求实现财政管理关键环节重点规范,财政收支管理各领域全面覆盖,推动形成以财政基本法为统领,以财税法律为主干,以财政行政法规和规章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法律制度体系。与此相适应,我省地方财政立法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立足于我省财政发展和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在国家授权范围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摸索经验,完善地方财政立法工作机制,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全面反映我省财政工作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增强地方财政法律法规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其对我省财政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依法推进改革为核心。要在法治的轨道上加大财政改革力度。完善预算体系,将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加大统筹力度。建立财力分配与收入质量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收入质量。清理规范重点支出挂钩机制,完善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和管控机制。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推进绩效管理、政府采购、监督检查等改革,加快建立“六位一体”财政运行管理新机制。落实国家部署,稳步推进税制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科学制定地方权限内的税收制度和政策。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省与市县收入划分,优化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倾斜力度。跟踪掌握中央改革动态,对中央地方事权划分提出合理化建议,统筹考虑省以下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调整。以强化财政监督为保障。主动接受内外部、多形式的监督。对外要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依法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和政府的监督、上级财政部门的层级监督、审计的专门监督和社会的监督。建立预算公开涉密信息清单制度,不断扩大财政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完善受理申诉、控告、检举和办理制度,进一步增强财政透明度和公信力。对内要加强内控内审制度建设,结合正在开展的政府部门推行权力清单工作,完善科学规范、职责明确、相互制约、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防控政策制定、资金分配等环节的法律风险。建立健全财政行为过错责任追究制度、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坚持有错必纠、惩教结合,不断强化理财行为权责统一的意识。规范政府采购 助推PPP项目落地郑建新湖南作为全国首批PPP模式试点省份之一,全省共申报示范项目82个,涉及金额1351亿元,目前正陆续进入社会资本的遴选和采购环节。实践中,我们发现各地对PPP项目是否应该进行政府采购,以及如何既规范又高效地实施采购,还存在一些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要么不知道要政府采购,要么不愿意政府采购,或者不懂得如何规范高效实施采购。这些问题,既影响PPP项目的采购质量和效率,也不利于社会资本的市场培育,还为后续项目执行埋下了法律风险。因此,在采购环节进一步澄清模糊认识,规范实际操作,十分必要。政府采购是PPP模式中择优选择社会合作资本的有效途径。从国际惯例看,英国、法国、加拿大等PPP模式相对成熟的国家,都是通过政府采购选择合作伙伴:一是通过充分竞争交易规则的设立,有利于发挥市场在社会资本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通过政府集中组织,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三是通过制度设计和程序控制,有利于预防腐败。我国自PPP模式试点以来,国务院及财政部明确,PPP项目采购必须纳入政府采购范畴,必须严格遵循政府采购法定程序进行社会资本的遴选和采购。现行的政府采购制度框架能满足PPP项目采购需要。一是政府采购和PPP模式实现了有效对接。国务院明确,对使用财政性资金作为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对价的项目,应根据《政府采购法》选择合作伙伴。这包含了PPP模式中政府付费模式和政府补贴模式。对于特许经营权,明确可以采用招投标和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二是政府采购方式与PPP项目需要实现了有效对接。2014年,为适应PPP模式,财政部创设了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PPP项目采购方式包括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邀请招标、竞争性磋商和单一来源采购5种方式,完全能够满足不同项目的采购需要。科学确定采购方式,提高采购实效。根据项目需求特点,科学选择采购方式,是规范高效实施PPP项目采购的关键。公开招标采购周期较长,仅仅适宜于需求明确、核心边界条件清晰,市场成熟、竞争充分的项目。对于性质十分特殊、完全不具备市场竞争的项目,适宜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技术复杂、性质特殊,需要通过谈判确定详细规格和具体要求,且要通过价格竞争的项目,适宜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对于需求很不明确,技术、服务要求十分复杂,需要供需双方反复谈判、博弈,且对价格因素不敏感,或不需要价格竞争的项目,适宜用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灵活度高,采购周期适中,是最适合PPP项目的采购方式,也是英国、德国广泛使用的采购方式。建立PPP项目政府采购“绿色通道”,助推项目尽快落地。当前条件下,规范高效实施PPP项目政府采购,必须将法律要求和实践需要有机结合,兼顾依法依规和效率效益,兼顾充分竞争和市场培育,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审批,放宽门槛,优化流程,建立我省PPP项目政府采购“绿色通道”,助推项目尽快落地生效。放宽准入门槛。严禁在采购环节搞所有制歧视,对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必须实行“一把尺子”、“一个标准”;严禁针对社会资本增设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资格性、限制性条件,要适当放宽准入门槛,扩大社会资本的参与面。放宽方式审批。对PPP项目不设公开招标限额标准,鼓励使用竞争性磋商等非招标方式;除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外,由项目实施机构自主选择其他采购方式,财政部门实行一揽子报备,一次性明确。简化采购流程。有机衔接项目准备和采购环节,并行发布预审公告,办理相关手续,进一步优化采购流程,实行更为灵活的专家选择和评审制度,切实提高采购效率。建立采购标准。针对PPP项目采购的特殊性,制定全省通用的PPP项目采购操作规程;制定PPP项目采购标书、谈判文件、磋商文件的标准文本;统一规范PPP项目采购信息公开的内容、口径和格式。强化服务指导。强化指导,结合不同行业、不同领域PPP项目的特点和差异,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优化服务,对重大PPP项目,实行专门化、一对一服务,协调解决项目采购和实施中的困难;将“立说立行”、“马上就办”的要求贯穿于项目采购全过程,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效率。深化财税改革 严肃财经纪律 切实推进财政源头反腐郑建新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也是推进源头反腐的重要部门。当前,各级财政部门要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反腐工作部署,以深化财税改革为契机,以体制机制构建为重点,以严肃财经纪律为目标,积极构建覆盖财政资金运行全流程的“四项机制”,切实履行好财政源头反腐职责。 一、积极构建规范透明的预算管理机制 1. 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推进四部预算“统筹、统编、统批、统管”,统一财力配置。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并且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相衔接、相统筹的力度。严格落实中央要求,将政府性基金逐步转列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安排相关支出;凡是可以通过基金安排的支出,一般公共预算不再安排;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与一般公共预算相关投向类似的,统一管理办法,统一分配;结余结转资金规模超过当年收入的30%部分统筹使用,或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稳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一般公共预算比例,今年提高到19%,到2020年达到30%。取消一般公共预算中专款专用规定,城市维护建设税、排污费、水资源费等所有专项收入实现全部统筹。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土地、房屋、矿产等国有资产(资源)处置收支脱钩,根据实际需要做出安排,不再通过返还、超收分成或与支出挂钩等方式同部门利益直接或者变相挂钩,打破部门利益藩篱。 2. 大幅度压减整合专项资金,严控自由裁量权,提高透明度和规范性。压减专项数量,集中财力办大事,并切实解决资金整合中“上减下不减、形减神不减”的问题。新设专项必须报省政府批准,存量专项按照“减一批、转一批、并一批”的思路,坚决取消政策变动、绩效低下的专项,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的专项,切实整合目标相近、方向雷同的专项,今年省级财政专项压减到82项。规范专项资金分配流程,明确审批规矩,全面规范专项资金在省政府、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的审批权限、边界及流程。实行“一个专项,一个办法”,省级专项“先定办法,后分资金”,办法要逐一明确政策目标、设置年限、使用方向、资金申报、评审流程、分配办法、资金下达、公开方式、绩效与监督等9个要素,确保资金使用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3. 完善预算公开负面清单制度,涉密事项上清单,清单之外全公开。建立涉密信息清单管理制度,除列入清单的36项预算管理涉密事项,财政安排的其他所有资金都要向社会公开,做到“非涉密、全公开”。全面晒政府、部门预算家底和“三公”经费明细,政府预算公开全部细化到“项”级科目,涵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实现除涉密部门外全覆盖。专项资金实行“五环节”全过程公开,除涉密专项外,省级专项资金的目录清单全部向社会公开,中央和省安排的重大民生政策性资金的分配结果原文向社会公开,所有省级专项资金实行制度办法、申报流程、评审公示、分配结果、绩效评价全过程公开。 二、积极构建高效透明的运行管理机制 1. 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扩大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实现省市县三级以及所有使用财政资金部门全覆盖。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评价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建立奖惩机制,对绩效评价不高、管理滞后的专项资金坚决压减或取消,真正动真格,倒逼预算单位增强花钱问效意识,更加注重“管好钱、用好钱”。 2. 加快下放资金审批权限。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进一步扩大市县安排使用财政资金的自主权,对中央和省下达的各类专项转移支付,市县可将支持方向相同、扶持领域相关的专项转移支付整合使用。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和资金规模,原则上对乡镇以下的一般公共服务项目不直接戴帽下达。全面实施市县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考评,对市县实行透明预算、规范预算编制、优化收支结构、盘活存量资金、加强债务管理、控制财政供养人员、严肃财经纪律等方面进行量化考评,考评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引导市县提高科学理财水平和财政运行绩效。 3. 强化财政投资评审。完善投资评审制度,加快投资评审法制化进程。扩大投资评审范围,规范评审流程,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改进评审方式,建立健全限时办结制,提高财政投资效率。前移投资评审关口,建立部门预算项目支出评审制度,提高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大投资评审结果运用力度,对项目评审的事前、事中、事后在评审中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该核减财政投资的坚决核减。 三、积极构建分离制衡的内部控制机制 1. 完善内控制度体系。从内部控制基本制度、专项风险管理办法及内部控制操作规程三个层次入手,重点聚焦预算管理、资金分配等核心业务环节,按加快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强化风险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制度完善内控办法,重点制定基本制度,法律风险、政策制定风险、预算编制风险、预算执行风险、公共关系风险、机关运转风险、信息系统管理风险、岗位利益冲突风险等八大类专项风险管理办法,以及内部控制操作规程。搭建内部控制组织管理框架,建立内控委员会,确保内控工作组织化、日常化。 2. 抓住内控关键环节。实施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关键岗位建立AB角以及定期轮换,确保岗位之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预防岗位风险。加强授权控制,明确授权主体、范围与权限,规范授权程序和监督程序,科学分配权力,并适时进行评估和调整。将内控制度嵌入业务流程,对财政业务运行流程进行持续的监督、评价和优化,以信息化为支撑,实现指标流、资金流、业务流的流程统一,形成顺向相互支撑、有效制衡,逆向真实反馈、有效监督的完整体系。 3. 延伸内控实施范围。将内部控制建设延伸到部门预算单位,督促行政事业单位结合自身的业务性质、业务范围、管理架构,全面建立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确保内部控制覆盖单位经济和业务活动全范围,贯穿内部权力运行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规范单位内部各层级全体人员。 四、积极构建严肃严明的监管机制 1. 全面加强资金资产监管。创新财政监督模式,继续推进监督关口前移和延伸,理顺监督职能,加大分区域监管力度,提高监督效能。切实抓好重点领域专项监督检查,对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项目以及涉及民生的重大资金使用情况实时跟踪监督,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强化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监管,深入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确保国有资产安全。 2. 全面加强公务支出监管。严控“三公”经费,严格预算约束,强化源头管控,禁止无预算或超预算开展公务活动,严格控制“三公”经费调剂和追加,定期清理、统筹使用好结余资金。严格公务卡结算制度,通过公务卡“雁过留声”的特点来制约和监督“三公”开支。严格执行津补贴发放政策纪律,严格做到统一项目、统一标准、统一资金来源、统一发放办法。 3. 全力推进 “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开展各类项目资金大清理、农村集体“三资”和村级财务大清查、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线索“大起底”,对发现的违纪、违规、违法的行为,不姑息不迁就,不袒护不包庇,坚决依法依规处理,维持制度的严肃性和威慑力。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财力保障郑建新 今年是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做好全年财政工作,意义重大。湖南各级财政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精神,按照我省决策部署,全力支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持财政运行总体平稳,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坚实财力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服务经济发展,打好“组合拳”。当前,全球经济在艰难中曲折前行,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湖南仍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财政服务经济发展,要重点打好“组合拳”。一是适度扩大投资规模。3年投入100亿元,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有效投资、推动调结构稳增长的八条措施;支持实施促进民间投资六大专项行动;设立绿色发展PPP融资支持基金。二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好专项奖补资金,化解钢铁、煤炭、水泥、玻璃、铁合金、有色金属等行业过剩产能,帮助工程机械、烟草、房地产等行业去库存。三是支持创新驱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财税优惠政策,促进创新产品研发和推广运用。四是促进现代产业发展。发挥制造强省专项资金引导作用,设立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组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并实现正式运作;支持省内优秀文化旅游企业并购重组、上市融资。五是促进开放崛起。支持实施“湘企出湘”“湘品出境”“万商入湘”;加大对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奖励力度,促进优质产品出口外销;积极引进国外贷款项目。深化财税改革,管好用好“钱袋子”。作为我省“十三五”时期改革的重头戏,财税改革将继续扮演好“先行军”角色。进一步落实中央税制改革部署,开展营改增试点跟踪分析和效果评估,持续扩大减税效应。深入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提高到23%以上,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南水北调工程基金、烟草企业上缴专项收入等3项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推进专项资金实质性整合,省级财政专项从82项压减到78项。加快推进省以下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重点推动水利、交通运输领域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两大领域强制推广应用PPP模式,从“补建设”转向“补运营”,促进PPP项目加快落地。加强民生保障,围绕脱贫“做文章”。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第一民生工程。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将全力支持实施“脱贫攻坚七大行动”和“七大扶贫工程”。扎实推进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构建全方位监管体系,确保扶贫资金“下得去”“接得住”“用得好”。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积极推进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推进教育扶贫,对贫困学生进行精准资助,实现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推进健康扶贫,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切实减轻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负担。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25%以上,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财政转移支付,基本实现全省贫困村金融扶贫服务站全覆盖,指导帮助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企业上市融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实施三个“百千万”工程,促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保护,继续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和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规范债务管理,筑牢风险“安全堤”。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财政部部长肖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防范债务风险,要“开前门”,即合理安排地方新增的债务规模,以满足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堵后门”,即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制度,健全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的查处和问责力度。对于债务风险防范,省财政厅将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严格控制预算调整事项,全面清理财政存量资金,减少资金沉淀。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加大财政监督力度,依法依规加强政府采购监管,提升财政“大监督”合力。依法厘清政府债务和融资平台等企业债务边界,在市县推广编制融资债务预算,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和政府支出责任纳入管控范围,防止变相举债融资,有效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依法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与建设郑建新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通过的《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已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进展,也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重要举措。《条例》的施行,将为我省规范乡镇政府财政行为、提升基层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充分认识《条例》的重要意义乡镇是国家政权的基石,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履行各项职能的财力基础。正因为担负着保障乡镇政权正常运转履职、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民生政策的重要任务,乡镇财政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2000年1月15日通过的原《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为保障我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乡镇财政运行环境和方式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比如,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的各类农业税费被取消,大部分乡镇失去了稳定的自主性收入来源。相应的,乡镇财政工作的主要内容由征收管理农业税费向落实党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加强财政资金监管方面转变。此外,随着财政省直管县、“乡财县管乡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改革的推行,乡镇财政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调整。这些变化的产生,使得原《条例》的立法背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条例》同实际工作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此,我省于2012年10月正式启动了原《条例》修订立法进程。经过2年多的立法准备,2014年11月26日,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修订《条例》,就是为了强基固本,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对于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树立基层政府和财政部门务实为民清廉良好形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条例》是《预算法》修改后,全国率先出台的规范乡镇政府财政行为的地方性法规。随着修订后的《条例》于2015年3月1日开始施行,标志着我省进入了依法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与建设的新常态。准确把握《条例》的基本内涵《条例》共7章43条,对乡镇基本财力保障、预决算管理、资金监管、资产债务管理等重要方面进行了规范,内涵十分丰富。保障责任更明确。针对我省部分乡镇政府收支矛盾大、运转艰难的实际情况,《条例》首次明确了各级地方政府对乡镇政府基本支出需要的保障责任。《条例》规定,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督促县市区人民政府履行乡镇基本财力保障责任。设区的市(州)人民政府也应当按照其职责履行相应的保障责任。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明确乡镇基本财力保障范围和标准,及时、足额落实保障资金,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预算管理更规范。为强化全口径预算管理,《条例》规定乡镇政府所有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管理。《条例》关于在乡镇人大会议期间应当成立预算审查小组的规定,是我省探索强化乡镇人大预算监督职能的创新举措。资金监管更有力。加强对到乡村的财政资金监管,关系到党的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新《条例》赋予了乡镇一定的监管权限,要求其对各级政府安排用于乡镇的各种财政资金实施监管。特别是对于补贴类资金,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公开补助政策,核实补助信息,确保补贴发放安全、及时、准确。资产债务管理更严格。资产债务管理是乡镇财政管理的薄弱环节,《条例》增设了专门章节对乡镇国有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行为进行了全面规范。为防止乡镇新发生债务,《条例》明确规定,乡镇人民政府不得违反国家规定举借债务或者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提供担保。切实抓好《条例》的贯彻实施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各级财政部门要以服务“四个全面”协调推进为总目标,切实抓好《条例》的贯彻实施,进一步找准工作方向,突出工作重点,不断提升我省乡镇财政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稳步提高乡镇基本支出保障水平。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督促县级政府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大致适应的原则,建立对乡镇的基本支出保障机制。省财政要通过创新考核手段和方式,实施奖励补助政策,强化县级政府的主体责任,稳步提升乡镇基本支出保障水平,释放乡镇强管理、谋发展的活力。全面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核心。切实提升乡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关键是要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要指导和帮助乡镇财政建立健全预算基础数据库,科学测定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统一乡镇预算编制规程,建立标准化的乡镇预算管控机制,形成按制度管钱、管事、管权、管人的具体办法,使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融入到工作流程中。深入推进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要按照《条例》授予的职权,充分发挥乡镇财政就近就地实施监管的优势,深入推进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完善全过程监管机制,规范乡镇财政资金申报、审批、核拨流程,努力确保到乡镇的各类财政资金高效、规范、安全管理和使用。严格规范资产债务管理。当前,乡镇一级的资产债务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要建立健全乡镇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建立资产购置审批、采购、入库登记、保管清查、处置报废等具体办法,严格执行制度规定,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要加强乡镇政府性债务管理,鼓励化解存量债务,严格控制发生新增债务和违规担保。切实强化基层财政能力建设。继续开展标准化财政所创建活动,带动乡镇财政机构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建立制度化、长效化的乡镇财政干部培训机制,不断提升乡镇财政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按照财政财务管理制度要求,科学设置岗位,合理配置人员,完善内控机制。定期表彰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财政机构和乡镇财政干部,建立乡镇财政干部交流和优秀人才选拔机制,努力建设一支与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乡镇财政队伍。以落实“三责”为重点 切实担责主动履责郑建新省委《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意见》和《湖南省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追究办法》,对党委(组)主体责任和纪委(纪检组)监督责任的具体内涵、边界以及实施责任追究的范围、方式和程序进行了清晰、准确的界定,既是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重要制度性安排,也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一份“责任清单”。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必须深刻认识“一意见一办法”的重要性,领会精神实质、清楚责任内涵、知晓失责后果,结合财政工作实际以落实“三责”为重点,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担负起组织领导之责。加强组织领导是党组主体责任的首要之责,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关节点”。财政部门党组必须强化党的观念和责任担当,牢固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失职的意识,狠抓工作谋划、部署和落实。按照中央和省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安排部署,结合财税改革发展实际,专题研究并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并将任务分解下达到下属各单位。定期听取汇报,及时掌握落实责任制和推进源头治腐工作进展情况,精心指导工作开展,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落实主体责任组织开展调研活动,进一步明确党组班子、一把手和班子其他成员的具体责任,抓好责任分工,并定期评估工作绩效,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解决措施。加强检查考核,将落实责任制、推进源头治腐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指导、支持驻厅纪检组履行职责,积极推动纪检监察工作融入财政管理,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大事项决策充分听取纪检组、监察室的意见,主动接受监督;支持纪检监察机构推进“三转”,积极为纪检监察机构监督、执纪、问责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坚强后盾。切实担负起教育预防之责。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必须坚持治标与治本、教育与惩戒一体推进,继续利用理论讲座、警示教育、廉政谈话和廉政文化建设等多种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筑牢“依法依规依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和“真实、真情、真干、真诚”的理财价值理念;重点开展“守纪律、讲规矩、转作风”和“三严三实”集中专题教育,培育党员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廉洁意识和干事创业实干精神;认真落实《湖南省财政厅廉政谈话实施办法》,积极开展年度廉政谈话、提醒教育谈话、任前廉政谈话,抓早抓小,把预防关口前移。身教重于言传。主要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做工作落实的表率,一把手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对党风廉政建设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经常组织研究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经常指导、督促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要做廉洁自律的表率,带头遵守党的纪律、带头按规矩办事、带头坚守“三严三实”,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约束,决不允许搞特权。切实担负起源头治腐之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部门是政府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承担着政策制定、资金分配、监督管理等重要职能,在源头治腐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必须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健全财政管理机制和制度,“严管公帑”,对腐败行为和消极现象实行“釜底抽薪”。重点是:进一步规范专项资金管理。从政策制度、分配使用等方面推进专项资金的实质性整合;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压缩自由裁量权;继续推动专项资金公开,提高分配透明度;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加强“三公”经费管理。进一步完善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因公出国费等管理办法;严把年初预算编制关口,严格落实5年内“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硬性要求;硬化预算约束,严禁无预算、超预算、超标准、超范围开支“三公”经费;继续推动“三公”经费预算公开,进一步细化公开内容。严格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继续开展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国有土地资产管理;认真开展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认真开展财经领域内的专项检查。扎实开展收支监督、会计监督,密切关注并重点检查财税政策执行、“三公经费”和重大民生政策性资金使用等情况;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回头看,巩固治理成果;强化预算监督,为预算编制提供重要依据;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对重点部门、重大专项和重大转移支付的执行实施动态监控。强化财政部门内部控制建设,按照权责一致、有效制衡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原则,对内部运行流程实施优化和再造,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有效防控廉政风险及其他风险。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好党课网提供公文材料:长沙市长郑建新历年讲话文章汇编模板供会员免费下载,作品格式为DOC。更多精彩领导讲话素材,尽在好党课网。
标签:公文材料:长沙市长郑建新历年讲话文章汇编,公文材料
本网站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
  • 编号 11573611
  • 大小 207.428KB
  • 页数 共240页
  • 软件 Word 查看教程

+收藏好党课网

节省您50%的设计时间

好党课网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权利。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

工 作 日:09:00-18:00

客服电话:4001600191
好党课网VIP
全站资源终身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好党课网提示

知道了

工作日:09:00-18:00

400-1600-191

工作日:09:00-18:00

Ctrl+D
收藏好党课网

内容建议

联系方式(选填)

提交
QQ登录 微信登录

我已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好党课网-专注高效办公

举报作品

该作品违反相关法律规范
侵权/盗版问题

请详细描述并提供原作品链接

其他原因

请详细描述举报原因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