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最佳案例【图片、文字、动画均可编辑】

首页 > WORD文档 > 公文范文 >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最佳案例.DOCX 【图片、文字、动画均可编辑】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最佳案例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最佳案例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最佳案例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最佳案例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最佳案例

一、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最佳案例(共30个)1 浙江嘉兴:以96345党员志愿者服务为载体,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2 上海浦东:十年磨一剑——浦东“阳光驿站”的十年探索与实践3 北京朝阳:创新基层党建服务体系,以党建引领社区各项事业发展4 福建福州:“查述问评”建立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责任考评机制5 天津静海:以“五建五强”全面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6 广东湛江:努力实施“失联党员归队工程”,全面提升党员队伍管理水平 7 浙江诸暨:“群众档案”——新时期拓展群众工作机制的新举措8 湖南吉首:“红色股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基层党组织“向心力”9 陕西凤县:实施村干部队伍建设“六化”工程的有益探索10 内蒙古林西:推行“1+3”党组织设置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共进11 贵州仁怀:走出一条“支部领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支部创业带富新路子12 山东章丘:实施支部“一加三”,固本强基惠民生13 国家电网丽水供电公司: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的创新与实践14 贵州贵阳:党员志愿服务进社区 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15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培树“北疆红色堡垒户”,打造祖国北部边疆草原亮丽风景线16 江西丰城:在基层党组织建立矛盾纠纷“金牌调解”的免费“社会法庭” 17 山东青岛:依托干部网络学院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18 湖北英山:打造“智慧党建·英山红网”,以党建信息化推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19 江苏镇江京口区:构建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工作体系20 西藏南木林:“五项工程”构建流动党员“五化”管理新格局21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发挥三级“四个作用”,提高司法公正水平 22 新疆克拉玛依:强化社区“红细胞”工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3 四川凉山:创新设置乡镇(街道园区)“优秀青年人才”党支部,破解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难题24 江苏如东:开展“114”惠民行动 打造服务型农村基层党组织25 河北景县:建立农村支部书记“三定三评一落实”目标考评机制26 武钢金资公司:以“党建工作创先争优管理系统”为平台,探索“三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途径27 河南洛阳老城区:“负面清单”管理催生正能量28 胜利石油:以党员服务社为载体,创建非在职党员服务教育管理新模式 29 江苏海安:“事务代理”构建服务下沉型基层党建新模式30 江西农大农学院:“立交桥”党建模式创新与实践二、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优秀案例(共60个)1 福建福州台江区:打造“党员诚信店”品牌,破解非公党建难题 2 上海浦东张江:用“感受式服务” 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3 江苏南通崇川区:邻里党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500米”4 北京延庆:“党员魅力秀排行榜”,领航为民服务正能量5 湖北武汉江汉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路径探索6 江苏徐州贾汪区:“三三六”法探索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7 浙江杭州余杭区:街道民主协商议事会议制度的探索与实践8 江苏淮安:打造“实境课堂”开辟党性教育新阵地9 中原油田:“家庭党校”开辟社区党员教育新阵地10 山东济宁:活跃着一支群众监督评议团队伍11 福建永定:实支部“e管理”,流动党员“流而不失”12 上海浦东合庆镇:“1+1+X”的合庆算法13 湖北巴东:发展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实现农民办事不出村14 山东平度:推行“一定两议三监督”工作法,创新村级议事决策机制 15 浙江杭州高新区(滨江):红色正能量 服务在滨江——非公党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16 湖北利川:贫困山区实施“村社共建”的探索17 江苏太仓:构建德企党建“365服务圈”18 山东寿光:推行“三自”工作办法,加强村级事务管理19 四川松潘:一线两翼共发展,三带四帮满园春——深入推进“三带四帮”党内互助工程20 国家统计局福鼎调查队: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努力实现“三个提高” 21 湖北红安:推行村干部实绩考核 激发干事创业热情22 上海理工大学:以区域化党建联建促学校事业全面发展23 江苏如皋: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健全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党员群众长效机制的实践做法24 广西南宁邕宁:拓展“六个一线工作法”,激发干事创业活力25 辽宁大连旅顺口区:实施“123456”工作法实现在职党员进社区走亲连心服务群众26 福建省建宁县:党员“110”,服务零距离27 贵州铜仁:实施“民心党建”工程促进干群连心同步小康28 青海西宁城中区:“365”党代表工作室,搭起群情民意“连心桥” 29 浙江台州路桥区:紧贴青年实际,创意党组织生活30 河南登封:“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探索31 河南新密:创新农村新型社区党建服务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32 四川高县:分类建设发展型村级党组织 ,助推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33 拆掉一张桌 赢得万民心——淮北市推行村(社区)干部集中办公的探索与实践34 福耀集团党委:开展“党员典范力量”建设的探索35 内蒙古包头青山区:“3×4”探索实施党员队伍纯洁机制建设 36 陕西石泉县:“五步三公开”实现村级组织“阳光运行”37 浙江宁波江东区:架起沟通“高速桥”,化解群众心里堵38 广西南宁西乡塘区明秀南社区:为民零距离,党群谱和谐——创新推行“零距离工作法”39 内蒙古牙克石:关于推进为民服务“365”党建模式的探索和思考40 广东汕头潮阳区:建设一支带头抓党建、带头服务群众的村级书记队伍 41 新疆木垒:开展“农村党员信贷直通车”活动42 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区:“小微信 大作为”——释放基层党建正能量 43 陕西富平:为民服务“连心卡,群众办事“零障碍”44 安徽亳州谯城区:“移动式”网上服务型党组织,让服务“触手可及” 45 湖北孝南:构建3个“1+X”体系,探索“服务型”实现路径46 浙江东阳:构建行业协会党建新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47 湖南常德鼎城区:推行“一本通”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48 黑龙江漠河:实施党建创新项目,建设服务型党组织49 甘肃陇西:实施乡镇干部“驻村代办、强基为民”工程的调查与思考 50 湖北麻城:建立健全党员质量管理体系51 云南弥渡:以3个“1+X”为抓手,全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52 河南郑州惠济区:以“四个先锋”为载体打造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53 河北临漳:以“五步工作法”推动组织工作科学化54 辽宁葫芦岛:开启“全天候”模式,全面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 55 重庆永川区:探索推行村(社区)党员日常管理量化考评工作56 川东电缆公司:坚持三融入三促进 推动党建与企业发展互促共赢57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党员“塑形工程”——锤炼党员先进形象新载体58 陕西留坝:倾听群众“牢骚话”,唱响服务“好声音”59 江西寻乌:推行“1893”机制,着力破解农村党员发展难题60 青海循化:搭建四个平台全力推进党建信息化建设一、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最佳案例(共30个) 1、嘉兴市以96345党员志愿者服务为载体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党的诞生地嘉兴市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秉承“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着眼于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以96345党员志愿者服务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联系服务群众、团结凝聚人心的作用,组织和引导有能力、有特长的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党员在志愿服务中践行群众路线,让“群众所需有人帮、党员奉献有其岗”,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96345党员志愿服务工作背景及发展情况为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需求,提升社区服务信息化工作水平,2003年9月,嘉兴市组建了96345社区服务求助中心,开通了“96345”服务热线。2004年9月,以“党在我心中、我在群众中”为主题,依托求助热线成立了嘉兴市96345党员志愿者总站,是由热心公益事业的基层党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从事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2010年12月,总站升格为嘉兴市党员志愿服务中心,统筹推进全市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目前,志愿服务中心已有5.3万名注册党员志愿者,平均参加志愿服务超过50小时,累计服务群众126万人次。96345社区求助服务中心(党员志愿服务中心)党支部,得到了中央、省市等各级领导的批示肯定和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十大品牌”等80项荣誉。二、运作模式及实际成效中心从搭建组织架构、创新活动模式、健全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1.搭建“网络化”党员志愿服务组织构架。一是纵向同步建站。按照区域和行业划分,在市本级和5个县(市)建立6个党员志愿服务总站,下设73个镇(街道)分站,村(社区)根据区域划分责任网格,实现了纵向到底的党员志愿服务组织架构。二是横向专业组队。打破党员组织关系和服务区域的局限,按志愿者的专业特长,以市县两级职能部门牵头组建医疗安康、法律咨询、节能环保、治污治水、金融保险等212支专业服务队。如嘉兴电力“红船服务队”采取“永不落幕”的24小时全天候服务,在群众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同时,以一技之长的“明星”党员个人命名,领衔建立318个专业服务工作室。三是面上按需布点。对接需求和供给,在景区、火车站等人流聚集地和规模较大的社区建立了40个“红立方”党员志愿服务驿站,由所在地的党员志愿服务分站安排党员志愿者进行轮值,提供志愿者招募、民生诉求登记及各类便民服务。每个“红立方”还结合实际需求推出了特色服务,如外籍人士较多的穆河社区推出了翻译服务,极大方便了在此居住的外国友人。2.创新“立体化”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模式。一是热线求助常态服务。把96345社区服务求助热线作为倾听民意的重要渠道,24小时为群众提供市民生活类、咨询类、事务类、电子商务类和企业服务五大类120多项服务。如,市本级总站工作人员及420家加盟企业和210名社区一技之长服务者已累计受理市民各类求助226万多件次。二是上门入户结对服务。建立残障人士、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信息库,由党员志愿者就近结对帮扶。如市第一医院分站的党员志愿者王宏智16年如一日,坚持每周上门为社区患风湿性心脏病的老人李玉英义诊,成了老人的“自家人”。实施“一键通”为老服务工程,为1600多名空巢老人安装“一键通”呼叫系统,由就近志愿者提供应急服务,已经成为空巢老人的“生命线”。三是上街下乡集中服务。将每月的25日定为“党员志愿者服务日”,进广场、进社区、进农村联动开展电器维修、健康诊疗、法律援助、政策咨询等集中性便民服务。今年以来,已经累计服务群众11.7万多次。四是点亮心愿个性服务。广泛动员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点亮微心愿?共筑中国梦”活动,依托媒体、“红立方”、网络等平台向社会广泛征集“微心愿”,活动开展以来,在职党员已认领“微心愿”12974个。3.健全“规范化”党员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一是公开服务承诺。推行服务承诺,党员志愿者接到派单后,统一佩戴“96345”党员志愿者服务证,使用志愿服务logo,承诺在15分钟内到达,服务过程不接受求助者的吃请和赠礼,仅收取材料成本费用,服务完成后请被服务对象填写服务意见反馈单,由总站进行电话回访,全程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出台《96345党员志愿者培训制度》,整合各类高校、社会培训机构、专业社工组织等资源,强化志愿者岗前培训、专业培训和骨干培训三个环节,递进式提高志愿者素质。如,以中心主任命名的“骆叶青志愿者工作室”,组建了“党员志愿者沙龙”,为志愿者搭建了交友聚会、交流互动、学习借鉴、共同提升的平台,已累计培训志愿者1万多人次。三是注重激励保障。创建“时间银行”,实施“服务积分卡”制度,将党员志愿者的服务时间记录在册,可兑现生活用品、家政服务或者将积分转赠给结对帮扶对象,有效形成了“奉献-积分-激励-奉献”良性循环机制。同时,与保险公司合作,为注册党员志愿者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三、成功经验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关系,是我市党员志愿服务不断向前发展的成功经验。1.把握好集中推进与长期坚持的关系。针对“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实际,嘉兴市推行了以“勤奋工作敬业岗”和“服务社会奉献岗”为主要内容的党员“一员双岗”制度。十余年来,党员志愿服务作为“服务社会奉献岗”的主要途径,嘉兴市始终秉承集中推进、长期坚持的原则,在党员志愿者的带动下,使志愿服务走进千家万户,并吸引着更多党员、群众加入到志愿服务队列,依靠的是党员志愿服务平台的建立巩固,志愿者队伍的丰富拓展和各项工作制度、服务机制的不断健全。平台与机制的相互作用,让志愿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2.把握好组织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中心整合24小时电话服务热线,开发网络求助、短信求助等方式,丰富完善服务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在服务群众中赢得好口碑,树立品牌影响力。同时,采取严把准入与竞争择优、低偿服务与无偿奉献相结合的加盟企业制度,为居民“量身打造”优质的服务,推动了中心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双赢。3.把握好帮助群众与教育党员的关系。党员志愿服务将“助人”和“育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志愿者意愿,针对不同受助对象开展不同的服务。不仅让党员在“助人”的过程中,体验社会、履行宗旨、实现自身价值,而且进一步拓展了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的空间,建立党员柔性教育管理机制,实现了单位和社会党组织对党员的“双重”管理。4.把握好普遍服务与专业提升的关系。针对许多服务项目专业化要求高的现实,中心特别培育和吸纳了一部分有专业素养的志愿者。同时,为防止把志愿服务做成少数技术精英参与的事业,通过采取“专业社工+党员志愿者”的模式,加强对普通志愿者进行技能的培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逐步培育孵化各类公益性社会组织。四、有益启示1.96345党员志愿服务模式,契合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把不同层级和不同领域的党员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了联系服务群众“规模效应”。针对社会阶层分化、党员队伍结构复杂化和党员流动加快等新变化,打破党员党组织隶属关系和身份限制,依托建立中心、总站、分站以及专业服务队等组织,整合原归属于不同“条”、“块”,分散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党员,使其担当了“单位人”和“社会人”的双重角色。2.96345党员志愿服务模式,创新了基层治理的方式方法,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推进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该模式体现了党委政府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变。依托各类平台,广泛吸纳社会公共机构、个私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等参与其中,既充分调动了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社会事务,维护社会和谐,又直接承担了政府部分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有效缓解了社会治理压力,提高了社会治理能力。3.96345党员志愿服务模式,顺应了信息化迅猛发展背景,符合党员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以更加简便灵活的方式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心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不断完善党员志愿者管理信息系统,先后开通了短信求助、网络服务、空巢老人“一键通”应急呼叫系统等高效便捷的渠道,构建一个覆盖全市的志愿服务平台,实现了志愿服务管理方、供给方、需求方三者间的对接,推动了服务到点到事到人。4.96345党员志愿服务模式,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资源,紧扣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功能定位,体现了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党员志愿服务坚持服务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具体事务,将公共服务平台融入其中,拓展了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从城市、居民延伸至农村、农户,最大限度地对接群众需求,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健全关心关爱党员的工作机制,并注重把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5.96345党员志愿服务模式,搭建了党员长期发挥作用的平台和载体,打破了志愿服务的阶段性限制,有利于党员以多种角色、在多个舞台上长期展现先进性。党员具有先进性因子,相对于岗位服务而言,志愿服务有效彰显了党员的党性修养和价值追求,是党员融入基层、群众的重要切入点。中心为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党员在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经常性发挥作用、体现先进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实现了志愿服务与岗位服务相互补充,相得益彰。2、“十年磨一剑”——浦东新区阳光驿站十年的探索与实践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浦东开发开放重大决策,浦东的经济和社会形态随之发生巨大变化。面对经济大发展、市场大开放、社会大转型、人员大流动的新的区域化特征,浦东新区组织部门始终秉持“一流党建促一流开发”的党建工作理念,以阳光驿站的创立和建设为有效抓手,精心打造区域性、服务型、开发式、专业化的党建工作平台。经过10年的努力和积累,浦东新区阳光驿站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和社会反响。一、背景与动因十年来,全区阳光驿站在区委组织部和各街、镇、开发全区党(工)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市党员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导下,按照打造区域性、开放式、双建制、专业化的党建工作载体的总体思路,新区阳光大胆探索,不断完善,以全面适用的功能定位、齐全完备的设施场馆和便捷温馨的接待服务吸引了全区各类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到此活动。十年来,累计接转党员组织关系10多万人次,服务党员活动30多万人次,得到了全区广大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浦东新区阳光驿站及其服务网络的创设和建立,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探索新形势下适新应变、深化“三服务”理念的载体创新浦东开发开放的全面启动,吸引了大量从商、从业人员,新经济、新社会组织数量随之急剧增长,党员的流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面前,传统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如“两新”组织党组织未同步及时建立,党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存在盲点,不少的“两新”组织和大量流动党员存在活动无场地开展,组织无地方归属,党员身份无地方挂靠,党费无地方缴纳,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无法正常履行的现象。这就要求基层党建的理念和方式不断创新,特别是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党内关爱和服务工作机制,将浦东“三服务”理念(党的上级组织为党的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和党员都为群众服务)落到实处,探索建设多功能、开放式的公共管服务平台,为“两新”组织和党员提供服务。(二)探索社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党员服务平台的现实途径阳光驿站的创设,本职还在于服务。一方面,伴随着市场经常快速发展,部分党员在经济社会结构调整中成为弱势群体,需要组织给予更多关心和服务;另一方面,“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起步后,迫切需要一个能够为“两新”组织党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而且从实际来看,这个平台必须是开放式的,因为要面向社区范围内所有各类型的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是社会化的,必须走志愿服务、互助服务的路子,去除行政化的倾向;必须以阳光驿站为主体,为新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打造适应新区特点、满足党组织和党员群众需求的服务品牌。(三)探索加强党员管理、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客观需要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在社区和“两新”组织的党员,流动性较强,“口袋党员”甚至是隐形党员都占有一定比例,这部分党员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都存在一定问题。通过阳光驿站的党员服务窗口,指导和动员社区各类党组织的党员到阳光驿站开展活动,工作人员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党员到阳光驿站办理组织关系转接等相关手续,使党员体会到作为一名党员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尽到的义务,从而激发和调动党员的主体意识和党性观念。有的“两新”党员说,之前在企业里一直忙经营、忙生产、忙科研,只有到阳光驿站支部党员一起组织活动、开展交流,见到阳光驿站的党员墙、先锋榜,才更加直观地体会到自己身为一名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阳光驿站是真正的“‘两新’党员之家”、“流动党员之家”。二、做法和措施阳光驿站从创建伊始到不断成熟,从点上探索到面上推广,从硬件设施齐备再到功能品牌提升,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试点探索阶段。最早在浦东新区成立阳光驿站并进入实质性运作的,是2003年9月成立的陆家嘴社区阳光驿站。阳光驿站之所以最早起源于陆家嘴,跟社区所处位置有必然的联系。陆家嘴社区处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中心区域,这里的“两新”组织驻区单位达到6500多家。陆家嘴社区“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较其他社区比较早地遇到了一些新问题。陆家嘴街道党工委在市委和区委组织部门的支持下,坚持“三服务”理念,按照建设区域性、开放式、双建制、专业化的党建工作载体的思路,开始了建立阳光驿站的探索。在创立之初,陆家嘴社区阳光驿站以流动党员的接纳地和“两新”组织党组织孵化器为目标定位,以“居民区党员服务站”和“楼宇综合服务站”为功能延伸,推行“以居带楼、以站连片”的工作模式,在建立初期孵化了6家“两新”党支部、挂靠90余名“两新”组织党员和流动党员。同时根据党员群众需求,利用陆家嘴社区现有的师资、场地等资源,陆续创设了阳光讲坛、阳光驿站青年联谊会、党员业主创业者联谊会、阳光志愿者服务、党建研究会等结构队伍和基本服务项目。陆家嘴社区阳光驿站的创设,开了浦东新区党建工作风气之先,为后续全区面上普遍推开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和肯定,成立10年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员2917批10万多人次。2004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同志在视察陆家嘴阳光驿站后,批示指出:“阳光驿站是新形势下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有益探索,应该继续实践、完善、提高,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广”。陆家嘴阳光驿站已经成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现场教学点,上海市委党校教学基地,上海市党员服务中心示范点。第二阶段:扩面强基阶段。在陆家嘴等社区探索基础上,区委组织部对全区面上阳光驿站的建设和运作进行统一推广、分类指导。针对各基层阳光驿站基本条件参差不齐,存在组织归属不一、硬件设施不一、经费保障不一、人员配备不一、工作职能和服务要求不一的情况,区委组织部按照有接待窗口、有党组织和党员活动场所、有分管领导和部门、有专职工作人员、有流动党员党支部、有党建阅览室、有基本设备、有运作经费等8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大力推进阳光驿站建设工作的全面建设。同时,将组织工作中部分党建工作职能下移到阳光驿站,切实赋以阳光驿站一定的职能和事权,提升其参与基层党建工作的程度。另外,市和区两级党员服务中心成立验收工作组,对各街镇阳光驿站的建设、运行进行专题指导和验收,对验收合格的阳光驿站,由市委组织部从全市党建经费中一次性拨付五万元,支持阳光驿站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验收组深入各街镇,一对一认真指导,有效推进了全区面上阳光驿站标准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全区阳光驿站的全面推广和基础夯实。经过近几年的持续推进,目前在全区38个街镇、开发区已实现了阳光驿站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很好地顺应了全区基层党建工作由区属向区域、党的管理体系由垂直向网络转变的要求,很好地顺应了党建工作引领社会、发动党员、服务群众的时代要求。第三阶段:品牌创建阶段。从2006年开始,区委组织部在全区范围内,开始持续开展“阳光驿站特色工作创新活动”,特色创新工作评选以召开特色工作发布会的形式进行,侧重考查工作内容的创新性、影响力、认可度和实效性。每次发布会由基层阳光驿站负责人进行概述,经过基层互评、专家点评和综合评审,每次产生10个创新奖,对获奖的基层阳光驿站,由新区颁发“浦东新区阳光驿站特色工作创新奖”,通过创新活动评选促品质提升,以品质提升促品牌建设,力求一站一景、一站一品,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效。在推进阳光驿站品牌化建设过程中,始终着眼于将阳光驿站打造成为区域化党建工作重要平台,区域内党建活动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党建工作指导和保障中心、形象展示中心、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中心的目标,做实、打响阳光驿站品牌。全区38个阳光驿站涌现出了一大批本区域内富有特色、优势突出、成效显著的工作品牌。阳光驿站品牌化培育工作,不仅为基层阳光驿站提供了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取长补短、提效增能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各级党组织以品牌创建、工作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和不断实践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使全区基层党建工作展示出异彩纷呈、特色鲜明的多样化特质,丰富了浦东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形式和内涵。三、成效与反响经过10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建设和完善,阳光驿站的功能不断强化,内容不断扩展,机制不断完善,在队伍建设、平台搭建、长效管理、深化服务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浦东新区基层党建工作中发挥了应有作用。(一)抓组建,强队伍,强化组织优势,壮大了基层党务工作力量新区阳光驿站的主要负责人由所在街镇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党务工作者担任,配备专职骨干,加大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力量。各阳光驿站还普遍建立了阳光法律咨询服务队、阳光医疗服务队、阳光教室服务队、地铁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志愿者工作室等一大批阳光驿站的专门队伍和服务部门,在具体的党务工作开展过程中,这支队伍经受了锻炼、提升了能力、积累了经验,成为全区基层党务工作者当中一只十分重要的力量。阳光驿站还结合党的生日、党员活动、为民服务工作的开展,从街镇既有的在册、在职党员中培养了党员巡讲团、阳光讲师团等主题活动队伍,有效地扩充了党员志愿者队伍,壮大了阳光驿站的服务力量。如陆家嘴阳光驿站有效整合陆家嘴社区党员志愿者资源,组建了5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吸引楼宇中500多名青年党员(团员)参加,服务党员群众3000多批近2万人次;花木街道阳光驿站从2005年以阳光网络服务平台为载体,吸引了区域内近200家企业的中青年骨干,为困难群体、党员、劳模提供帮助;上钢社区阳光驿站将社区居住的60多位志愿军老战士、80多位“两弹一星”老功臣、60多位全国和上海市劳模进行有效整合,作为理想信念教育、形势任务宣传、红色主题宣讲的重要资源和力量,使阳光驿站的工作更加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抓载体,搭平台,突出服务优势,拓展了党员服务管理内涵全区各基层阳光驿站结合工作职能和党员群众需求,进一步明确阳光驿站的服务平台、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以文明创建、组团服务、扶贫帮困、医疗服务、社区建设、法律援助等公益事业志愿服务活动为主,并在拓展阳光驿站服务内涵和方式的过程中,搭建服务平台,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载体,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服务内容的全面覆盖。截至目前,开发的阳光服务项目达20几项。一是以阳光驿站为基地,积极推进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党组织,加快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孵化,积极探索在市场、社团组织、农村合作社建立党组织,在全区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中发挥积极作用;陆家嘴阳光驿站从建立初期的6家“两新”党支部、90余名党员,发展到目前53家“两新”党组织、1200余名党员,切实体现了党建全覆盖的孵化功能。二是阳光驿站充分发挥了各类党组织资源交换和平台协同作用,努力搭建党组织和党员为社区、为群众双向服务的平台,使阳光驿站真正成为区域内驻区单位和群众提供服务的重要枢纽,成为区域内党员践行宗旨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桥梁和窗口;浦兴社区阳光驿站聚焦党员争做志愿者,将区域内的驻区单位、在职党员整合起来,成立党员志愿者队伍,在地铁车站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2012年5月巨峰路站的党员志愿者队伍正式命名为“大爱先锋队”,阳光驿站的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掀开了新的一页。三是精心打造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为区域内的党组织和党员提供各种服务,特别是为“两新”组织党员提供个性化、有效管用的服务,有力加强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潍坊社区阳光驿站紧紧围绕社区党工委“布点划片”实现楼宇党建工作全覆盖的要求,推进阳光服务进楼宇,在各个楼宇设立以楼宇物业为依托的党员服务点,将党的组织建设、党建实务知识、区域活动信息、社区各类活动资源摆放到党员服务点,便于“两新”党员了解和掌握,并定期在楼宇片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切实增强了“两新”组织党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三)抓规范,强管理,彰显品牌优势,健全了基层党建长效机制全区阳光驿站建设一直按照区域化着力、项目化推进、品牌化培育、规范化管理的总体思路,建立了一套切合实际的党员服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作为长效机制,规范管理、认真落实,实现了党员服务管理工作的全覆盖,打造了一批阳光驿站服务项目品牌,进一步夯实了全区党建工作基层基础。一是以开展阳光驿站十佳窗口创评活动为抓手,抓规范服务和质量提升。创评活动严格按照硬件设施佳、功能拓展佳、工作创新佳、常规工作佳、窗口形象佳、支部建设佳、队伍建设佳、团结协作佳、制度建设佳、保障支撑佳等十佳标准,每年在全区所有阳光驿站中开展自评、互评、综评,产生10个示范窗口,有力促进了各阳光驿站水平提升和自身建设。二是以远程教育双创双争活动为载体,抓运维管理和示范建设。加强对全区1000多个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的运行维护,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热情,从2009年开始,在全区开展主题为“创先进教学平台、创示范终端站点,争当优秀站点管理员、正当学用标兵”为主要内容的双创双争活动。采取年初申报、年中预审、年末评选的方式,每年评选产生示范站点10个,先进站点20个,十佳指导员10名,学用标兵20名,对推动阳光驿站远程教育功能的提升和完善,起到了较好效果。三是以工作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为重点,抓长效管理和制度建设。根据阳光驿站的工作特点,先后制定了《阳光驿站窗口接待规范化实施意见》、《首问责任制》、《阳光驿站工作例会制度》、《党员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流动党员党支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坚持阳光驿站站长的工作例会制度,按照功能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每季度分片区举行阳光驿站工作例会,及时明确要求,反馈情况,加强沟通;建立“党务专门家”培训平台和工作机制,将党务专门知识和实际操作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对基层的专职党务工作者进行培训,作为基层党务干部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提高能力的重要载体和长效培训工作制度;建立“阳光讲坛”党建工作学习长效制度,论坛以服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为宗旨,交流各阳光驿站好的经验做法,使论坛成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有力帮手,从2007年开设至今,已经举办了24期,这对于建立健全党建工作交流制度,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起到了明显作用。四、探索和启示2013年9月,在阳光驿站正式成立10周年之际,浦东新区隆重举办了阳光驿站成立10周年“播撒阳光路”图文巡展、“阳光广场惠民服务”大型志愿者服务、“阳光牵手”、“阳光书屋、阳光关爱”、编印《阳光驿站十年集萃》、阳光驿站成立十周年专题研讨会等系列活动,系统总结阳光驿站十年来的工作和成果,谋划和展望阳光驿站的未来和前景。回顾阳光驿站成立十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深深感到,阳光驿站的成立和发展,跳出了“就党建抓党建”的传统思维和既有模式,开辟了一条加强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途径,这对于创新和深化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完善和健全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提升和增强基层党建工作实效,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一)转换工作思路、更新思维方式,是阳光驿站工作扎实推进的前提条件。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群众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有效实现党的领导,靠传统的居高临下、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式以及完全不可行,单靠开开会、发发文、读读报那一套工作方法和组织生活已根本行不通。对于基层党员,特别是对社区在职党员、“两新”党员和流动党员而言,如果党组织的服务职能缺失就不可能凝聚到人心,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也无活力可言。只有彻底地打破传统的党建工作的思维定势并抛弃传统的工作模式,以阳光驿站为平台,以服务企业、服务党员、服务群众为根本宗旨,把党的领导寓于阳光驿站为社区、为党员、为群众服务的工作之中,基层党建工作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天地,阳光驿站也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是阳光驿站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基础。全区各街镇、园区党组织和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阳光驿站的工作,建立了各基层党(工)委统一领导,新区党员服务工作业务指导,各相关委办局积极配合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工)委高度重视,把阳光驿站的建设、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结合区域实际,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抓组建、建队伍、选项目、树品牌,从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有力保障,形成了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良性工作态势,使阳光驿站的工作开展起来有抓手、有资源、有载体,从根本上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三)凝聚人才队伍,加强队伍建设,是阳光驿站工作不断深化的重要保证。阳光驿站的工作,最主要的取决于基层党务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各类党员队伍。阳光驿站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需要通过组织和发动在职党员、群众一起参与、共同开展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精通的党务知识做基础,而且需要有凝聚党员群众的人格力量,把党员骨干、积极分子、群众代表发动起来,共同做好管理服务。同时,更要求我们的党务干部要有视党建为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一支好的阳光驿站的工作队伍,不仅能够将本站的工作做好,还能带动周边的阳光驿站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要十分重视党务工作者的发现、培养、锻炼,通过抓源头、强培训、促成长,在阳光驿站中培育建立一支有信仰、素质高、能力强的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使阳光驿站的各项工作有坚实的人才队伍保障。3、北京市朝阳区“红芍社”: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红芍社,是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地区芍药居二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的名称。本着“以党建促社建”的工作理念,红芍社不断创新基层党建服务体系,以党建引领社区各项事业发展,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紧密结合,丰富了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的内涵,增强了群众的归属感,使社区成为了气氛祥和、秩序良好的文明模范单位,“红芍社”也成为北京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一张“闪亮的名片”。一、案例背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党组织要“引导群众参与服务、自我服务、互相服务,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服务格局”。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地区芍药居二社区始建于1991年,占地面积14.3公顷, 现共有居民4834户,常住人口约10500人。社区居民包括军干属、教师、城市改造异地安置人员、回迁上楼的农转居人员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等等,人员结构比较复杂。社区刚成立时,因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失、“新居民”与“老市民”思想观念与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农民转居后就业困难等,导致了“新居民”对社区生活不适应、农转居人员与老城镇居民之间的邻里矛盾不断升级、社区秩序混乱等问题比较突出,给社区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2003年6月,芍药居二社区党委、居委员会正式成立。经过6年的辛苦努力,到2009年,社区基本上解决了老大难的环境设施问题,农转居住户与城镇老居民的关系得到了融合,社区基层党的建设、文明和谐社区建设取得显著进步。2009年7月,根据区委“建组织、建阵地、建服务体系”的要求,经上级批准,“红芍社”正式成立,它是芍药居二社区的党员服务中心,是基层党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阵地,更是全体党员为社区群众服务的中心。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红芍社”现已成为流动党员的接纳地、区域内基层党组织共享资源的平台、“两新”组织构建基层党组织的孵化器和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窗口。二、主要做法(一)创新组织架构:从“找党员”到建立“金字塔”网络化管理体系社区党委成立之后,经过半年多走家串户的艰苦工作,摸清了社区人员结构,了解了社区党员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在太阳宫地区工委的指导下,社区党委按照“分级负责、密切联系、有机互动、包干到人”的思路,创造性地构建了“社区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群众”五级“金字塔”式网络组织体系。社区党委联系6个党支部,6个党支部联系22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联系若干名党员,每名党员联系两层楼群众。这一体系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基本上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全覆盖、居民情况信息全掌握、社区党员群众全联系”。“金字塔”网络化组织体系运行以来,在组织党员活动、反映社情民意、帮扶党员、服务居民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在2008年奥运期间,社区开展应急演练,在10钟内就紧急集合起100多名党员。借助这一体系的运行,社区党委动员党员、服务居民的能力大大增强,党员同党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居民的心逐渐凝聚到社区党委周围。(二)注重制度建设:制订以“四个一”、“六个代办”和“八个必访”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制度以党委为核心,凝聚社区党员的力量为群众服务,是红芍社成立的初衷。为此,红芍社制定了《党员服务中心服务规范》,明确首问负责制、服务责任制,规定了为民服务的详细内容和质量标准。同时,为了让社区党员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红芍社制定了党员议事、党内听证等制度,健全评议监督机制,坚持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此外,为实现服务群众规范化,社区党委制订了以“四个一”、“六个代办”和“八个必访”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制度。“四个一”,即确定一批重点服务对象、发放一个便民联系贴、开辟一条服务热线和组建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六个代办”,即对重点对象提供组织关系接转、身份证办理、老年证办理、公园年票办理、水电气费缴纳、医疗费报销等六项入户代办服务。“八个必访”,即生病住院时必访、生活发生困难时必访、家庭发生意外时必访、家庭发生矛盾时必访、邻里之间发生矛盾时必访、房子乔迁时必访、有思想顾虑时必访和原单位生活待遇不落实时必访。通过上述制度,红芍社初步构建起了服务对象明确、联系渠道畅通、社会参与广泛的为民服务体系,满足了党员和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三)拓展党员服务领域:开展全天候、全覆盖的服务为了向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社区党委重点抓好“五个面向”服务:一是面向全体居民的学习培训服务,定期聘请专家、教授、老党员讲课。二是面向党员、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设立党员志愿接待岗、谈心室、志愿帮扶队等,并与驻区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开展医疗、理发、购物等义务上门服务。三是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儿童、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如一对一结对帮扶、成立残疾人康复俱乐部、开通爱心电话等。四是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如通过劳动保障康复站,为失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心理疏导、开发岗位、提供资金等一条龙服务。五是面向辖区单位的社区化服务。近年,红芍社又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区“10910”为民服务体系,内容包括:办理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为新生儿办理入户手续证明等“10”项服务;代办党组织关系接转、最低保障金初审、法律援助及法律事务咨询等“9”项服务;为残疾人、空巢老人提供购物、取邮件、整理室内卫生、精神抚慰等“10”项专门服务,总共包括210个服务细目。为了发挥党员在服务居民中的主体作用,红芍社组织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关爱、“帮扶结对”等活动,建立“党员责任区”、“党员责任户”、“党员示范岗”,开展“争当模范党员”等党性实践活动,在社区内倡导“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有困难找党员”的理念,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09年,红芍社设立了党员志愿服务接待站,共有近两百名党员参与,每天为居民提供咨询服务。截至2013年,党员志愿服务接待站共提供服务6000余人次。同时,由社区党员带头发起,红芍社还成立了“七彩袖标”志愿者服务队,每天活动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为社区百姓提供志愿服务。如今,社区居民在家中打一个电话,“红芍社”就可以提供家政、维修、送货等服务。居民有择业需求,可以参加红芍社一年365天不间断开展的就业培训。生活困难的党员群众,可以到红芍社申请领取“爱心卡”。目前,社区居委会已经向600多名居民发放了“爱心卡”,领卡人每周都可以到服务中心的“爱心超市”领取生活必需品,真正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四)创新党员教育管理:以“天天课堂”为教育平台开设“天天课堂”,是芍药居二社区党委探索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方法和途径的新尝试,也是基层单位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生动实践。“天天课堂”创办于2009年,初期学员以社区内的党员为主,后扩大到社区居民。“天天课堂”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必修课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zd思想和中特理论等课程,旨在提高地区广大党员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选修课内容涉及文艺、书画、法律、英语、理财、烹饪、科学、健身等30多个领域,旨在丰富辖区居民业余生活,提升居民综合素质。“天天课堂”的老师多由“社区能人协会”的成员承担,课程每月更新,节假日不间断,居民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课,自觉听课。2010年至2013年的4年间,“天天课堂”共提供课程2千余场次,听课人数达4万8千余人次。(五)丰富社区文化建设:创建“红色之家”品牌,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家”,说的是一种认同感、归属感。社区党建要取得党员群众的支持和认同,文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社区党委在筹建党员服务中心之初,便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党员意见,将主动权交给党员,让党员尽快融入这个大家庭。社区党员则积极出谋划策,像建设自己的家一样建设红芍社,红芍社的社名、社歌、社训、形象标识甚至中心的陈设布置均出自社区党员之手。针对居民的多元化需求,社区设置了文体活动中心,成立了舞蹈、大众读书、合唱三个协会,组建了乒乓球、书法、太极、钓鱼等8支文体队伍,组织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吸引党员群众参加。通过学习、表演、比赛,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居民们自豪地说:“红芍社就是咱芍药居二社区党员和群众的‘红色之家’”!三、主要成效(一)通过建组织、建阵地、建服务体系,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和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朝阳区的农村居住格局以及产业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社区党的建设和社区管理成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而通过“建组织,建阵地,建服务体系”来发挥农村地区党组织的作用,是加强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红芍社为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在基层社会发挥作用、施展才能提供了舞台,增强了社区党委的凝聚力,获得了居民的高度认可。在2012年举行的社区党委和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中,两委班子人员均以高票当选。自2010年以来,社区先后荣获“北京市模范集体”、“北京市先进社区居委会”、“北京市基层妇女组织先进集体”、“北京市工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基层妇联组织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2012年7月,社区党委荣获“2010-2012年度朝阳区创先争优基层党组织”称号。(二)通过常态化的教育和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社区党员群众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卓有成效的“天天课堂”不仅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丰富了社区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各项服务活动激发了社区居民的归宿感和责任感,提高了居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吸引了居民们踊跃参与,愉悦了身心,增强了团结。通过这些活动,社区还培养出了一个高素质的“社区智能团”,目前,“社区智能团”已有16位成员,涉及文艺、体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成为发展社区文化的一支骨干力量。2010年以来,社区先后被评为“首都文明社区”、“首都绿色社区”、“全民健身明星社区”。社区内的多个家庭获朝阳区“藏书家庭”、“学习型家庭”称号。2012年,红芍社百姓宣讲团获北京市“十佳基层百姓宣讲团”称号。2013年,社区文艺组织“红芍越剧社”获得了朝阳区传统文化教育项目一等奖。(三)通过以党的建设带动社区建设,“红芍社”成为了构建和谐社区的品牌。红芍社党委以党员为骨干,以联系群众、及时反映群众意愿和诉求为己任,妥善协调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群体关系,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支持和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社区文化的再造,促进了和谐社区文化的形成。红芍社党员服务中心不仅善于调动区域内的党组织和党员广泛参与所在区域内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的事务,而且善于优化整合周边社会资源,共建共享,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了样板。如今,“红芍社”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咱们的家”。用社区老党员赵玉琢老人的话说:“这里给了我展现自我的舞台,这里让我的生活更充实”。社区居民中传唱着一首歌:“红芍社,美丽的家,朝霞染红芍药花。社区党委聚力量,关注民生暖万家。服务体系全覆盖,千家万户少牵挂”,这是对红芍社最真实的评价。四、启示(一)搭建合理的社区党建工作组织构架,是创新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的前提。 强有力的组织是保证各项工作贯彻落实的前提条件。目前,城乡社区的基层组织大多为社区党委和党支部二级组织,在此基础上,如何扩展党组织的覆盖面、建立一个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的组织体系,决定着社区服务管理工作能否有力地推进。将党组织工作体系延伸至每一个党员,以党员联系社区内的每个单位、每楼每户,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可以改变以往各个基层党组织之间党建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不能共享、活动单调贫乏、无法吸引党员积极主动参加党组织活动的局面。这样既能确保组织领导的稳定性,又能促进党组织与社会各方组织的联系,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这一点上,红芍社的金字塔网络体系是值得借鉴的一种方式。(二)丰富党建工作内涵,是吸引和凝聚广大党员参与社区服务的动力。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坚持把服务放在首位,围绕中心抓党建,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有利于党员教育的氛围,让广大党员在一种良好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受感染、受启发、受教育,是凝聚党员、激发党员活力的有效途径。红芍社通过举办“天天课堂”,使广大党员主动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最新方针政策;结合党的各种纪念活动,组织开展“创先争优”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座谈、心得交流等形式,把对党员教育的方式由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交流;通过组织党员志愿服务岗,激发党员的自我认知和责任感,等等,这些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三)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有效途径。 党员是社区居民中的优秀群体,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生力军。但党员在社区中毕竟是少数,建设和谐社区,仅靠党员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意义重大。通过建立制度,对党员设岗定责,明确岗位职责和任务,让广大党员成为党组织的信息员、监督员、联络员;通过发动党员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活动、宣传活动,树立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发挥党员的骨干作用。芍药居二社区从一个事事难的“多无社区”,到一个事事易的“全有社区”,上述注重以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是一条值得借鉴的经验。4、福州:“查述问评”完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责任考评机制一、背景与起因针对有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不愿抓、不会抓党建的问题,2012年福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实施意见》(中组发〔2012〕6 号),积极探索实行市、县、乡“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做到述职述党建、评议评党建、考核考党建、任用干部看党建,积累了一些初步经验。根据市委的部署,福州市委组织部对基层的探索及时进行总结,进一步在全市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将党建责任考评的重点放在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身上,推动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落实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责任,不断深化和巩固创先争优活动成果。特别是2014年以来,结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乡镇(街道)党(工)委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突出考核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和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工作情况,以此促进基层党建目标任务的落实,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2013年以来,由市委领导带队,市委组织部已经在全市12个县(市)区普遍召开了1-2次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专项述职会,初步形成了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责任考评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实践证明,开展市、县、乡“三级联述联评联考”,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基层党建工作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创新举措。二、主要做法1、深入基层“查”。开展专项述职前,以随机抽查、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乡镇(街道)党建工作情况,把问题找准。一是随机抽查。建立月抽查制度,每月市委组织部从县(市)区中随机抽取5名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要求围绕履行党建工作职责、落实基层党建工作任务等进行述职。二是问卷调查。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向述职对象所在乡镇(街道)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涵盖基本情况、面上工作、任务落实、特色亮点、薄弱环节等内容,调查了解乡镇(街道)党建工作的情况,并收集抓党建工作的意见建议。三是实地考察。组织人员到乡镇(街道)实地考察,随机查看2至3个农村、社区、非公企业等类型基层党组织情况。同时,与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面对面交谈,考察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党建工作的思路、方法、能力。2、突出针对“述”。在查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乡镇(街道)特点、条件,指导设定述职内容,突出党建重点,确保述职“不偏题”。一是述落实。要求述职书记重点讲自己如何履职,不能以班子述职或工作总结代替个人述职,主要包括个人落实党建责任制采取的措施,制定的目标,党(工)委成员的分工以及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所需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情况。二是述创新。要求不仅重点突出讲本乡镇(街道)党建工作亮点、特色做法、典型品牌等,也要结合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谈抓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路和体会,考核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的创新能力。三是述问题。突出问题导向,根据调查掌握的情况,要求述职书记在规定的8分钟述职时间内,既要讲成绩,更要找问题,做到述职“说实话,讲实情”。3、多种方式“问”。召开由市委组织部、县(市)区委相关负责同志,基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工作述职会,在听取述职书记述职后,采取提问、追问、质问等多种方式问询,述职书记解答,不参与述职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列席旁听。一是列清单提问。根据述职报告,从推进各领域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群众、典型培育、后进转化、发展村集体经济等方面,列出问题清单,逐项询问,了解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熟悉度。二是抓重点追问。在提问的过程中,对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解答不清楚、不到位或错误之处,中途打断解答,并进行多次追问,刨根问到底,让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答清、答深,考量其是否用心抓基层党建工作。三是找弱点质问。结合述职前调研了解到的该乡镇(街道)基层党建工作薄弱处,采取质问的形式,让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直面问题,使其“红红脸”、“出出汗”。4、综合角度“评”。对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的成绩,进行“点评”、“测评”、“考评”,出具成绩“鉴定单”。一是领导点评。述职书记完成讲解并进行“答辩”之后,市委组织部和县(市)区委主要负责同志对述职书记落实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党建工作的特色亮点、存在问题和差距,指明努力方向,提出进一步整改要求。二是现场测评。当场发放测评表进行综合测评,测评内容涉及抓党建责任落实、抓村级组织班子建设、抓党员队伍建设、抓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开展服务群众工作、解决基层党建热点难点问题、推进基层党建创新等七个方面情况,分“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次,由参会人员依据述职和日常掌握情况,进行逐项无记名划票测评,并提出意见建议。同时,会后还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测评结果。三是科学考评。由市、县两级组织部根据现场述职解答、民主测评及实地调研情况,对述职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提出综合评价意见,形成点评报告归档管理,将述职考评结果作为对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和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三、实践成效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制度的建立和实行,成为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检阅平台,有力落实了党建责任考评机制,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1、强化了基层党建的责任意识。通过实行专项述职制度,真正将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实体化,把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推到了党建工作前沿,促使他们自加压力,进一步强化了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直接责任人”的主体地位,强化了“抓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2、促进了基层党建的任务落实。通过考评,既是一个同台竞技、展示工作水平和成效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剖析发现问题、接受上级检查考评的过程,有利于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加强对本地的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情况、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的深刻思考,进一步明确思路、完善措施、改进办法,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党建热点难点问题的有效解决,推动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3、推动了基层党建的工作创新。在党建专项述职制度的推动下,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做法和新经验,将各自最具特色、最有成效的基层党建工作先进经验和成果展示出来,相互交流,学习借鉴,促进了共同提高。同时,通过将责任考评与考核奖惩、树优评先、干部培养使用、社会监督等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了各地推动基层党建创新发展、比学赶超的热情,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四、经验启示启示之一:必须始终树立大抓基层这一鲜明导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要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建立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责任考评机制,就是要为了促使各级党(工)委把基层党建工作作为主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推动工作重心下移、资源力量下沉,进一步形成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使基层党建工作真正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基石保证。启示之二:必须始终抓牢党委书记这一主体责任。基层党建工作千头万绪,各级党组织书记只有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重要政治责任,亲自抓、亲自管,抓根本、抓关键、抓要害,管宏观、管政策、管全局,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耕好基层党建这块“责任田”。建立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责任考评机制,就是要把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点放在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上,强化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落实党建工作主体地位的重要作用,引导各级党组织书记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启示之三:必须始终贯彻管党治党这一重要方针。多次强调,“从严治党,必须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实行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专项述职制度,就是要建立健全基层党建责任考评这一长效机制,把基层党建工作情况作为评价党(工)委领导班子和党(工)委书记政治强不强、实绩好不好、作风正不正、工作称不称职的重要标准,督促抓好落实基层党建责任中存在突出问题的整改落实,并作为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和奖励惩戒干部的重要依据,切实落实“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的重要要求,真正做到党建和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党建工作更要硬。启示之四:必须始终坚持群众参与这一宗旨原则。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敞开大门,畅通渠道,通过会前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会中现场测评、提问答疑,会后结果公示、监督整改等方式,有序组织群众参与每一个环节,把想讲的话讲出来,该提的意见提出来,把为人民服务宗旨落到实处。建立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责任考评机制,就是要把群众请进来,发动群众参与,回应群众关切,听取群众评议,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真心实意地帮助我们改进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真正使基层党建工作成为群众支持、群众检验、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5、天津静海:“五建五强”全面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一、背景和起因静海县域面积1482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35个居委会、383个行政村,户籍人口57万,耕地面积104万亩,人均耕地全市最多。近年来,我们积极调整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探索形成了“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区、区域物流中心、健康产业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绿色、循环、低碳、健康”的发展理念,规划了“两城三区六园一带”的发展布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循环经济、现代物流、都市农业、健康产业、文化旅游六大产业,全县经济社会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2013年全县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处于全市前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美丽静海建设迈出新步伐。在静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凸现:县委、县政府一些让群众当前得利、长远受益的好政策、好举措,叫好不叫座,群众不理解、不支持,持观望态度;征地拆迁、开发建设,时常会诱发群众上访、集访;部分群众对基层干部信任度不高,一上访就要找主要领导,甚至越级上访;少数村遗留问题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成为不稳定隐患。这些问题的产生,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基层党组织教育、引导、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不能主动适应、主动破解、主动创新,甚至无所适从。对此,我们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工作措施,特别是2011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牛士琦到静海调研时提出,要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能力和水平。几年来,我们坚持把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总抓手和龙头工作,明确了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主要任务和队伍好、阵地好、载体好、机制好、群众反映好的目标要求,积极创新载体、完善机制,狠抓落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作出了“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部署,给我们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加大了推动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二、具体做法重点抓“五建五强”:第一,建组织,强基础。健全完善组织体系,是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一是大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全县划分20个党建工作服务区,以村、社区、工业集中区为单位,设立428个党建工作集中区,以胡同、楼宇为单元,划分3197个党建工作网格,切实把党组织和党的服务覆盖到全县所有区域。二是大力实施全覆盖工程。注重抓好非公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组织等新领域党建工作,坚持拉网式排查、数字化管理、网格化组建,不断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实现应建尽建。三是大力推进党群共建。坚持组织联建、队伍联抓、活动联办、工作联动、阵地联用,以党组织带群团组织,以党员带群众,努力构建党工青妇“四位一体”工作格局,扩大党的组织基础,增强党建工作影响力。第二,建队伍,强能力。打造有能力、作风实、肯奉献的服务队伍,是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关键。一是抓配备组建。拓宽视野选拔能人进班子,选派机关干部到重点村任职,选优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不断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探索网格化管理,以党员干部、有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两代表一委员”、入党积极分子等为骨干,组建网格服务队,做好政策宣讲、信息收集、矛盾调解、民事代办、增收帮带等工作,形成服务合力。二是抓教育培训。围绕强化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和能力培育,以县委党校为主阵地,分层、分类、分专题轮训培训党员干部,定期举办“创新、超越、发展”论坛,强化经常性教育。依托静海党员在线,建立党员干部在线学习系统,拓宽学习渠道。持续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百日培训”工程,采取集中培训、巡回讲座、请进来、走出去、实践看、网上学等方式,每两年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不少于100天的培训。建立新农村建设、林下经济、设施农业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实践基地,强化党员实践培训。三是抓作用发挥。不断深化亮身份、践承诺、树形象活动,积极组织在职党员依岗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全县基层党组织和有服务能力的党员,每年围绕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服务群众等公开承诺亮诺,主动接受监督。大力开展以农村“共产党员户”挂牌、“党员示范岗”挂牌、党员佩戴党徽为主要内容的“两挂一戴”活动,增强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静海供电有限公司党员服务队第三,建阵地,强功能。阵地是宣传教育党员、直接服务群众的重要物质条件。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持续推进县、乡镇、村三级服务中心(站)建设,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一是加强标准化建设,优化服务环境。积极推进各级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规范服务事项,增添服务设施,尽最大可能为群众提供方便。县行政审批中心不断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办件时限。县党员服务中心设置38个服务项目,打造党群组织服务品牌。乡镇综合服务中心梳理行政职能、便民服务等方面100个服务项目,村综合服务站梳理46个服务项目(24项现场办结事项、22项代办事项),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体化考核,让群众办事更加快捷、少跑冤枉路。二是实行规范化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坚持集中办公、开门服务、信息公开、便民利民,健全完善各级服务中心管理制度,推行微笑服务、温馨服务,全面落实首问负责、代办领办、延时办理等各项制度,让办事群众有“家”一样的感觉。推行阳光服务,服务项目、标准、办件流程全部公开,工作人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标准,切实提高透明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实施镇干部驻村、村干部坐班等制度,让农民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人帮。三是推进网络化办公,提高服务效率。积极适应信息网络发展趋势,建设静海党员在线、远教网、手机网“三网合一、一网覆盖”的网络服务平台。静海党员在线,完善提升信息传递、咨询服务、交流互动等服务功能。远教网,覆盖全县乡镇、村、社区和县直单位、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手机网,定期发送手机党报、一句话党课,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同时,探索推进行政审批系统、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信息管理系统覆盖全部乡镇、村,实行群众事项网上受理,办理情况实时督查,反馈结果限时预警,提高工作效率。静海县建设标准化村级综合服务站,方便服务群众 第四,建载体,强活力。坚持城乡联动,不断深化入户谈心服务活动,建立“五联户”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即:县级领导联镇联户、县直部门包村联户、乡镇干部驻村联户、村干部按片联户、普通党员分组联户。实行“一纸一册一卡一账一线”,“一纸”,广泛向群众发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明白纸,介绍建设情况和联系服务内容。“一册”,联户党员干部每人一本联系服务手册,记录访谈内容。“一卡”,向每个联系对象发放一张服务卡,公开联户党员干部姓名、服务事项、联系电话。“一账”,逐级逐个党组织建立联系服务台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措施,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解决一项,销号一项。“一线”,县、乡镇、村三级服务中心(站)分别设立“民情通”服务热线,公开电话号码,安排专人值守,随时受理群众诉求,实现便民服务“一线通”。 同时,实行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双重”管理,6256名党员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区居民。同时,研发“五联户”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收集、分类、流转、督办、反馈”解决群众问题“五步走”工作流程,实现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服务,让群众诉求件件有回应。静海县法院干警深入农户家中访谈解决实际问题第五,建机制,强保障。把健全完善机制,作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保障。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县委建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我任组长,组织、宣传、纪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遇到问题,合力抓好工作落实。二是健全责任机制。制定《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阶段性方案》,做到工作项目化、责任化、具体化。严格党建责任制,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每年逐级组织党组织书记“联述联评联考”,定期开展互看互比互学活动,点面结合推进工作,有效落实各项任务。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坚持系统设计、分类量化、分层考核,对农村、社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教育、卫生等6个领域,按照组织、队伍、阵地、载体、机制、业绩、群众反映等7类指标,制定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考核细则;按照党性观念、工作业绩、服务群众、遵纪守法、自身形象等5类指标,制定服务型党员考核细则,形成标准体系,实行“双百分”考核,促进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三、成效与体会通过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第一,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推动干部转变作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举措。通过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持续推进县、乡镇、村三级服务阵地建设,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载体,直接推动了党员干部走进群众,宣传政策,开展帮扶,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化解了群众怨气。党员干部坚持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吃的是农家饭,烧的是土暖气。他们坚持走地头、坐炕头,与群众谈心交心,群众感叹“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的意识,有效解决了“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许多农村群众反映,过去办事找干部是地里跑、户里找,现在是“办事人好找、有事干部跑”,党员干部的方法变了、作风实了、形象好了。第二,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在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我们大力推行“五联户”工作法,坚持县级领导带队,组织县直单位和乡镇机关干部、村干部和党员,深入农村、社区,直接到群众家中,了解情况、化解矛盾,解决难题。一些村民反映:“现在有个不明白的事,党员干部上门给解决,帮着跑镇里、县里,就连邻里不和、婆媳不和的小事,党员干部都帮着调解,村里能不和谐嘛!”县政法系统结合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大力开展“包村街、保稳定、促发展”活动,每名干警包保一个村,重点解决群众难题、排查不稳定因素、打击违法行为,有力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第三,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加强基层组织、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全县各级党组织不断转变思路,牢固树立“服务能力就是执政能力、服务水平就是执政水平”的意识,强化党组织服务功能,寓领导、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各级党员干部通过面对面同群众打交道,在服务群众中增强了群众观念,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通过向群众送法律、讲政策、传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政策业务水平;通过直接处置和化解一些热点问题,接了地气、有了底气,增强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第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凝心聚力、推动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最终要靠基层组织“落地”。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使我们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中始终扎根基层,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从而形成了和谐稳定发展的广泛共鸣,有力保证了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静海经济主要指标增幅均位于全市前列,城乡功能进一步提升,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群众普遍认可。中央和市委有关领导同志对我县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中国组织人事报、天津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四、下一步工作方向我们坚持把重视基层、强化基层、服务基层作为鲜明导向和重要保障,建立健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的机制,围绕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突出便民惠民富民安民,着力抓好四个方面工作,深入推进基层服务党组织建设。一是坚持“中心、网络、热线”三位一体,推进服务便民。把增强服务阵地功能,让群众办事更便捷,作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基础。突出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规范提升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合服务中心(站)。县党员服务中心以网络服务、志愿服务和党群综合服务为重点,努力打造服务品牌。乡镇综合服务中心,结合推进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整合资源,打破条块分割,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严格落实镇干部驻村、村(社区)干部坐班等制度,实行全程代办,让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有人帮。以党代表、骨干党员、党员致富带头人等为重点,探索建立代表工作室、党员中心户,为群众提供就近、方便服务。完善远教网、静海党员在线、手机网“三网合一、一网覆盖”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静海政务公众信息网、行政审批系统互通联动、信息共享,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开通“12345为民服务热线”,实行专职人员24小时接听,对群众反映,一号受理、分类处置、统一协调、部门联动、限时办结,拓展群众反映诉求渠道。二是实行“帮扶、基地、基金”三措并举,推进保障惠民。把改善民生、强化对弱势群体的托底保障,作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强化督查指导,促进市县两级帮扶工作组真正融入农村,在加快实施“四清一绿”行动、美丽乡村建设、富民强村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让农民生活更便利、环境更优美、保障更健全。坚持政府搭台、两权置换、土地流转、合作经营、保底收入、扶贫助残,选择合适项目,以专业合作社等方式,组织弱势群众参与经营生产,变输血为造血,让弱势群体生活更有尊严。着眼群众大病返贫等特殊困难群体,通过“集体资金支持、党费补贴、企业捐助”多种渠道,建立基层党组织关爱帮扶资金,设立困难家庭大病救助专项资金,给予特别救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三是抓好“组织、能人、项目”三者联动,推进增收富民。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落脚点在于服务发展,根本在于促进群众增收。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落脚点在于服务发展,根本在于促进群众增收。坚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协会、基地等领域建立“产业型”、“基地型”党组织,发挥党组织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堡垒作用。把非公企业作为党建服务发展的前沿阵地,不断加强和改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积极探索企业家型村干部培养选拔机制,通过村民举荐能人、下派干部“高位嫁接”、选聘大学生村官等方式,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继续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百日培训”工程,优化培训项目,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基层党员干部致富带富能力。坚持一村一品,逐村明确重点发展项目,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多数群众增收。四是紧抓“经常联系、问题调处、群众评议”三个关键,推进联心安民。坚持在经常联系服务中密切干群关系。深入落实“五联户”工作法,与群众保持经常性联系、提供经常性服务,实现心贴心。坚持在回应群众诉求中促进和谐。坚持做到“三有”,即诉求受理有系统,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信息管理系统,对群众诉求,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上下联动协调解决。诉求处置有告知,群众诉求办理情况通过手机短信进行告知并征求意见。诉求办理有督查,对未及时办理群众诉求的,实行黄灯预警、红灯警告,力求在第一时间化解矛盾问题,确保和谐稳定。坚持在尊重群众意愿中赢得认可。完善服务型党组织和服务型党员“双百分”考核细则,采取多种方式组织群众测评评议,切实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之中。6、广东湛江:努力实施“失联党员归队工程”全面提升党员队伍管理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企业的关、停、并、转,催生了一批失去党组织管理、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零散党员,我们称之为失联党员。这些失联党员,去向不明、工作不定、党费不交、思想不稳。他们成了党员队伍中被遗忘的群体。对于这些历史积淀的问题,该不该管?谁来管?怎样管?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一项新课题。从2013年起,我市市委书记刘小华同志把“失联党员归队工程”作为抓基层党建创新“书记项目”来抓,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失联党员“有家不能归、有家不想归”的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一、主要做法(一)“聚焦式”推动,明确加强失联党员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失联党员区别于常态党员、流动党员的最大特点在于缺乏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他们的埋怨,他们的牢骚,他们的自卑,往往比普通群众更具危害性,因为他们释放出的“负能量”足以让基层组织“地动山摇”。尤其在当前,党的基层组织面临着来自宗教、邪教组织、非法民间组织的挑战。他们借施予小恩小惠、妖言惑众等手段极力在基层群众特别是在基层党员队伍中收买人心,发展信徒,扩张势力。如果各级党组织不采取有效措施让失联党员归队,无异于把失联党员推向反面。本来按党章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党员失联的原因不是个人造成的。因此,对失联党员的处理要先礼后兵,分两步走:一是先找出来,与其他党员一视同仁;二是看其表现,如发现不合格的失联党员作除名准备,为下一步疏通不合格党员“出口”打下基础,切实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二)“地毯式”排查,摸清失联党员的基本去向。掌握失联党员的去向、分布、就业和联系方式等情况是实施“失联党员归队工程”的先决条件。为此,我市多管齐下,通过“地毯式”排查的方法,全面摸清找准全市失联党员基本情况。一是开展“双找”活动。首先,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开展失联党员调查摸底的通知》、《关于做好失联党员登记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服务基层办实事的通知》等文件,把做好寻找失联党员工作作为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其次,市委组织部在《湛江日报》、碧海银沙网站、湛江电视台等媒体上发布《致全市失联党员公开信》,发动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扩大社会知晓度,发动和引导广大党员群众都参与进这项工作中来。再次,印刷各类表格下发到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市国资委党委,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认真开展“以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为主要内容的“双找”活动,为失联党员提供全面细致的咨询和登记服务。如吴川市一名身处非洲经商的失联党员,在网上得知“双找”活动后,立即动身回乡登记,并主动向组织部门汇报近年来的思想状况。二是开展“三进三查”活动。各级党组织采取进关停并转企业,查党组织各年份党员名册;进社区,向老支书和老党员查询部分党员去向;进派出所,查失联党员户口所在地和居住地等方式,对失联党员进行拉网式摸排,全面掌握失联党员的基本情况、失联原因、失联时间、参加组织生活等情况。据统计,全市共排查出因企业破产、转制而解散或瘫痪的党组织183个;排查出失联党员16475名,占全市党员人数的5.3%。(三)“户籍化”管理,建立失联党员的信息档案。在排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失联党员的群体结构分类登记造册。一是建立健全“六大台账”。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管理台账,对失联党员的职业、年龄、学历、就业状况、居住地、联系方式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造册。分门别类建立《关、停、并、转企业党组织台账》、《失联党员个人身份分类台账》、《失联党员就业情况台账》、《失联党员年龄分布表》、《失联党员党龄分布表》、《失联党员户口所在地(市区内)的分布情况汇总表》等“六大台帐”,全面掌握失联党员的动态信息。二是实行“信息化”管理。针对失联党员流动性强、联系难的特点,探索建立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实行户籍化管理,及时更新数据库,实行实时动态管理,做到联系一个、掌握一个,管理一个,确保每个失联党员不离队、不掉队,永在党员队伍中。(四)“集中式”归队,理顺失联党员的组织关系。找到失联党员后,如何让他们“安家”?如何让他们“生活”?我们通过分别召开基层组织部门、国资系统党组织、街道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和失联党员代表座谈会,向失联党员发放调查问卷,认真分析失联党员队伍的实际情况,广泛征求相关单位和个人意见建议,确保每个失联党员都找到一个“家”。一是按照“地缘”关系建立党组织。失联党员已退休或待业在家的,按照党组织属地管理的原则,及时将其党组织关系转归所在社区党组织管理。对小区、楼宇内有失联党员的,如果条件成熟,则单独成立党支部;条件不成熟的,则与小区物业公司建立联合党组织,或直接归其管理。二是按照“业缘”关系建立党组织。失联党员再就业的,则及时将其党组织关系转入所在的工业园区、商业街区、集贸市场、个体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两新”组织,参加活动,接受管理。三是按照“趣缘”关系建立党组织。据统计,全市60周岁以上的失联党员约占50%,这部分老党员中很多都有跳舞、下棋、书画、弹唱等特长爱好,经常定期集中活动。根据党员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的原则,组织住所相近的失联党员,成立特色党支部。把党组织建立在活动场所,既能发挥老党员的特长,又方便开展组织生活。四是按照“商缘”关系建立党组织。一部分在外地创业经营的流动党员,由于长期无法回原单位参加组织活动而逐渐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成为失联党员。对此,我们根据其工作性质,及时组建商会党组织,将这些失联党员纳入其中开展活动。目前,我市已在外地建立商会党组织30多个。(五)“人性化”相待,点燃失联党员的工作激情。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失联党员长期失去党组织管理,得不到有效教育。部分失联党员下岗后,难以再就业,导致生活困难。我市把失联党员教育培训纳入党员教育培训整体规划,每年分别由市、县、镇三级党委组织部门分期分批分类进行针对性培训。针对劳务市场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培训;针对生产经营的需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针对新形势需要开展党性党纪教育。据统计,去年以来,全市共培训失联党员23000多人次。二是建立关爱机制。建立党内关爱制度,定期了解情况、定期访谈、定期慰问。以镇街为单位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为党员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采取财政拨付、党费支持、相关部门资助等方式施行党内关爱,使失联党员真正体会到党组织的温暖。如霞山区实施失联党员关爱工程,对一些下岗失业党员,支持他们再就业或创业。三是严格组织管理。出台《关于加强失联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一方面为失联党员的党组织关系转接提供便利和帮助,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党员进出、沟通联系、参加组织生活、党费交纳等进行规范管理,严防失联党员的再次出现。四是发挥失联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小区综合互助平台”,对编入小区、楼宇党支部的失联党员,鼓励其在参与小区事务、调解邻里关系、关爱空巢老人、处理突发事件等公益活动中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在生活小区的层面推动居民自治、互助。搭建“自主创业平台”,对有一技之长的待业失业党员,引导其“走出来干起来、走出去富起来”,组建家用电器、建筑装潢、餐饮服务等行业创业基地,并提供政策、资金、培训等方面的扶持。搭建“劳动技能竞赛平台”,激发“两新”组织中的失联党员主动找组织亮身份,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争当生产能手、管理能手、营销能手,提高业务技能水平。搭建“老党员活动平台”,充分利用社区活动中心、公园文化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场所,为已退休或年满60周岁的失联党员搭建发挥爱好特长的平台,使其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同时发挥老党员在调解邻里矛盾纠纷、关心下一代工作方面的特长,使其老有所为。二、主要成效实践表明,实施“失联党员归队工程”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该项目的实施,全面提升了全市党员队伍管理水平。(一)建立了动态管理机制——使失联党员及时归“家”。各级党组织对所辖党员建立了更新、更全面的信息库,使党员与党组织不再失去联系,使失联党员回归党组织这个大家庭中。例如:吴川市在珠三角地区和个别省的省会城市成立了10多个商会党组织,接纳在当地务工经商的失联党员开展活动,使他们有“家”可依靠。雷州市在失联党员较多的东莞市虎门镇成立了党支部,把失联党员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使他们即使远离故土也有“家”可归。(二)创建了优质服务载体——使失联党员过上正常“生活”。市、县、镇三级党委组织部门普遍开通了本级失联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廉江、徐闻、吴川、赤坎等地还建立了镇街党员群众中心,积极为失联党员接转组织关系、参加组织生活提供服务,有效促进了失联党员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党组织和党员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和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湛江开发区开设短信和微博党课,加强对失联党员的教育。坡头区建立组织生活“补课”制,积极组织他们补过组织生活。(三)坚定了党的政治信念——使失联党员精神上有“根子”。由于失联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与党组织渐行渐远,党性得不到锻炼和提高。通过及时向失联党员提供真诚关怀和热情服务,重新唤起了广大失联党员对党的感情,坚定了他们对党的信念。他们感到,党组织并没有抛弃他们,还记挂他们、关心他们,群众还爱戴他们、需要他们。他们对组织的信仰增强了,对组织的感情的加深了,当初下岗失业时的失望、彷徨、无助和埋怨没有了。如霞山区一位年过九旬的失联老党员,读完市委组织部致失联党员的公开信后,热泪盈眶,立即委托其儿孙帮忙登记,希望回归党组织,并主动要求补交党费,参加组织生活。(四)搭建了发挥作用的平台——使失联党员发挥作用有“舞台”。各级党组织通过搭建各种服务平台,激发失联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在动力,坚持发挥正能量,在和谐农村(社区)建设中勇当“宣传员”、“解调员”。不少原本游离在组织外的党员,经过教育,成为了协调劳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关键时刻站得出来,识大体,懂大局,具有号召力的优秀分子。吴川市实施“回归工程”,引导包括归队党员在内的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积极投身家乡经济社会建设,捐资12亿多元办学、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五)获得了社会的普遍好评——使失联党员找回“面子”。熬过寒冬的人,最能体会春天的温暖。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失联党员,当他们重新回到党组织的怀抱后,为摆脱“被人遗忘的角落”而高兴,为得到组织和同志的关爱帮助而感动,为有机会为党为群众多做贡献而自豪。7、诸暨:“群众档案”——新时期拓展群众工作机制的新举措一、相关背景从党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诸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紧紧扣住民生这一主题,在基层工作实践的经验基础上创立了“群众档案”工作方法。“群众档案”改变了以前的“群众找干部”为“干部找群众”,是新形势下乡镇干部转变作风、改进方法、解决问题、联系群众、科学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群众档案”的基层群众路线工作方法最初是2008年诸暨市安华镇党委在对驻村干部实行菜单式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的新举措。“群众档案”是以全面推行以察民情、解民忧、连民心为主要内容的探索建立富民惠民服务的新机制,主要是以档案创建为龙头,以完善配套制度为保障,延伸基层工作面,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创新工作流程,促使镇村两级干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下移工作重心,提升工作效能,切实破解民忧民困,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二、主要做法(一)“群众档案”坚持以五项内容察民情所谓“群众档案”就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建册存档,每册包括村级信息表(如村基本情况、村级班子、党员、村民代表信息等)和每户具体信息表。户表具体包括五项内容:一是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每名成员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健康状况等详细资料;二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包括家庭承包土地情况、种植或者养殖情况、经商办企业情况以及外出打工收入和其他经济收入的情况;三是帮扶记录,记录政府和其他社会机构政策性帮扶情况;四是家庭诉求,包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信访问题及矛盾纠纷等内容;五是家庭诉求的解决情况,包括解决问题的时间、措施、办法和结果等。并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分类为加工户、种植户、打工户、低保户等,重点关注矛盾多、意见大的问题户、五保户、特困户、低保户等。(二)“群众档案”严把五个环节解民忧一是摸排建档环节。根据“群众档案”内容,逐村逐户进行走访,了解每户农户的基本情况及各方面的诉求;同时,广泛收集村重大事项、组织建设、村级建设、计划生育、综治信访、安全生产等方面信息,全部建立档案。为防止信息失真、失实以及重大事件瞒报、漏报、迟报现象的出现,实行周报、月报制度,并列入镇村干部动态考核内容。二是梳理上报环节。各驻村干部负责对“群众档案”中记载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按内容分共性问题、个性问题、立即可以解决的问题、近期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分类,根据“群众档案”创建进度,实行周报、月报制度,在规定时间内将分类汇总情况报各驻村分中心。三是落实解决环节。对一些具体需村协调解决的诉求及需驻村干部协调解决的诉求及时落实到责任人;对一些涉及镇域单位需要党委政府协调的诉求,统一上报党政办,党委政府每月召开专题会议,根据诉求的性质、内容,研究确定责任单位、责任人,并明确办结时限;对一些需要市级部门和镇乡党委联动解决的难点问题,建立挂牌督办制度和领导包案制度,实行跟踪管理,一抓到底。四是情况反馈环节。根据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办结情况,由责任人会同驻村干部、村干部向当事人进行反馈并由当事人填写情况反馈意见单,评估村情信息处理效果;不能解决的则要作出合理合法的解释,从而促使镇村干部自我加压、改进服务质量。五是动态维护环节。由于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相应的诉求随时可能变化,因此,按照边创建边梳理信息边及时解决问题的原则,安华镇要求各驻村干部及时掌握每个农户的变化情况,做好“群众档案”的动态维护。“群众档案”初建完成后,要求各驻村干部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大走访,并把走访了解到的信息及时更新。(三)“群众档案”坚持“三式”服务连民心为有效解决“群众档案”反映的各类诉求,安华镇研究出台三项配套服务措施,力争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任务在一线落实,关系在一线融洽,能力在一线提高。一是开展领导班子“驻点式”服务。建立乡镇党政班子成员联系群众制度,每位班子成员在自己分管网格内联系1个村、1家企业、1户困难家庭,每月安排1个工作日到指定单位蹲点下访,每年为联系村、企业兴办1-2件实事,帮助联系困难户解决1个以上实际困难。乡镇党政班子成员通过深入走访、召开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加强对具体责任人的督促指导,确保“群众档案”上记录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开展机关干部“结对式”服务。引导乡镇机关党员干部深入村、企业,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要求每位干部分别联系1个村、1家企业及1户低收入农户开展服务,并对机关干部定期走访联系的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列入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开展村干部“管线联片式”服务。按照“集体领导、管线联片、分工负责”的原则,建立村党支部委员联系服务全村党员,村委会成员联系服务村民代表制度。每位村干部在负责线上工作的同时,结合自身工作和居住区域实际,对应联系若干个党小组或村民小组作为责任区,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责任区内的党务或村务工作。在推进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出台村里重大决策前,及时开展责任区党员或者村民代表走访活动,做好政策宣传,听取群众意见,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新时期“群众档案”发挥的成效创建“群众档案”是一项基层干部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化被动为主动,深入基层察民意、解民忧、连民心的惠民工程。截至目前,全县干部共走访群众43537户,收集民情信息50000余条,建立“服务群众档案”300多本。一是将党和国家的“宏观大政策”变成具体民生中的“小实事”。“群众档案”要求基层干部,通过贴近群众思维的方式挨家挨户宣传解释各项政策法规,解释答疑基础上,让群众知道政策优惠在哪、实惠在哪。“群众档案”把党的惠农宏观大政策变成具体民生中的小实事,就是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切体会,真实享受。二是将社会生活中群众遭遇的一些“大难事”变成容易化解的“小问题”,目的是让群众安心、放心和省心。“群众档案”工作机制就是将事关群众生产、发展、致富等一些“大难事”通过“档案”台账方式转变成基层部门、干部职责范围内能够顺利解决的一些具体“小问题”。“档案”为各级政府调解纠纷、结对帮扶、服务群众提供详实的信息,提高了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方便了各级党委准确掌握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倾向性的问题。三是发挥了反映社情民意的“预警器”和提高执政能力的“助推器”作用。“群众档案”作为一条独特民情舆论渠道,使党和政府能更好地倾听群众利益诉求和合理化建议,让政府掌握了第一手来自基层的鲜活资料,变工作被动为主动,为政府进行决策提供了最好参考,提高了政府决策质量,成为党委政府立足基层实际作决策的“参考消息”,发挥了反映社情民情的“预警器”作用。实施“群众档案”后,精简了工作流程,镇村干部从日常性协调中摆脱出来,同时保证了领导的快速知情权,便于领导及时谋划决策、指导工作,尤其对于同一类型的问题,利于领导协调相关干部,形成工作合力。“群众档案”发挥了提高执政能力的“助推器”作用。四、案例评析实践证明,“群众档案”的创建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了各类农村矛盾纠纷,是一种创新社会管理、寓社会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新手段,是一项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举措。通过“群众档案”一个个党组织转变管理理念,一名名党员竞相为民服务,社会和谐因素不断增加;一项项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一条条长效举措惠民生得民心,社会活力不断激发,一支支社会力量得到整合,一起起矛盾纠纷得到排解,社会不和谐因素不断减少。“群众档案”已经成为新形势下表达群众利益诉求的创新之举。“群众档案”创建工作最大的特点在于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镇村干部服务民生的态度变被动为主动,这就进一步畅通和拓宽了民情反映渠道,更有利于新农村发展的和谐稳定。从另一层面来看,“群众档案”也是新形势下丰富群众工作方法的创新之举。比如,把传统有效的走访形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把面对面地做群众工作与依托信息网络键对键地沟通交流结合起来。“群众档案”使广大干部在工作中力戒简单、粗暴,学会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示范引导的方法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群众档案的创建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使干部更多地了解到了群众的所需、所求和所想,搭起了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8、湖南吉首:“红色股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基层党组织“向心力”湖南省吉首市针对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2011年以来,我市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村级组织“红色股份”试点工作,取得了成效,创造了新经验,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党组织“无钱办事”的老大难。一、案例背景吉首市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辖4个街道、12个乡镇,人口30万人。全市现有39个社区、138个行政村。此前,全市绝大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村级组织活动经费和村干部报酬完全依靠市财政解决,村级组织兴办公益事业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数量发展迅速,而且经济实力日渐增强,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针对这种情况,市委组织部、市农村经济合作管理局、市扶贫办、市财政局等部门下到农村基层调研,寻找村级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契合点。调研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做大做强普遍缺乏资金、土地等投入,而村党组织、村委会有一定社会资源却无项目可做,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让他们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于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11月在全市选择出4个村启动“红色股份”试点工作。三、案例做法“红色股份”是由村党组织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创办一个红色公司,作为发展村公益事业的实体,由该实体采取资金、土地入股或其他资产入股的形式,由村党组织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创办一个公司,通过该公司实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股份合作。在试点村召开党员大会,推选出值得信任的党员代表,党支部与其签订协议,委托其以个人名义注册公司并担任法人,这个公司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和支持,代表村集体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收益归村集体所有。(一)试点工作按照“双方自愿、互惠互利、民主管理”的原则开展。对试点工作做到宣传到位,让群众了解是怎么回事,使全村党员和全体合作社成员都认识到位。吉首市的情况是,各村党支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试点都有很高的积极性,纷纷要求承担试点工作。(二)选择产业特色明显、市场开拓前景较好、内部管理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点。我市经过通盘考虑,选择了马颈坳镇隘口村茶叶专业合作社、白岩乡亿利德中药材合作社、太平乡司马村吉太养殖合作社和河溪镇马鞍村富旺春柑桔合作社等不同乡镇、不同专业的合作社作为试点社。(三)整合本市财政、扶贫、科技、民族事务、农业和畜牧水产等部门的部分支农资金,保持原资金性质和投入渠道不变、投向不变、监管主体不变,改革投入机制,变资金支持为资本扶持、变资金运转为资本运转,使这些资金作为红色公司原始股本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所产生红利属于村集体所有,通过“四议两公开”等程序后用于兴办村公益事业等。(四)“红色股份”注入的资本金主要用于解决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环节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合作形式上,根据投入的资金规模和合作社的实际需求,可以形式多样、类型各异。既可以是单个项目或某个环节、某个板块上的合作,也可以是整体项目上的合作。土地等资产入股则主要用于建立生产、加工基地等。(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红色公司选派人员进入监事会履行监理职能,不直接参与和干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和经营,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地位。村党支部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在外部环境和组织劳务方面,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和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六)按照“股权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积累共有”的原则,合理确定利益分配方式。红色公司每年按照所占股资总额的比例分取红利,红利的50%用于扩大再生产,原则上作为追加股本,继续投入到合作社中去,实现资本滚动发展;其余5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采取“村账乡管”办法,合理用于本村的公益事业及弥补村级工作经费不足。(七)“红色股份”股本金实行封闭运行、封闭管理,股权不折股量化到个人,不允许退股提现,不能抵押及内部转让,以确保资金安全并投入农业产业。市农经部门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全程对试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指导和监督,强化政策引导,规范其内部运行机制,帮助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在资产评估、股权设置、配股扩股和股本收益等方面促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保证股权人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八)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指导试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风险意识,每年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基金,提高依靠自身力量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市财政局、市农经局定期对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了解,对合作社的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管。强化监事会及合作社成员的内部监督责任,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章实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理财。(九)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我市要求市直各部门、各乡镇党委和政府要贯彻好国家关于“三农”的相关政策;落实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及相关文件精神,积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帮助解决其在生产、经营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对村党支部和专业合作社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专业素质和经营能力;进一步完善合作社《章程》,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健康发展。(十)由市委组织部会同相关部门和乡镇党委开展对“红色股份”的效益评估,对工作规范、效益明显的试点单位加大扶持力度,对工作不够规范、成效不明显的责令其整改,直至给予处罚。要求有关乡镇党委把试点工作作为村级党组织建设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任务来抓,由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并明确专人负责试点工作。要求各参与试点单位及时研究试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维护村集体、合作社和社员三方的合法权益。三、案例成效经过三年时间运行,吉首市“红色股份”试点已经由第一年的4个推广到今年的17个。整合“红色股份”股本资本金345万元。各试点村就依其所占股份多少、合作社效益情况,在试点第一年就获得了“红色股份”红利,实现了集体经济收益。其中隘口村在该村茶叶合作社入股“红色股份”40万元,获红利4万元;司马村在吉太养殖合作社入股20万元,获红利2万元;着落村在亿利德中药材合作社入股20万元,获红利1.2万元;马鞍村在富旺春椪柑合作社入股22万元,获红利2万元。第一次分红,且因所占股份有限,收益虽然不多,但却使4个试点村一举摘掉了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帽子,意义可不一般。他们利用这些经费,初步办了诸如道路修缮、水井建设、扶贫帮困等一些实事。(隘口村党支部获红利40000元,其中20000元作为股本金进行茶叶产业再投入,实现“红色股份”的滚动发展;2000元用于帮扶贫困党员及科技示范户,2000元用于维修因涨水受损的吊桥,6000元用于党支部活动,10000元用于茶叶育苗,带动未加入合作社的村民致富。着落村党支部获红利12000元,4000元用于开展党员活动,3000元用于水井建设,5000元用于村级公路道路维护。司马村党支部获红利20000元,2000元用于帮扶困难党员,18000元用于修路及改水。)司马村、着落村两个后山村支书感叹,这么多年自己从来没想到会有村集体经济收益,从来没想到自己兴办村公益事业会有这么大手笔,从来没想到自己能在“红色股份”试点工作的帮助下在村民中提升这么大的人气。隘口村支书说,通过“红色股份”试点工作,村集体搭上了茶叶产业发展的快车,圆了多年村集体经济的“发财梦想”,如今我们为老百姓办公益底气足了,老百姓对村支两委的信任度也大大提高了。四、案例启示吉首市“红色股份”试点的探索,为贫困地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新鲜经验,并给我们以下启示:(一)“红色股份”有效把国家惠农资金、村级组织、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开发链接起来,达到优势互补,并形成一个既互相促进又互不干扰的共同体,优化了农村经济社会体态。(二)“红色股份”提高了国家惠农资金的社会效益。同样性质的惠农资金,其中整合为“红色股份”那部分产生出的社会效益明显大得多,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三)“红色股份”加快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红色股份”的注入,既给农民专业合作社“输血”又增强了其“造血”功能,合作社发展的内力更强劲了。农民组建合作社的积极性更高了、对合作社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四)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经济实力,提高了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红色股份”从理论上讲能够源源不断为村集体带来“红利”,使村级组织有了比较稳固的“财源”,其凝聚力、战斗力将不断提升。(五)“红色股份”具有广泛的拓展空间。目前吉首市的试点,主要是整合了部分农业资金入股,就入股的股本来讲,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土地、资金、技术入股甚至品牌这样的无形资产入股;就投向来讲,不仅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可以参股各类企业。9、陕西凤县:实施村干部队伍建设“六化”工程的有益探索近年来,陕西省凤县探索实施以“报酬工薪化、待遇保障化、岗位职业化、选任民主化、教育经常化、管理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干部队伍建设“六化”工程,打造了一支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六化”工程经验被陕西省委组织部、宝鸡市委组织部推广,荣获2013年度陕西组织工作改革创新成果二等奖、2013年度宝鸡市组织工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第一名,2014年第7期《组工通讯》、第9期《组工信息》在全国大力宣传,《中国组织人事报》、《当代陕西》等主流媒体深度聚焦,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一、背景村干部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以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村干部队伍建设。近年来,陕西省凤县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三农”工作是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抓住村干部这个“人的因素”,才能抓住破解“三农”问题的“牛鼻子”。基于上述认识,从2008年以来,凤县积极探索实施村干部队伍建设“六化”工程,打造了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服务型村干部队伍,催生了农村基层组织“发酵”、质变、飞跃,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二、做法1、实行报酬工薪化,大幅度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着眼于增强村干部岗位吸引力,切实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建立基本补贴+奖励补贴+绩效补贴的结构补贴制度,将村干部年报酬由3200元提高到1万元左右,最高达到13800元。建立村常设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对连续两年考核称职及以上等次的村常设干部,正职基本补贴每人每月增加50元,副职每人每月增加40元。同时,大幅度提高组干部、青妇干部报酬和村级办公经费标准,组干部年报酬由原来300元提高到1800元,青妇干部年报酬由原来720元提高到1200元,村级办公经费按照千人以下10000元、千人以上12000元标准划拨。2013年以来,认真落实省市村干部补贴有关文件精神,将村主要干部年报酬提高到18122元,“一肩挑”22653元,副职14498元,组干部、青妇干部报酬相应提高。2、实行待遇保障化,健全村干部生活补贴和养老保险制度。着眼于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按照“新人新政策、老人老政策”的原则,实行生活补贴和养老保险制度。对2010年以前连续或累计担任村主要干部以30年、20年、15年、10年、5年、1年为节点,每人每年发放800、600、480、360、240、120元生活补贴。对2010年以后在任村主要干部,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由县财政按每人每年200元标准,办理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目前,全县共有259人享受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141名现任村干部享受养老保险补贴政策。3、实行岗位职业化,推行全日制工作法和坐班制。着眼于增强岗位约束力,切实解决“有时间和精力干事”的问题,强力推行村常设干部全日制工作法和坐班制。刚性要求村常设干部每人每月上班时间不少于22天,每天工作时间不少于8小时;每个工作日有1名村干部坐班,方便群众办事。县镇两级定期不定期明察暗访,发现干部脱岗1次提醒教育,2次通报批评,3次罚款。对不能履行职责、不能专职从事村上工作的予以调整。全面推行便民服务代理制,每个村设置便民服务站,每个组设立民情代理员,确保“村上天天有干部,群众办事不白跑”。4、实行选任民主化,推行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着眼于扩大党内民主,切实解决“有能人干事”的问题,在实行村委会差额直选的同时,对村党组织领导班子采取“四荐两推三差额”办法进行公推直选。即:采取个人自荐、组织推荐、党员联荐、群众举荐“四荐”方式进行公开报名;通过召开党员群众大会公开推荐、镇党委会票决推荐“两推”方式产生候选人初步人选、候选人预备人选;召开村党员大会,分三轮差额直接选举产生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委员。2011年村级换届,各职位竞选比例达到1:5以上。换届后,呈现出新当选干部、妇女干部、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优秀人才、大学生村官数量提升,平均年龄降低的“五升一降”局面。5、实行教育经常化,建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多位一体”教育培训机制。着眼于提高能力素质,切实解决“有能力干事”的问题,采取集中培训、个人自学、外出考察、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的“六位一体”方式,每年对村常设干部由县上进行不少于24学时的集中培训,对无职党员和其他村组干部由乡镇党委负责进行不少于16学时的集中培训。实行教育培训积分制管理,积分与年终目标责任考核、报酬待遇挂钩。切实保证培训经费,采取“县财政拿一点、县管党费补一点、成员单位集一点”的方式,每年落实县级培训经费不少于15万元,并由县财政每年按每名党员50元标准下拨镇级培训经费、按每村2000元标准下拨村级培训经费。2012年以来,县上先后举办村常设干部集中培训班7期680人次,组织考察7期158人次,9个镇举办培训班75期6400余人次。6、实行管理规范化,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和“双述双评”考核。着眼于激发内生动力,切实解决“把事干好”的问题,全面推行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任期目标、年度目标责任管理,按照村提议-镇初审-组织部严审-镇村签订-公开承诺-广泛公示的“六步工作法”,由镇与村签订三年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任务书,并向农村群众公开承诺。实施以“双述双评”为主要内容的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年度考核办法,坚持“对下述职”与“向上述职”、“下评上”与“上评下”相结合,在村和镇两个层面召开述职述廉暨民主测评大会,邀请党员群众代表、镇领导进行现场点评和民主测评。村级班子考核结果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等次分别按本镇行政村总数的30%、50%、20%确定,村干部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等次名额分别按本镇同类村干部总数的15%、75%、10%确定。近三年,全县有42人被取消、扣发了年终奖励补贴。三、成效1、干部队伍活力竞相迸发。实施“六化”工程后,村干部队伍发生“三大变化”:岗位职业由兼业向专职转变,能力素质由凭经验向科学谋划转变,工作态度由“不愿干”向“抢着干”转变,全县上下形成了“苦干、实干、拼命干,务实、求实、抓落实”的浓厚氛围和“想干、会干、能干”的良好局面。2、民主政治建设长足进步。通过实施“六化”工程,特别是公推直选和“双述双评”考核的推行,落实了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改革了干部提名和选任方式,做到了干部选任与民意的对接,促进了领导方式、干部作风的转变。3、村级组织功能不断强化。通过实施“六化系统工程”,特别是实行岗位职业化后,以前“群众跑”变为现在的“干部跑”、干部躲着群众走变为干部围着群众转,形成了“农民群众动嘴、党员干部跑腿”的新型服务机制。实行教育经常化,使村干部的群众观念、宗旨意识更加牢固,带领群众致富、处理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服务设施,全面推行便民服务代理制,增加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村级组织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4、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通过实施“六化”系统工程,村干部在思想上更加为民利民、工作上更加惠民富民、作风上更加亲民爱民,抓发展、抓民生、抓工作、抓实事的力度明显加大,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大批棘手的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度、满意度不断提高。5、农村经济社会提速发展。“六化”工程的实施,有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大提速,城乡统筹大跨越,农民收入大增长,筑牢了幸福凤县建设的基础和根基。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由2008年的23个三类村、77个四类村,晋升至2012年的8个一类村、92个二类村,全面消除了三、四类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3700元跃升至2013年的10402元,增幅连年位居宝鸡和全省前列。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凤县连续4年榜上有名。四、体会1、必须形成“一条心”,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加快农村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离不开资金和项目。但把资金花在农村基层干部身上,把心血倾注在他们身上事半功倍,效益更高。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农村基层干部,从经济上舍得投入、大幅度提高报酬待遇,从生活上厚爱一分、健全广覆盖的养老保障制度,从政治上高看一眼、任用管理使用与机关干部“同等对待”,从教育培训上多维发力、规格规模频次史无前例,从工作上严管一层、实行精细化管理,全面关心关怀基层干部。实践证明,只有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才能使每位基层干部在政治上有使命感、发展上有优先感、工作上有责任感、生活上有幸福感,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2、必须打好“组合拳”,坚持系统谋划、多措并举、整体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如果工作不分大小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就会陷入盲目被动、疲于应付的局面,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六化系统工程”,不是“单打一”,而是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用系统性思维主打村干部队伍建设“组合拳”。报酬工薪化、待遇保障化、岗位职业化、选任民主化、教育经常化、管理规范化之间有机联系,各有侧重,环环相扣,成为一个“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在大幅度提高报酬待遇之前,先行撤村并组、精简村干部职数,有效缓解了财政压力。在大幅度提高报酬待遇的同时,相应提高工作标准,实行全日制工作法和便民服务代理制,要求村常设干部轮流坐班。在干部选任的同时,同步考虑教育培训、作用发挥、考核管理。在部署教育培训之初,同步考虑基地、教材、师资、经费、考核。实践证明,只有立足实际,把握规律,系统思维,宏观研究,顶层设计,多措并举,整体推进,才能确保工作取得实效。3、必须抓住“牛鼻子”,坚持求真务实、解决问题、注重实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我们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的体现,也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在推进“三农”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把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的“一套组织”和以党员、干部为骨干的“两支队伍”作为关键常抓不懈。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抓主要矛盾,逐一破解“有人干事”、“有能人干事”、“有能力干事”、“把事干好”的问题,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目的。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求真务实精神落实关键性举措,加大明察暗访、跟踪问效、目标考核力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实践证明,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重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只有真抓实干,多干抓基层、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标新立异,不图急功近利,才能赢得先机,确保工作抓一件成一件,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4、必须拧成“一股绳”,坚持协调各方、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事,唯有动员各方力量,积极整合资源,才能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组织部门始终切实履行牵头抓总、协调各方职责,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积极参与、通力合作,形成了各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始终树立大党建工作理念,积极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组织资源,将各部门资源进行适度集中、整合使用,集中有限资源办大事。在充分发挥各级组织作用的同时,注重通过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的落实,激发调动和发挥党员干部群众的正能量。实践证明,基层组织建设只有赢得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赢得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赢得党员群众的广泛参与,工作才能出成果、见实效。5、必须健全“一套机制”,坚持严格要求、规范管理、构建长效机制。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在一开始谋划“六化”工程时,就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靠制度管人、用制度办事,先后探索建立了村干部报酬待遇正常增长、常设干部坐班、民主选任、“多位一体”教育培训、“双述双评”考核等机制,保证各项工作有章法、有标准、有依据,使村干部职责更明确、要求更严格、管理更规范、绩酬更合理、奖惩更科学。实践证明,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只有强化制度建设,注重顶层设计,坚持用完善、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来管权、办事、管人,才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聚集起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服务为民、干事创业的正能量。10、内蒙古林西:推行“1+3”党组织设置模式促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共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强化和拓展基层组织功能是各时段党组织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主要任务。新的历史条件下,林西县本地立足实际,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寻找提升服务、发展产业的最佳“引领点”,推行“1+3”即“村党总支+合作社党支部+产业链党小组+能人党员”的党组织设置模式,强力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有力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背景条件(一)新“三农”形势亟待寻求更加有效的引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度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农村发展面临诸多不适应。一看当下农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自然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化的环境需求构成了一种矛盾,农民在市场面前总显无助无力;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不计算劳工投入尚有收入,按当地劳力市场价格计算工时投入,几乎无利可言。“自发拥有、分散服务”的农机服务模式导致农业机械化难以推广,基于理念观念、地块分散等不利因素,膜下滴灌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面临极大的推行难度。二看当前农民,新的市场技术条件下,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经营需要。农民老龄化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县从事农业一线生产的农民50岁以上的占81.3%,相对而言,这些农民从经营观念、体能劳力、市场信息、技术应用等相关要素与年轻农民相比,存在较大劣势,构筑现代农业体系现实要求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现状存在较大差距。三看当下农村,长期以来的分散经营,农村人心散、公益乏的局面日渐突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下,新农村建设缺乏凝心聚力的关键要素。(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需要党组织强有力的引领。改革创新是“三农”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推进新型合作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合作共赢的特点,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长点。作为农村的继发业态,合作社发展同样良莠不齐:绝大多数农民有合作意愿但不能合作、不会合作,纵使登记注册的合作社大部分经营生产无方无序,有的把合作社作为争取贷款项目的工具,还有的合作社理事会把社员发展成农资销售、农副产品购销的客户,从中谋取个人利益。有合作无章程、有章程不执行、想执行无能力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更需要强有力的引领、规范和带动。党的基层组织有着其他组织无可比拟的组织和政治优势,在合作社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一种有效的引领模式,对于推动合作社科学发展将会产生强大动力。(三)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这个引领舞台。从政策环境上来看,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号召,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把建设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新农村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总目标,特别提出了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具体思路,这为农村基层组织如何引领、如何作为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课题。探索一个符合中央要求、适合当地实际、能够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群众、保障和发展群众利益的党组织引领模式,是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探索推进“1+3”党组织设置模式可谓正逢其时。从解决基层组织困惑上来看,有一部分农村基层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好,往往只注重管理,服务意识淡薄,或有引领致富愿望,但缺乏致富思路、带富本领。随着经济多元、产业多样、需求多重的新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作用发挥的对象和途径日趋复杂化,特别是随着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工作上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经常出现一些说话没人听、费力不讨好的现象。如何更好地顺应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期待,更加有效地开展为民服务,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准确定位,调动整合各种有利因素,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上有作为、能作为。二、实践做法“1+3”党组织设置模式,其核心就是在“引领建设合作社、推进经营方式转变”的基础上,把“支部建在合作社”、“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通过规范扶持、发挥作用两条途经,把党组织的政治及组织优势,转变为农民的合作优势和发展优势,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三级联动推组建。县级层面,2010年以来,先后组织拉练6次,召开现场会2次,组织镇村干部培训1300余人次,依托远程教育等手段,广泛宣传合作社建设的意义目的方法,在农村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合作生金”意识。把领办、参与、指导、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对镇村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综合考评体系,列入各包村单位帮扶内容。乡镇及部门层面,各乡镇分别指派一名党委副书记抓合作社建设,各乡镇、有关部门党组织以农村主导产业为重点,依托小区和专业村分类推进。金融机构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信贷的重点,农口、工商、财税等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合作社健康发展创设良好条件。从2012年至今,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累计针对合作社投放项目300余个,涉及资金2000余万元。村级层面,村两委班子把合作建设作为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抓手,从政策信息、人财协调、土地流转等方面对合作社建设进行具体的扶助支持,把领办、创办合作社作为村“两委”的主要任务,从实处入手,积极引导规范,组建了一批合作社。经过几年来的积极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并从第一家合作社建立的2008年的8个,发展到目前的511个。(二)四个主体带建设。党组织引领下的合作社应当如何创建?林西县在实践中主要采取如下四种模式:模式一,两委班子领办。大营子乡东升村2009年新一届“两委”班子上任伊始,便把创办合作社作为行权履职的重要任务,村两委成员认真分析研究产业优势、民情状况,组建东旺种植专业合作社,当年全村50%的农民加入合作社。与东旺种植组建模式相同,全县138个村两委班子累计直接创办合作社198个,占合作社总数的38.8%。模式二,鼓励能人党员创办。统部镇吉林坝村党员李晓强外出务工多年,事业小成,积蓄了百余万元资金,同时培育了一定的蔬菜购销市场。2010年春节期间回乡过年,与村支部成员聚餐,与其有一定社会关系的村支书引导他回乡创业,带民致富,创办鼎盛蔬菜种植合作社,带引全县6个乡镇21个村的100余家农户发展蔬菜产业,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能人党员创办合作社已成为全县最有活力和影响力的合作社创办方式,这种党组织引领、发挥党员能人大户作用、实现共赢共富的合作社已成功创办69个,占13.5%,尽管从数字上看所占比例不高,但其创办效果、运行质量、发展前景却不容小觑。模式三,招商引资创办。文冠果以其耐寒耐旱、经济价值高的特点,成为蒙中地区发展经济林的良选。新林镇党委充分发掘文冠果的经济及生态价值,引进外地客商在全镇的11个村发展文冠果产业,客商负责种苗、技术,镇村两级党组织负责流转荒坡荒地,收益后入股村民、客商、村集体按股分红。无独有偶,林西镇新兴村依托项目,吸引客商投资1300余万元,搞设施农业建设,建成保鲜库、果蔬加工厂,组建都市田园蔬菜种植合作社。这种以高投入、高产出为主要特点的合作社实行客商投资经营、农民和村集体参股监督的创办形式,将极大地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益,成为合作社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这种类型合作社已成功创办35个,占6.9%。模式四,农民自发或自觉创办。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宣传发动下,新林镇五星村二、三两组50余户村民成立了旺民、兴达两个合作社,选举自己的理事会和监事会,成立了党支部,并给每一名党员设岗定责,合作社的各项事业经营得很红火。目前,这类合作社已成功创办196个,占38.4%。当然,还有一部分农民,他们自发创办、自行登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一大批合作社,往往不与基层党组织取得联系,普遍存在对合作社的“拔高认识”,认为创办了合作社,资金项目就会聚拢而来。还有的合作社把社员当做客户,利用免税政策,从事农资销售、仓储服务等业务。还有一些经营大户找亲戚朋友“顶名凑数”注册合作社,名为“合作”实则大户经营,这部分合作社通常不够规范,实体合作不明显,数量却很庞大。(三)三个基本制度体系促规范党组织引领带动下的合作社究竟是怎样运行?基于合作社组建的主体、动机、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通盘考虑合作社在运行发展当中可能面临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组织从合作社运行模式的特点入手,分型健全和完善基本运行制度,建立起各种类型合作社的发展运行规范。第一种制度体系:资源入股、统一经营模式下的权责关系和运行制度。在这类合作社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合作经营”的制度机制。统部镇双赢农机专业合作社分别以农机、土地入股,合作社实行统一经营、统一耕作、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以企业化的思路经营合作社。为保障农民利益,村、社两级党组织建立土地、农机两种生产资料(资源)入股的入社方式和分配机制,确定了农机具折价入股,驾机劳作赚取工资的农机入股制度;完善了“400元保底+每亩纯利润按三七分成”的土地入股利益分配模式,入社农民既可以到合作社打工,亦可进行劳务输出,收入渠道得到全面延展。这种“保底分红心不慌、自家田里劳作也挣工资”的合作机制和模式深受农户欢迎,但这种模式需要人才、技术、市场的强有力支撑,目前推行起来仍有一定难度,全县仅有52家合作社采取这种模式,占合作社总数的10.2%。第二种制度体系:分散经营、代耕代管模式下的权责关系和运行制度。新城子镇英桃漠河村英达农机专业合作社将全村6000余亩制种玉米全部纳入服务范围,从春耕到秋收,除抽穗环节,其余全部由合作社农机进行保姆式耕管服务,统一地块、统一作物、统一经管,作物收获后,入社农民将自己责任田的种子运回家中晾晒、脱粒,通过合作社将其销售给客商,合作社扣除服务费用后,将剩余每亩近3000元收入全部返回入社农户。基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积极探索,县委制定了代耕代管类合作社的土地整理规范、农机服务规范、服务指导价格区间建议、以透明结算为主要内容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了这类合作社的运行管理,目前,全县累计有133家合作社采取这种运作模式,占合作社总数的26.03%。第三种制度体系:分散经营,合作服务模式下的权责关系和运行制度。新城子镇七合堂村内蒙野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入社村民提供种苗、技术、收储、集中销售等方面的综合服务,注册“九佛山”商标,制定并执行统一的质量规格要求,全社共同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针对这种模式,县委严格按照合作社章程,制定服务标准及规范,严格执行风险共担、盈余分配的制度机制,把强化服务作为合作社的主要职能和根本任务,目前,全县共有377个合作社采用这种方式运营,占合作社总数的73.78%。(四)三个版块促作用发挥把深化服务、创先争优作为合作社基层党组织的首要任务,分版块设置合作社党小组,对党小组党员进行设岗定责,在不同的岗位及领域深化服务,发挥作用。第一版块,基础资源版块。主要是以土地、牲畜、农机等基础设施、设备入股的农民党员,组成党小组,在三个方面进行服务、发挥作用。一是带领带动村民入社入股,帮助合作社有序合理流转土地,适当适度扩大合作社规模,从2011年至今,合作社基础资源领域党员“现身说法”,入户动员,稳步扩大合作规模,几年来累计动员发展8900余户农民加入合作社,协助流转土地31000余亩。二是优化农村劳动力配置。土地入股盘活了“宅”在土地上的农民,大井镇中兴村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思路确立更趋专业化的分工,村党总支组织3个合作社支部基础资源党小组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他们让有技术的社员到附近工矿企业打工,长于农机操作的社员在本地的一个乃至多个农业类合作社打工,对于无技能但很精心的社员到肉羊养殖合作社打工,对于年事较高的社员则有序流动到小笨鸡养殖合作社打工,经过一年多来的积极运作,全村18-72周岁的村民,除去外出求学和体弱多病不能劳动的少部分村民外,人人就业,人人分红。三是维护普通入社农民的利益。基础资源党小组通常在合作社监事会任职,在党内与其他产业党小组紧密配合、互通信息,对合作社运行发展、市场交易等行为进行立体式监督,最大限度维护入社农民利益。2011年以来,全县47个建有党组织的合作社共重新核定利润分红、成本构成90余社次,为普通入社农民争取多分红利资金90余万元,向普通入社农民合理解释疑问、消除误解12000余人次,为合作社稳定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版块,生产经营版块。通常是合作社发起者、合作社骨干、农机农技的行家里手,这部分党员组成一个或多个党小,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服务、发挥作用。一是生产管理。大营子乡东旺种植专业合作社把生产经营领域的22名党员分成4个党小组,分别负责农机及耕作、灌溉及水利设施设备维护、农业技术及作物“体检”和设施农业维护管理四个方面的工作,“以前‘单干’的时候没感觉自己与普通群众有啥不一样,现在我感觉到党员的作用越来越大了,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合作社党员宋玉发说起话来心中充满骄傲——有了位置感、荣誉感和归属感的这部分党员通常不在乎待遇,在合作化的大背景下有了一次价值观的再认识和重塑造。二是事务管理。依据合作社法和合作社章程,对内强化引领协调,对外处理好各种关系,从合作社财务管理、民主决策、规范运行、社员活动等方面强化管理,为合作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延展管理。积极承担合作社社会服务、社会管理职能,把“正能量”充分融入社员业余生活,组织社员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说事议理活动,全县运行较为规范的90余个合作社累计建立秧歌队23个,艺术团队10个,党员社员活动室85个,说事中心11个,社员在轻松无拘的环境中统一思想,化解矛盾,建立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第三版块,市场营销版块。由合作社吸纳农副产品经销商、农村各领域经纪人加入合作社,成立相应的党小组,把合作社与大市场连接起来。林西镇都市田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引蔬菜经销商入社,由蔬菜经销商建设保鲜库和销售链条,合作社大田蔬菜、暖棚蔬菜通过保鲜库、加工厂、营销链等载体,实现产品的保值增值。全县47家建立支部的合作社中全部建立由合作社党员为主体市场营销机构,建立了相应的党小组,29家尚未建立支部的合作社也都建立以党员为主体的市场营销机构,挂靠村支部或其他合作社支部建立党小组。两年来,已累计吸纳282名农村经纪人、农产品经销商、农产品加工小微企业业主加入合作社,两年来在这个群体新发展党员42名,党员总数已达179人,占63.5%。有的能人党员同时加入6-7个合作社,在带引合作社闯市场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三、成效与反响“1+3”党组织设置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组部《组工信息》刊发林西典型做法,《人民日报》先后以《合作社里好风光》《组织强起来,村民富起来》为题,大篇幅报导了林西县推行“1+3”模式、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情况。与此同时,《科技日报》、《内蒙古日报》、《赤峰日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央视网等媒体对“1+3”党组织设置模式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报导,其中,《合作社里好风光》网上点击数超过10万,跟帖数千。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对推行“1+3”党组织设置模式进行了充分肯定。自治区党委《领导参阅》、党委组织部《组工决策参考》,市委《决策参考》、市委组织部《组工信息》等内部资料分别就“1+3”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进行了刊载。同时, “1+3”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作为经验,分别在自治区、市两级组织工作座谈会、研讨会上进行了发言,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同志的关注与好评。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明显感受到“1+3”党组织设置模式的积极意义及明显成效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有效强化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是农村的“实力股”;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正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股”。“1+3”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股”和“活力股”有效对接融合,实现最大共赢。在“1+3”党组织设置模式的直接参与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有效增强。一是党在农村尤其是社会组织的组织和工作得以全面覆盖,做到了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同时,通过在合作社产业链上开展先锋岗、示范岗、责任区等“设岗定责”和“公开承诺”活动,使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了更为有效的作用,促进了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共赢发展。二是农村基层组织通过引领合作社发展,进一步摆正位置求作为,引领工作有了新的着力点。截止2013年10月,全县138个村级党组织累计创办、引办合作社370余个,规范运行合作社58个,培育和推介经济能人630余人次;同时基层组织通过合作社载体,吸引和组织农民群众4万余人,占直接从事农牧业生产农民总数的56%。他们紧紧围绕在基层党组织周围,谋发展、谋富裕、谋欢乐、谋幸福,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在这个实践中实现了立威立信,有为有位。三是合作社党员的党员意识、党性观念显著增强。党员在合作社中的作用已不局限于带头,更有明显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党员在新的义务和责任中找到了自身的定位,47个合作社支部、263个产业链党小组的573名党员,另有未建立合作社支部的1833名农民党员均在“1+3”党组织设置模式中找到了自己的“责任区段”,明显地感知到自身与普通群众的区别,更全面更直观地领悟到“先锋”的内涵意义,不仅充实了自己,更为合作社其他社员作出表率。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前夕,县委专门就党员理想信念方面进行问卷调查。选择“感觉自己是党员,在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上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的农村无职党员,87%来自于合作社党员,2013年农村入党积极分子76%来自于合作社社员。(二)提高了农民和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农民增收致富步伐进一步加快。“1+3”党组织设置模式的积极推进,大批高效、规范的合作社纷纷组建运行,打破了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一条一块的土地格局,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农业部门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依托合作社流转土地300余万亩,通过取消承包地界梗、合理规划农用地等有效举措,合作社流转耕地面积增加9%;土地规模经营极大刺激了农业机械化进程,截止2012年末,全县合作社土地机械化利用率达到85%,劳动力年人均管控土地面积由模式推行前的10亩增加至2012年的45亩,大田作物单亩年土地耗费工时由模式推行前的15个减少到2012年末的5个。规模经营下的有机肥定制、农业良种和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单位亩产,规范了产品规格,提升了产品品质,2009年以来,全县累计形成农产品品牌58个,是模式推广前的29倍;产业链条得以有效延伸,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率达到31%,是模式推行前的10.3倍。规模经营、机械化耕作、科技手段运用、市场流通搞活大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从2011年以来,入社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递增,2013年比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近700元。以土地入股农民亩均获分红资金最高可达1856元,合作社打工农民年最高佣金5.3万元,入社农户年户均获利(分红股金+佣金)最高曾达18万元。(三)为农民市民化、农村社区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和产业支撑。农民身份向“农业股东+产业工人”方向转型,入社农民的收入也向“股金+佣金+保障性资金”方面拓展,农民与土地既存在所属关系,同时又不过分依赖土地;农民生产生活完全可以实现合理分离,也就是说农民与牲畜、农机具不必整日相处在一个空间,合作社的集中经营或代耕代管使农民可以放心地入城镇、进楼房,农民老龄化、劳动力断档等问题也在模式推行、合作化进程加快的实践中得以逐步解决。同时,“1+3”党组织设置模式进一步凝聚了民心,和谐了社会关系,信访部门统计的2013年度较大信访案件中,全县10个“1+3”模式示范村、37个“1+3”模式示范社所在村无一较大信访案件。四、下一步工作方向紧紧围绕规范、增效,拓展工作领域,丰富工作内涵,不断完善“1+3”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一)在建设上下功夫、得实效。严格合作社准入条件,参考县级示范合作社考核办法及评选标准,从社员人数、出资额度、产业基础、组织机构、产权关系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准入资格细则,引导注册一批有实体、有合作、有效益、有潜力的符合建设发展原则和产业发展实际的合作社,从源头上保证合作社发展质量。对已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但有名无实以及发展不够规范,经营引领能力不足,“有实体不合作”或“有合作少效益”的合作社,加大规范整合力度,促使其尽快实现转型升级。(二)在规范上下功夫、得实效。一是建立稳固的联结机制。鼓励和提倡合作社通过设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农户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体现公益性和普惠性,增强农户合作意识,消除对土地“一租了之”或只能利益共享,不能风险共担的不合理现象,让社员融入合作社发展中,正确行使权利和承担相应义务。二是形成合理的经营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综合分析当前“保底+分红”、“集中经营管理(代耕代管)+结算分红”、“各自经营+部分产业链合作”、“技术统一指导+终端市场资源共享”等模式的利弊,鼓励建立有活力、有效益、低风险的合作社运行机制。三是按合作社章程规范管理。指导合作社结合自身实际,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严格按章办事,促进规范发展。明确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建立完善合理的利益分配办法,并按制度设帐、记帐、分配盈余,避免因财务混乱引发矛盾纠纷。四是促进专业化经营。更加注重合作社的专业化建设,减少合作社的服务项目,扩大合作社的服务半径,建设或改进一批只提供一项或几项专业服务的合作社,如播种栽植、施肥管控、田间管理、收获仓储、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服务,由不同的专业化合作社分别提供,以专业促规范,以专业提效益。积极稳步探索在专业化基础上的综合经营、联合经营。(三)在引领上下功夫、得实效。一是人才引领。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把现有的合作社负责人、由城入乡个体工商户、大学生村官、具备发展潜力的返乡务工人员、农村经纪人、退转军人、农民大学生等优秀力量纳入信息库,遴选后进行重点培养。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培训基金,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灵活培训形式,努力培养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合作社带头人队伍。二是组织引领。深入推行“1+3”农村党组织设置模式,探索开拓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有效途径,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从全县角度加大引领力度,联合产业相同或相近的合作社,成立合作社联合会,强强联合、强弱互补,共享市场资源,共迎风险挑战。同时,通过资源置换或重组,按照以强带弱、同规范、共进步的思路,建立合作社联合社,扩大优质合作资源的覆盖力和带动力。三是科技引领。大力推广种养储加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以机械化、专业化为重点,分类打造、突出规模、拓展服务,在一定区域内推广玉米、甜菜、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支持合作社开展技术创新与推广,依托农口各部门以及相关院校专业人才,加大科技驱动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四)在发展上下功夫、得实效。一是产业主导。坚持“一社(多社)一品”、“一社(多社)一策”,推进土地流转和专业小区建设,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在规模化种养殖的同时,稳步提升产业及产品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推行“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开拓市场,主动与龙头企业合作,实现与二、三产业的有效对接。二是服务创新。建场所、配设施、重服务、聚人才,以合作社为载体,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丰富社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三是风险防范。不断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做好信息、预测、引导、服务等工作,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探索保底分红、按股分红、二次返利等多种利益分配形式,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11、贵州仁怀:支部领头 党员带头 群众参与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贵州仁怀围绕“党委领航、支部领路、党员领头”思路,全速推进“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在内涵和外延上进一步深化拓展,逐步形成了“支部领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支部创业带富”新模式,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探索了一条新路子,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一是采取“支部+项目+群众”的方式,由支部领头办项目,群众参与入股,形成利益共同体。二是采取“支部+产业+群众”方式,支部领头建产业,群众参与建设,形成利益共融体。根据各村发展情况,依托高粱、烤烟、蔬菜等产业,采用金融、技术、信息等扶持实施支部创业带富工程。三是采取“支部+协会+群众”方式,支部领头建协会,群众参与管理,形成利益联合体。四是采取“支部+公司+群众”方式,支部领头建公司,通过规范化运作,为园区提供运输、培训、劳务等服务;企业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出资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生产环境,实现企业共赢目标。通过“支部创业带富工程”的探索实施,即巩固了“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党建品牌,又找到了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成小康社会的最佳路径,还为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党组织与党员同频共振、党员与广大群众同频共振、党建载体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探寻了最佳融合点。通过“支部创业带富”,由个体带富向团队带富升级,带富的群体更加广泛,进而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由单一投资向多元投资转型,带富的方式更加灵活,进而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由少数小康向多数小康提速,带富的效果更加明显,进而加速建成小康社会。一、背景2010年,仁怀按照“党委领航、支部领路、党员领头”的工作思路,采取“产业支撑、项目拉动、基金扶持、政策保障”措施,强力推进“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同志(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重要批示,“仁怀经验”得以在全省推广。通过大胆尝试和全面推广,“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已成为党员创业、群众致富的依靠和渠道。当前,仁怀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步伐快速推进,群众生产技能与工业发展出现不相适应现象。同时,随着各种专业合作社等新经济组织的不断兴起,在服务群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和政府在积极培育新经济组织发展的同时,通过发挥党组织在新经济组织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变党组织面对面服务群众为党组织引领新经济组织服务群众,较好地扩大了服务群众的覆盖面。年初,省委提出到2020年,贵州要同全国一道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仁怀作为全省经济强县(市)和省直管试点县市,理应在全省全面小康进程中走前列、作表率。为此,仁怀作出了“两率先”、“双千亿”目标战略部署。面对“微观”小康建设中的艰巨任务,仁怀决策层通过认真调研,发现一些制约小康建设的瓶颈问题。诸如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不强,少数村级集体经济“空壳”,农村小康水平急需快速提高等难题。二、做法采取支部领头建项目、支部领头建产业、支部领头建协会等方式,积极鼓励支部引领创业,党员带头创业,群众参与创业,逐步形成了“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支部创业带富”新模式,为推进小康建设、提升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了一条捷径。目前,全市83个党支部实施了“支部创带工程”,受益党员群众达到10余万人。一是采取“支部+项目+群众”方式创业带富。采取“支部+项目+群众”的方式,由支部领头办项目,群众参与入股,形成利益共同体。村党支部领头建设项目,党员和群众以土地、资金或其他固定资产投资方式入股,创业项目由村党支部组建的理事会负责组织实施、经营、管理,支部与投资入股的党员群众签订股东协议。项目建设实现的利润按三部分分成:第一是提取5%作为村级积累,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第二是提取25%作为企业扩大再生产经费;第三是剩余的70%按照股东入股比列分红。各基层党组织从政策上给予最宽松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出台党支持创业带富指导意见,设立党支部创业带富基金,对项目建设推进有力的党支部给予一定的资金鼓励。如沙滩乡顺河村和美酒河村党支部抓住白酒工业园区发展机遇,积极动员两村116户党员群众以土地、资金、剩余劳动力等方式入股,由党支部领办白酒企业。美酒河村兴办的酒厂年产白酒200多吨,实现利润150多万元,该村群众户均分红4万多元;顺河村党支部领办的白酒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利润240多万元,该村群众户均分红3万多元。据统计,目前,全市实施“支部创业带富”项目达62个。二是采取“支部+产业+群众”方式创业带富。采取“支部+产业+群众”方式,支部领头建产业,群众参与建设,形成利益共融体。根据各村发展情况,依托高粱、烤烟、蔬菜等产业,采用金融、技术、信息等扶持实施支部创业带富工程。苍龙街道下坝村、板桥村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依托蔬菜产业实施支部创业带富工程。市财政和挂帮单位水利部门共同解决资金50多万元帮助村里修建了20个蔬菜大棚、2个冷冻库和1个水厂,支持村级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打造形成2000多亩高标准农业示范园。鲁班镇生界村党支部实施弃土堆放项目,经济纯收入可达10万元。三是采取“支部+协会+群众”方式创业带富。采取“支部+协会+群众”方式,支部领头建协会,群众参与管理,形成利益联合体。依托仁怀酒业发展优势,由村党支部或村委会领头组建高粱合作社,合作社连接农户与企业,向农民订单种植有机高粱。去年,种植高粱27万亩,产量1.4亿斤,群众收入达5亿多元。长岗镇太阳村、小山头村、蔺田村实施石漠化整治后,通过合作社引进经果林、中药材的种植项目打造起5000亩经济林地示范园,使村级集体经济实体逐渐壮大;龙井乡立英村合作社发展13000亩核桃基地,为小康建设承担起“造血”任务;后山乡新山村合作社发展的烤烟达800亩,产量16万斤,实现产值200万元;五马镇三元村合作社通过“技术、销售”入股形式带领村民养羊4500只,年收入达100万元。四是采取“支部+公司+群众”方式创业带富。采取“支部+公司+群众”方式,支部领头建公司,通过规范化运作,为园区提供运输、培训、劳务等服务;企业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出资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生产环境,实现企业共赢目标。合马镇罗村村成立劳务服务中心,对失地群众进行岗前技能培训,并为企业职工提供二次培训。目前服务中心已与8家规模以上企业签订了定向劳务服务合同,为大唐、怀庄、酱园春等企业培训输送员工42人次,获取费用1840元;派遣服务技工31人次,创收7000多元;承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个,预计创收24000元,股东个人收入达5000元,村集体经济累计可达4000元。二合镇双龙村村党支部积极与金融机构联系,协调贷款帮助协会会员购车。目前,共帮助26户会员协调信贷资金360万元,运输车辆达68台车,月收入达130多万元,集体经济年均净收入5万元。三、成效通过“支部创业带富工程”的探索实施,即巩固了“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党建品牌,又找到了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成小康社会的最佳路径,还为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党组织与党员同频共振、党员与广大群众同频共振、党建载体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探寻了最佳融合点。一是通过“支部创业带富”,由个体带富向团队带富升级,带富的群体更加广泛,进而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党支部引领办企业,让群众参与其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群众一起分享,群众对支部的看法就不一样了。”沙滩乡顺河村党支部书记吴成勇说,“村里可以拿钱为群众办公益事业,群众得到实惠后,十分支持工作,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明显提升。”水塘村建立起了困难群众帮扶制度、重大节日慰问制度,遇到村民“有重大疾病必访”、“有红白喜事必到”、“有困难问题必帮”制度。“三必”制度实施以来,已解决群众生病困难急救金80多万元,送去慰问金10多万元。一些村拿出一部分钱组织60岁以上村民进行健康体检,为困难农户缴纳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等,帮助群众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全市各村累计投入集体资金250多万元建设小型基础设施,受益群众10多万人。村党支部通过实施支部创业带富,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提升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向心力。二是通过“支部创业带富”,由单一投资向多元投资转型,带富的方式更加灵活,进而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仁怀辖21个乡镇174个村(社区),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因受机制体制的制约,大部份村均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项目支持和致富渠道,70%的村村级经济积累为零。村级无钱办事,群众切身利益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无法体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村级组织“有钱办事”,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民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保证。仁怀通过实施支部创业带富,实现村级集体经济“脱壳”并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全市村级集体经济达到1万至5万元的村125个,5万至10万元的村16个,10万至30万元的村1个,30万至50万的村1个,50万元以上的村3个。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量已达2000多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52元。三是通过“支部创业带富”,由少数小康向多数小康提速,带富的效果更加明显,进而加速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微观”小康和一个不含水分的小康关键在农村,核心在增加群众收入。通过实施“支部创业带富”,使党员创业带富由个体带动深化为团体带动,利益分配由个体受益转变为群体受益,投融资方式由单一的资金投入转化为以土地、技术、信息等多元化投资模式,创业项目由种养殖转变为白酒生产、酒类包装加工、物流等多产业发展,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扩大了小康建设的覆盖面,加快了由少数小康向多数小康提速进程。盐津街道盐津社区党支部通过实施旅游开发项目,提出今年实现小康目标;中枢街道党工委通过发展城市经济提出2014年全面建成小康。四、体会新形势下,国际方面各种利用争端暗流涌动,国内方面社会转型矛盾日益凸显,地区方面党群关系出现裂缝,核心问题是群众渴望致富的渠道和路径乏力。通过实施“支部创业带富工程”,弥补机制改革中出现的弊端,让先富起来的少数群体带领多数群体一起致富,共同享受改革开放成果。一是形成了党群利益共同体。“少数人富不算富,多数人富才是微观小康的目的”。“支部创业带富工程”中,支部积极发挥引领作用,让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创业,产生的效益共同分享,破解了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不公的问题,形成利益共同体。二是发挥了服务功能作用。仁怀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涵盖领域广泛,如何发挥新经济组织的功能作用是当前各级党组织面临的重大课题。新经济组织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服务群众的功能作用,在基层党组织不能服务的“盲区”,由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直接服务,党和政府即支持社会组织的兴起壮大,又较好地引导其作用发挥,让群众受益良多。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支部创业带富”,让受益面延伸到边远的群众,把党员干部和党员群众结成创业致富的联合体,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助群众赚,创业收益大家享,切实改善了民生。通过项目推动、技术服务、解决资金、经验推广等形式,支部为群众增收致富搭台子、找路子、谋点子,拆除了“隔心墙”,架起了“连心桥”。四是提高了社会就业率。通过创业扩大就业面,为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职工、“4050”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形成了带富的“连锁效应”,既缓解了就业压力,又为更多的社会人力资源发挥作用提供平台,提高了社会就业率,较好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目前,全市通过“支部创带”工程解决就业1.4万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378人,下岗职工24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721人。12、山东章丘:实施支部“一加三”固本强基惠民生 支部“1+3”工作,是近年来章丘市委着眼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更是将其作为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的首要突破口,发挥着固本强基惠民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达到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基层政权的根本目的。一、实施支部“一加三”的背景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一重要论断,对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这一重要部署,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点明了着力点和结合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作为主要任务,要求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服务。前不久,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六有”目标。这些都是我们实施支部“一加三”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要遵循。1、实施支部“一加三”是建设服务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强基惠民的现实选择。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工作基础,怎样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是各地都在探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主体,具有相应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对党组织的依赖程度大为减弱。农村党组织怎样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从领导向指导转变,从管理向服务转变,转型发展势在必行。我们以支部“一加三”为新载体开展党的活动,使党员干部先进性的要求更加贴近实际、具体明确,抓住改进作风、发挥作用的“兴奋点”,在带领群众抓生产、服务群众闯市场的实践中把党组织和群众紧密联接起来,完全符合十八大关于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部署要求,有利于丰富基层党组织工作内涵,提高农村党建科学化水平。2、实施支部“一加三”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现实选择。有钱办事,是基层党组织开展公共服务、更好发挥作用的必要基础。但是从农村实际看,部分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没有条件承办修路、架桥、照明、保洁、治安等群众关心的村级事务,面临“无力服务、无钱服务、无人服务”等问题。实施支部“一加三”,农村党支部变决策指挥为创业带动、变事务管理为服务引导,使党的活动始终站在经济发展的第一线、渗透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解决村级“无钱办事”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无资源、无区位、无产业的“三无”空壳村,在“一加三”工作的推动下,村党支部和村干部有动力干事、有能力成事,摆脱了“经济空壳、组织空转、服务空白”的不良局面。3、实施支部“一加三”是满足农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的现实选择。章丘作为全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近些年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快城乡统筹步伐,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以品牌农业为引领的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以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经济服务组织覆盖了70%以上的行政村;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目前全市有近40%的农民从事二三产业,从事的职业日趋多样。这种情况下,既面临着农民对政策项目、生产经营指导、市场信息等越来越迫切的需求,也面临着农村劳动力短缺、留守人口年龄老化等现实问题。群众迫切需要农村党组织牵头把各类为农服务资源整合起来,解决那些靠个人解决不了的诸如谁来种地、谁去卖农产品、家里有大事难事谁帮助操持等难题。实施支部“一加三”,把村党支部的组织优势、市镇两级的政策优势、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有机整合,服务重心下沉到村组织,县(镇)职能部门指导、保障,村支部牵头组织实施,上下一体联动,以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二、主要做法2012年以来,在济南市委组织部指导帮助下,围绕建设农村服务型党组织,我们从解决“有钱服务、有人服务”入手,探索推广了以“支部+合作社、支部+服务队、支部+便民点(超市)”为主要内容的支部“一加三”固本强基惠民工作。固本,就是把加强基层党建与促进农村发展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巩固农村党组织对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作用和执政根本;强基,就是把农村党支部的组织优势、市场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城乡社会的服务资源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强化农村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基础;惠民,就是把动员组织群众与服务致富群众有机结合,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农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更优质的服务,让农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得到实惠。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坚持把农村党支部的组织优势、服务优势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经营优势结合起来,多渠道增强农村党支部的“造血”功能和服务能力。1、“支部+合作社”,发挥村支部引领作用促进产业富民。在新形势下,建设农村服务型党组织,核心是在推进农村生产经营服务创新中,提升农村党组织的服务本领。我们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把支部的领导服务融入合作社等多种经营主体,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突出支部引领。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意见》、《鼓励村党支部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引导村党支部牵头把党员骨干、专业大户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对村党支部发挥作用明显的合作社由市财政给予1万元奖补,充分调动村党支部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二是规范合作关系。坚持引导不强迫、服务不干预、支持不包办,做到哪里有生产需求、哪里就有党组织的服务。村党支部通过资金参股、服务管理参股、资产租赁等形式参与合作社建设,并以合同形式规范收益分配,理顺村集体与合作社的关系。同时,建立合作社党员联系帮包农户机制,凡入社党员干部,每人联系5-10户农户、挂包1-2片“责任田”,发挥示范作用,及时收集农户需求、提供技术指导。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坚持“一村一策、多渠引水”,研究出台强化村支部引领、推动、保障三个作用的《意见》,鼓励村党支部采取政策信息服务、土地流转服务、市场带动服务、品牌合作服务等多种手段,全程参与合作社运营,有针对性地为农民群众和合作社提供服务,促进形成“村党组织多类型对接、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农民群众多渠道受益”的格局。两年来,新发展村支部主导下的农民合作社389家,有23.7万亩土地集中到合作社,带动农户近20万户。相公庄镇小康村支部通过领办金银花合作社,两年建起1500亩都市农业示范园,农产品由单一金银花种植发展到25种蔬菜果品,每亩土地增收1.8万元,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村集体收入230万元。2、“支部+服务队”: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促进互助利民。当前,一些村特别是经济空壳村和薄弱村,因为缺项目带动、缺服务实力,导致改善民生难、服务群众难。我们坚持对症下药,整合各类社会服务资源,村党支部通过发挥协调服务作用,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原则,为群众提供“有偿、微利”的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生活服务,提高了惠民服务的实际能力。工作中,我们重点针对农民群众特别关心的“如何外出打工”、“外出打工家里的地怎么种”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一是围绕解决群众“如何外出打工”的问题,成立劳务中介服务队。村党支部组织村干部、外出经商人员等组成劳务服务队,为群众提供“组团式”中介服务、为企业提供“订单式”用工服务,确保农民有事干、有钱赚。圣井街道黄土崖村充分发挥毗邻明水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党支部牵头成立劳务中介服务队,为园区企业提供物业管理、卫生保洁、园林绿化及劳务培训输出等服务,全村70%的村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带动村集体实现增收80万元。二是围绕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成立农机服务队。村党支部组织本村农机手、“土专家”成立农机服务队,组织村民把土地交给农机服务队“全托管”,由农机服务队按照群众意愿提供耕地、施肥、播种、打药、收割等“全套”服务,让外出打工农民地不荒、有人管。辛寨镇组织 16 个村支部与大锤农机“服务队”合作推广生产托管服务,2万多亩农田全部实现了统一托管,群众每亩地每年只花300元就能享受耕种收割“一条龙”机械化服务,有效解决了外出打工和返乡种地的“两难”困境。去年以来,我们先后在不同条件的村成立了457支不同类型的“服务队”,服务农户7000多户。在此基础上,为满足群众不同服务需求,我们还对各村的调委会、保洁队、治安巡逻队等服务组织的职责功能进行了规范完善,让村支部和党员干部发挥作用有抓手、见实效,在服务群众中聚民心、增威望。3、支部+便民点(超市),拓展活动场所功能促进服务便民。近几年,中央和省、市各级不断加大对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的扶持力度,我市也累计投入1300余万元,全市908个村都有了标准规范的活动阵地。我们充分用好这一阵地,引导村党支部利用办公场所与市场信誉好的商贸流通企业合作建“便民超市”,打造集办公、服务、经营于一体的新平台。一是在经营主体上,坚持市场运作、多元参与。坚持谁实力强就选谁、谁为群众让利多就选谁、谁为集体增收多就选谁。先由镇街与商贸企业签订整体框架协议,筛选经营主体、审核资质、把关合同,再由村支部根据群众意愿灵活选择。目前,市属的供销、邮政、粮油、种业、烟草和鲁商集团等大型企业都参与到了“便民超市”的建设经营中。黄河镇组织38个空壳村与鲁商集团、菜农之家合作办农资超市,一年时间全部实现集体经济“脱空”。二是在经营形式上,坚持因村制宜、贴近群众。在偏远村,采取经营单位直营店或个人承租加盟店的方式,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实体超市”;对镇驻地村或人口小的村,建“虚拟超市”,实行“会员制”或“团购制”经营,村党支部根据群众消费需求送货上门。依托“便民超市”,村干部深入农户,既开展销售宣传,也了解村情民意,有效密切了干部群众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和谐稳定。三是在经营权责上,坚持互惠互助、利益共享。经营主体通过厂家直销、减少流通环节,让群众不出村就享受到质量过硬、价格优惠的农资和日用品购销服务;村支部通过组织发动、物业服务等,既帮助企业解决场所、市场等难题,也加强与群众的日常联系和服务,同时获取“场所租赁、利润分成、销售奖补”三块收入,实现了群众、村集体、经营主体三方受益。目前,全市建成638个不同类型的“便民超市”,共计让利于民2000多万元,平均为村集体增收2.7万元。高官寨镇魏化林村曾是一个空壳村,与供销社合作建了农资和日用品超市后,群众购买1袋化肥就可节约开支10-20元,村集体年收入一跃增加到9万余元。三、初步成效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在济南市委组织部和有关单位支持下,章丘支部“一加三”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实现了“支部有作为、集体增收益、群众得实惠”的多方共赢。1、实现了支部有作为,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支部“一加三”突出党组织主体作用,村支部变决策指挥为创业带动、服务引导,对群众由“事务服务”拓展为“利益服务”;党员干部变个人致富为带头致富、示范服务,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村支部和党员干部在群众中树立起较高的政治威信。万新村支部成立大葱合作社,依托办公产所建起了大葱培训中心、专业销售市场,以干部党员为骨干组建了大葱病虫害统防治队伍和大葱销售队伍,带动全村85%以上的农户从事大葱产业,基地由最初300亩发展到现在的1300亩,年交易量达7.5万吨,群众户均增收4000余元。去年以来,我市一类村班子由22.8%发展到37.9%、三类班子由10.2%减少为4.7%,党员示范户、党员致富带头人达9000余人。2、实现了集体增收益,提高了村支部的服务能力。两年来,全市经济“空壳村”由315个减少为96个,3万元以上的村由369个增长为544个,一批穷村弱村摆脱了“经济空壳、组织空转、服务空白”的局面,今年全市908个村预计85%以上平均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官庄镇西八井村与与居易酿造有限公司合作,发展核桃、桑葚等特色种植,先后开发荒山2000多亩,村集体增收8.4万元。曹范镇井泉村党支部依托薄壳核桃合作社,成立技术推广小组、专业营销小组,入社群众覆盖周边13个行政村,年销售收入达到300多万元,达到了提高产品价格、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的多重效果。3、实现了群众得实惠,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发展。通过整合“三农”服务资源,把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经营服务直接送到群众家中,做到了政策惠民、服务便民,以微利服务让利于民,形成了从日常生活、生产经营到社区配套服务的“一条龙服务链”,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随着集体经济壮大,不少村积极发展公益事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福利保障,群众真正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去年以来,在支部“一加三”的带动下,全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5490元、增长14%,村级公益事业投入达到9600万元,村级信访问题比同期下降71%,形成了和谐稳定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四、探讨启示两年多来,随着支部“一加三”工作的探索实施和不断深化,我们也初步获得了一些有益启示:一是抓基层党建必须围绕发展中心任务,明确一个“是什么”的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紧扣经济发展,党建工作才有依托,才能不虚、不空、不偏。对一个村来说,党组织是否先进,干部是否优秀,很重要的就是看经济能不能抓上去,能不能增加群众和集体的收入,否则党组织在群众心里就有没有威信,抓党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抓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顺应群众新期待新需求,明确一个“干什么”的问题。建设农村服务型党组织是党组织功能定位的分水岭。在人民公社、计划经济时期,党组织的功能就是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村党组织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逐渐减弱,这就要求党组织的功能主要是服务。特别是在当前市场化、社会化服务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更要把服务牢牢抓在手上,否则党组织在农民群众中就会缺乏凝聚力、号召力。三是抓服务能力提升必须突出外力支撑与内力提升相结合,明确一个“怎么干”的问题。前些年,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不回避地讲,农村基层组织确实给人一种“被抽空”的感觉。在这种前提下,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服务能力,通过整合利用外部资源,来提升内部“造血”功能,就是主要的突破口。必须把政策的、社会的、市场的等各方面优质资源整合起来,集聚下沉到村级,交由村党组织来实施和落实,才能让基层党组织服务有本钱、有能力、有平台,在群众中有威信。四是抓基层基础工作必须以长效机制为保障,明确一个“怎么干好”的问题。基层情况千差万别。抓基层组织、发展集体经济,有了政策、资金、项目、信息投入作保障,但没有严格的长效机制来推进,难免出现“上热下冷、虎头蛇尾”的问题。只有在领导推进、资源整合、督查考核等各个环节,都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管用、系统规范的长效机制,才能保证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农民群众长期受益、基层组织不断加强。13、国网丽水供电公司: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的创新与实践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是著名的中国摄影之乡、华侨之乡、廊桥之乡、玩具之乡,龙泉宝剑、龙泉青瓷、青田石雕闻名海内外。国网丽水供电公司成立于1981年4月,是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的大型供电企业,隶属于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下辖9家县级供电企业,承担着为丽水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优质电力保障的重要责任。一、实施背景国网丽水供电公司党委在下基层调研中发现,供电服务存在诸多困难:一是表后服务方式不健全。由于当前表后服务尚未形成健全的体系,用户对于产权界限认知不清,需要表后服务时较难找到专业的表后服务者,同时政府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模式。二是故障抢修承诺难兑现。丽水地处浙西南山区,受山区的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再加上电网建设和设备更新换代的提速,抢修人员难以实时掌握线路和客户的准确分布,容易造成95598抢修工单超时限。三是供用双方沟通不顺畅。受传统电力服务模式影响,用户习惯于在供电营业窗口或者拨打95598热线解决用电问题,沟通渠道较为单一,难以实现服务快速响应,容易引发供用双方矛盾。四是弱势群体用电难保障。丽水是欠发达山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五保户和低保户等弱势群体用户较多,且大部分居住在偏远山区,该群体的用电困难远远高于普通用户,且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2013年初,公司党委考虑搭建一个新型的服务平台针对性解决问题,经过探索与实践创造性的推出了“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这一新型的服务举措,优化人员配置,统筹内部资源,融合各专业力量,将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地域特征有机结合,向社会提供便捷快速、高效优质的供电服务。二、内涵和做法(一)基本内涵“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以服务客户为主线,整合各类资源,细分服务对象,创新服务举措,在供电服务“最后一公里”上体现了真情意,真正做到供电服务全覆盖、零距离。主要内容概括为“三图表、三推行、三服务”,“三图表”即绘制线路分布图、客户联系图和结对帮扶图;“三推行”即推行便民服务卡、台区经理制和党员服务队;“三服务”即开展示范服务、对口服务和延伸服务。“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以图表的形式,让电力员工对客户和电力设备情况做到知根知底,客户对供电服务方式一清二楚,畅通双方的交流渠道。通过“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的实施,全面落实了区域内联系群众、掌握民情、改善民生、解决矛盾、维护稳定、提升服务等职责,并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搭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实施便捷、特色、高效的服务,解决客户的用电难题,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二)主要做法1.从提升服务上着眼,谋划“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工作。我们着眼山区地域宽广、人口密度稀疏,交通不便等特点,为解决在供电服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做到根据不同用户不一样的服务需求,充分利用政府民情地图,谋划“电力服务便民图”,在普遍服务的基础上,对服务需求进行分类,利用各种服务平台和服务载体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是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具体实践。2.从服务模式上着手,布局“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工作。一是确定“分步走”。按照“分步实施、全面推开”思路,2013年初,确定松阳公司作为试点单位先行实施。在试点的基础上,2013年7月,在丽水公司系统各县公司全面推行。目前,“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建立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电力阳光服务办公室、表后电力服务站、便民服务联系卡等多种服务平台和载体,给山区农村用户带去了比肩城市的供电服务。二是建立“三推行”。推行便民服务卡。分发便民服务卡,服务卡上有该用户所在台区的简要介绍、台区经理人(村电工)联系方式、距离用户最近的缴费点地图等,为客户提供及时、优质的故障服务。推行台区经理制。台区经理为客户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用电业务咨询、对客户用电问题进行初步诊断等,促进客户节能减排,及时化解供用电矛盾。推行党员服务队。组织共产党员和业务骨干向社会弱势群体、重要客户提供义务性的供电用电服务,协助各行政村建立村电工队伍,参加文明创建、扶贫帮困、公益等活动。三是形成“三图表”。常用服务图。具体包含常用服务电话、用户供电区域概况、用户缴费网点分布情况等。客户联系图。由服务区域内用户的户名、户号、地址、联系方式、用电类别、容量、联系电话等组成。结对帮扶图。由服务区域内困难户、“两保户”以及重要客户详细信息组成,并标注该区域内共产党员服务队人员负责人名单、联系电话等。四是构建多种表后服务模式。第一种,依托96345政府服务平台模式,对县城区域人口集聚、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城供电区块,由政府开设 96345 家政服务热线,承接表后服务。第二种,扶持“专业服务有限公司”有偿服务模式,在经济后发优势明显的供电区块,引导、协助有专业资质的人员建立“水电服务有限公司”。第三种,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供电区块,采用“乡镇推动,电力资助,村电工分片服务表后”的模式。第四种,针对弱势群体,推出义务、快捷、高效的“红色”服务模式。3.从优化措施上着力,推进“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工作。一是坚持四项原则,坚持便民高效原则,以方便客户办事为目的,简化办事程序和办事环节,科学设置服务事项和工作流程,为客户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坚持无偿服务原则,便民服务过程中严禁收取费用而增加客户负担。坚持用户自主原则,便民服务工作要建立在信任、方便、自愿的基础上,切实将好事办好办实。坚持以解决客户实际困难为原则,在不违反电力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满足客户需求,帮助解决客户实际困难,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二是确定实施范围。各供电所供区范围内以行政村为单位实施,提供电费收缴、95598工单抢修、咨询(业扩报装)申请业务、客户设备维护等服务内容。三是明确实施要求。以台区经理制为管理方式,以若干个台区用户为服务对象,以台区经理人为服务联系人,与客户建立方便、快捷的沟通桥梁。结合国家电网浙江电力共产党员服务队和对接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等工作要求,第一时间解决客户的用电难题,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要求建立包括常用服务图、客户联系图、结对帮扶图、台区经理制及影像图集等内容的典型村便民图工作手册。三、取得的成效1.促进了企业服务效率大幅提升。通过“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的编制,全面梳理、补充、完善了用户台帐信息,使内部管理更加规范流畅,基层站所管理基础更加夯实。明确不同对象的服务内容和流程,每一个客户都有一个台区经理,使服务者和接受服务者主体清晰,责任明确。服务意识的加强和服务方法的改进,促进了企业服务效率的大幅提升。截止2013年12月31日,各项指标较2012年有了明显改善:抢修工单由3053下降到2720张,同比下降10.91%;咨询类工单由3948张减少到了2978张,同比下降24.57%;95598工单超时限由5起下降到0起。2.促进了党建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以“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为载体,通过共产党员服务队的有效发挥,与企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使党建工作和行政工作形成了双架马车“齐架并驱”的良好局面,极大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员工的聪明才智,同心同力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列入省公司2013年企业文化传播及落地工程项目,入选国网最佳实践案例库;论文《电力阳光便民图的实践与应用》在省公司优秀管理论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试点松阳公司在浙江省公司县级供电企业同业对标中名列第三集团第2,并进入国网系统百强县级供电企业。3.促进了员工业务水平显著提升。“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不仅成为新员工的培训手册,还是老员工到新环境的好指引。翻开“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电力设施、用户情况、服务对象、村貌民情等情况一目了然,便于员工熟练地掌握辖区信息,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成为我们服务客户的“好帮手”。将“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电子版本输入到抢修车的电子平台,成为储存客户第一手资料的资源库,为抢修工作做一个全景式的导航。抢修地点的线路、电力设施状况、客户所在村或者街道以及门牌、用户的用电信息和联系方式等情况在平板电脑中一一展现,让抢修人员最快捷地抵达现场,开展针对性地抢修。2013年全市用户平均故障复电时间比2012年缩短了42分钟。4.促进企业发展获得上级肯定。一是通过推广台区经理制的管理模式,实现“每一个客户都有一个台区经理”的服务模式,就近就地解决客户诉求,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通过“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的区域划分,提供服务者和接受服务者主体清晰,责任明确,工作有的放矢;三是推动全员素质的提高,为树立企业形象、传播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奠定基础;四是使员工服务意识不断加强,变被动为主动服务,提高客户满意率。“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的实施先后得到了省公司李卫东总经理、姜雪明书记、商全鸿纪检组长等领导的高度肯定。5.融洽地方关系赢得政府好评。一是“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充分结合地方政府“民情地图”的工作思路,为丽水“秀山丽水”的建设不断丰富内涵;二是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密切联系,供电企业与地方政府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为地方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保障,促进了供电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更加融洽,树立了供电企业的良好形象。“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的推行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丽水市委书记王永康专门对此进行书面批示表扬。6.贴近党群关系博得百姓赞誉。一是通过共产党员服务队,向“军烈属”、“两保户”、“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群体发放便民服务“红卡”。为帮扶对象提供延伸服务,不断丰富电力阳光服务活动内涵,不断拓宽服务形式,拉近党员和群众的关系;二是通过共产党员服务队的服务,党员自身意识得到了提高,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的推行,在系统内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浙江省电视台、新华网、《国家电网报》、《中国电力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系列报道。2013年11月28日,“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间长达1分18秒。四、探索和启示“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是丽水公司在供电服务工作中的一种探索和尝试通过“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的开展,提升了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如何实现“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的真正电子化、实用化,以及“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的动态更新及完善等。接下来我们将对“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 进行更大范围和更深深度的覆盖应用,并与供电所实时监控系统进行有效对接,在推广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深化,不断提升供电服务水平。14、贵阳:党员志愿服务进社区 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案例摘要】当前,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如火如荼,发展迅速。各个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奉献爱心的愿望都很强烈。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也是人们文明素质不断提升的结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2014年3月,在“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在给“郭明义爱心团队”、“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中指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志愿服务处处可为,要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感受善的力量,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为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长期以来,贵阳市委市政府将志愿服务工作放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谋划推动,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通过党员带头进社区,开展政策宣传、邻里守望、困难帮扶、就业支持、公益服务等志愿服务,带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形成了“党员干部走在前、人民群众齐参与”的“绿丝带”志愿服务格局。气象学中的“蝴蝶效应”在贵阳每个社区得到体现,党员志愿者的“爱心翅膀”一闪动,就能影响和带动更多居民奉献爱心,汇聚力量,以此联系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赢得群众。“8小时”党员变为“全天候”党员,使社区居民能“时时听到党员的声音、处处看到党员的热情、人人看到党员的形象”,为文明社区、平安社区、绿色社区创建凝聚了正能量,为建强基层党组织,提升群众满意度提供了保障。同时,贵阳市还成立了志愿服务联合会,在各区(市、县)、乡镇和新型社区成立志愿服务工作站(队),在社会团体、文明单位成立志愿服务队,形成市、区、乡镇(社区)三级志愿服务组织网络。目前,全市共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伍637支,党员志愿者6.7万人,带动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1500余支,注册志愿者46万人。全市每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00次以上,参与志愿者人数达30万人次以上。2011年12月,贵阳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称号。2012年12月,《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贵阳市成为全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路先锋”。2014年6月,由中央文明办、民政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等组织召开的全国共产党员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在贵阳召开。【背景起因】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大量“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社区群众需求多样化多元化趋势日益突出,新形势下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任务更为繁重,这对党委政府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作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部署。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础工程,对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基层党组织要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把服务作为自觉追求和基本职责,寓领导和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近年来,贵阳市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创新社会治理的新要求和群众工作新需要,推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带头服务人民群众,带动群众共同服务,营造“党员报到人人参与、回馈社会人人奉献、服务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为打造发展升级版、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最大限度地集聚正能量。【主要做法】共产党员参加志愿服务,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巩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必然要求,是发挥党员榜样作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将其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来推动,形成了独特的志愿服务品牌“绿丝带”。一、突出品牌引领。贵阳市的志愿服务品牌,源于享誉全国的“绿丝带”市民互助行动。2008年1月,贵阳市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凝冻灾害,全市交通、供水、供电等领域正常运转遭遇了极大挑战。为更好地发动社会力量开展自救和互助,贵阳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倡导“你帮我,我帮他,大家帮大家”的服务精神,众多私家车主、出租车司机自发地在车辆后视镜系上绿丝带,沿途免费搭载有困难的陌生群众;数以万计的市民也纷纷在手臂上系上绿丝带,向需要帮助的市民无偿提供帮助。一时间,“绿丝带”飘扬在贵阳的大街小巷,成为家喻户晓的城市名片。此后,贵阳市在“绿丝带”这个大品牌下,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壮大和拓展了“绿丝带”志愿服务领域和范围。如今,在贵阳,参加“绿丝带”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二、突出党员带动。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注重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逐步构建“党员干部走在前、人民群众齐参与”的志愿服务格局。一是坚持领导示范。市四大班子成员结合自身实际,分别深入居住地、工作地或联系点社区报到登记,认领一个以上服务岗位,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刚同志率先到南明区西湖社区认领了政策宣传志愿服务岗位,带头开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政策宣讲,其他市领导也纷纷下到基层开展宣讲活动。在市领导的示范带动下,各级党员干部也主动深入社区,志愿帮助社区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坚持层层动员。由市和区(市、县)直机关党组织牵头,采取集中报到或个人报到相结合的方式,分期分批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党员、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到工作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为辖区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三是坚持社区落实。社区党组织通过社区网站、宣传栏大力宣传,采取上门登记和网上报到的方式,向社区党员提供报到咨询服务,一站式办理党员报到手续。三、突出科学设岗。一是摸清需求。由社区党组织采取个别走访、发放问卷、座谈收集等方式,找准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重点收集整理就学、就业、就医、住房、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并对五保户、特困户、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五类人员进行重点调查,建立需求台账。云岩区在社区栽种“心愿树”,收集居民群众的“微心愿”,引导报到党员开展志愿结对帮扶,力所能及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二是合理承诺。各社区党组织根据辖区群众的服务需求和志愿者的服务意向,为志愿者量身定做“政策宣传、邻里守望、困难帮扶、就业支持、公益服务”等多类服务项目,让党员结合自身专业和特长认领岗位,合理承诺践诺。三是分类服务。社区党组织根据报到党员认领岗位情况,组建成若干志愿服务队或志愿服务小组,由各队(小组)有领导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变“8小时”党员为“全天候”党员,让社区居民能“时时听到党员的声音、处处看到党员的热情、人人看到党员的形象”。南明区水口寺社区党员“阿黎故事餐饮店”董事长黎名珊,代表辖区11家餐饮企业以服务团队名义报到,承诺为辖区困难职工提供就业岗位,目前已为辖区高校学生提供20个勤工俭学岗位。四、突出队伍管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阵地建设是基础。通过扩大、建强志愿服务的各类阵地,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健全组织体系。成立贵阳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在各区(市、县)、乡镇和新型社区成立志愿服务工作站(队),在社会团体、文明单位成立志愿服务队,形成市、区、乡镇(社区)三级志愿服务组织网络。二是实时扩充队伍。制定《贵阳志愿者管理办法》,根据群众实际需要,由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公益慈善类组织、社会服务机构等,及时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根据标准和条件吸纳社区居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建立贵阳志愿者管理数据库和贵阳市志愿服务资源中心,对全市志愿者注册和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规范管理。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坚持培训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全市各级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在贵阳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的统一指导下,根据志愿服务项目的要求,通过集中辅导、座谈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以党员宗旨意识、志愿服务理念、专业技能和岗位职责等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志愿服务队伍。五、突出制度保障。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常态开展的关键。一是制定完善政策法律保障。修订《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将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列为重要内容;完善《贵阳市社区工作条例》,在社区和居(村)民委员会组建各种类型的志愿者队伍,广泛动员、激励、吸收、组织、指导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制定《贵阳市流动人口积分入户管理暂行办法》,对流动人口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进行积分,作为入户的重要依据之一。二是建立服务纪实制度。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由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公益慈善类组织等,根据统一的内容、格式和记录方式,对志愿者的服务进行及时、完整、准确记录,为后续表彰激励提供依据。三是健全服务激励机制。建立志愿者星级评定制度,每年开展“星”级志愿者和优秀志愿者组织评选活动,并对评选出的“四星”、“五星”级志愿者进行表彰,增强志愿者的积极性和社会荣誉感。目前,全市共评选表彰“四星”级志愿者472名,“五星”级志愿者249名,其中“四星”级党员志愿者341名,“五星”级党员志愿者197名。四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采取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民间募集为依托的筹资方式,切实保障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经费投入。市财政每年定向投入80余万元作为全市志愿服务专项工作经费。近三年来,通过市级财政专项投入和向社会进行募集资金共计700余万元。六、突出服务大局。始终坚持聚焦中心、服务大局,把志愿服务活动与全市重要工作、重大工程、重点任务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志愿服务为群众所需、受社会欢迎、替政府分忧。比如,结合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组织、策划了一系列以“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绿色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据统计,全市每年参与保护山川河流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达1万余人次。比如,根据全市民生行动计划,组织了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障人士等困难群体为服务重点,以家政服务、亲情陪伴、应急救助、法律援助等为主要内容的“邻里守望·情暖贵阳”志愿服务活动。全市先后组建志愿服务队伍300余支,帮扶对象空巢老人6560余名,留守儿童12930余名,农民工5460余名,残障人士1790余名。比如,在“献礼十八大·党员争优秀”活动中,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志愿者“学先进、见行动”,争做先进模范,涌现出了刘兴顺、崔向前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党员先进典型。【初步成效】通过开展党员服务进社区活动,在扶贫济困、环境保护、扶老助残、重大活动、抢险救灾、社区建设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子品牌。一是培育了良好社会风尚。先后涌现出一批以“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称号获得者黄成德、“全国优秀志愿者”个人雷月琴为代表的环境保护志愿者典型,以及花全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模范典型,得到中央文明办等有关单位的高度评价,在全市逐步创造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加快了城市文明进程。志愿服务把不同的人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有效地推动了全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提高。特别是,志愿服务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舞台,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培育了他们的担当意识、自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凝聚了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强大正能量。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广大党员深入社区、进村入户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密切了同群众的血肉联系,转变了工作作风,树立了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通过这些年的坚持和努力,全市志愿服务工作整体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市民关注度和参与度不断增加,知晓率和满意率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1500余支,注册志愿者46万人,占全市建成区常住人口的14.1%。其中,党员志愿服务队伍637支,党员志愿者6.7万人,占全市志愿者人数的14.6%。全市每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00次以上,参与志愿者人数达30万人次以上。按每人每次5小时,每年8次计算,贵阳志愿者每年相当于贡献了225万个工作日。【经验探讨】通过党员志愿者不遗余力地帮助办实事、解难事,群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惠在哪里、惠从何来,不断增强了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从而自觉自愿地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宏伟目标上来。开展志愿服务必须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切实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以群众的满意为目标。同时,要大力推动共产党员志愿服务制度化,加强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建设,积极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员为骨干、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形成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良好社会风尚。15、诸暨:“群众档案”——新时期拓展群众工作机制的新举措一、相关背景从党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诸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紧紧扣住民生这一主题,在基层工作实践的经验基础上创立了“群众档案”工作方法。“群众档案”改变了以前的“群众找干部”为“干部找群众”,是新形势下乡镇干部转变作风、改进方法、解决问题、联系群众、科学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群众档案”的基层群众路线工作方法最初是2008年诸暨市安华镇党委在对驻村干部实行菜单式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的新举措。“群众档案”是以全面推行以察民情、解民忧、连民心为主要内容的探索建立富民惠民服务的新机制,主要是以档案创建为龙头,以完善配套制度为保障,延伸基层工作面,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创新工作流程,促使镇村两级干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下移工作重心,提升工作效能,切实破解民忧民困,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二、主要做法(一)“群众档案”坚持以五项内容察民情所谓“群众档案”就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建册存档,每册包括村级信息表(如村基本情况、村级班子、党员、村民代表信息等)和每户具体信息表。户表具体包括五项内容:一是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每名成员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健康状况等详细资料;二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包括家庭承包土地情况、种植或者养殖情况、经商办企业情况以及外出打工收入和其他经济收入的情况;三是帮扶记录,记录政府和其他社会机构政策性帮扶情况;四是家庭诉求,包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信访问题及矛盾纠纷等内容;五是家庭诉求的解决情况,包括解决问题的时间、措施、办法和结果等。并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分类为加工户、种植户、打工户、低保户等,重点关注矛盾多、意见大的问题户、五保户、特困户、低保户等。(二)“群众档案”严把五个环节解民忧一是摸排建档环节。根据“群众档案”内容,逐村逐户进行走访,了解每户农户的基本情况及各方面的诉求;同时,广泛收集村重大事项、组织建设、村级建设、计划生育、综治信访、安全生产等方面信息,全部建立档案。为防止信息失真、失实以及重大事件瞒报、漏报、迟报现象的出现,实行周报、月报制度,并列入镇村干部动态考核内容。二是梳理上报环节。各驻村干部负责对“群众档案”中记载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按内容分共性问题、个性问题、立即可以解决的问题、近期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分类,根据“群众档案”创建进度,实行周报、月报制度,在规定时间内将分类汇总情况报各驻村分中心。三是落实解决环节。对一些具体需村协调解决的诉求及需驻村干部协调解决的诉求及时落实到责任人;对一些涉及镇域单位需要党委政府协调的诉求,统一上报党政办,党委政府每月召开专题会议,根据诉求的性质、内容,研究确定责任单位、责任人,并明确办结时限;对一些需要市级部门和镇乡党委联动解决的难点问题,建立挂牌督办制度和领导包案制度,实行跟踪管理,一抓到底。四是情况反馈环节。根据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办结情况,由责任人会同驻村干部、村干部向当事人进行反馈并由当事人填写情况反馈意见单,评估村情信息处理效果;不能解决的则要作出合理合法的解释,从而促使镇村干部自我加压、改进服务质量。五是动态维护环节。由于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相应的诉求随时可能变化,因此,按照边创建边梳理信息边及时解决问题的原则,安华镇要求各驻村干部及时掌握每个农户的变化情况,做好“群众档案”的动态维护。“群众档案”初建完成后,要求各驻村干部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大走访,并把走访了解到的信息及时更新。(三)“群众档案”坚持“三式”服务连民心为有效解决“群众档案”反映的各类诉求,安华镇研究出台三项配套服务措施,力争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任务在一线落实,关系在一线融洽,能力在一线提高。一是开展领导班子“驻点式”服务。建立乡镇党政班子成员联系群众制度,每位班子成员在自己分管网格内联系1个村、1家企业、1户困难家庭,每月安排1个工作日到指定单位蹲点下访,每年为联系村、企业兴办1-2件实事,帮助联系困难户解决1个以上实际困难。乡镇党政班子成员通过深入走访、召开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加强对具体责任人的督促指导,确保“群众档案”上记录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开展机关干部“结对式”服务。引导乡镇机关党员干部深入村、企业,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要求每位干部分别联系1个村、1家企业及1户低收入农户开展服务,并对机关干部定期走访联系的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列入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开展村干部“管线联片式”服务。按照“集体领导、管线联片、分工负责”的原则,建立村党支部委员联系服务全村党员,村委会成员联系服务村民代表制度。每位村干部在负责线上工作的同时,结合自身工作和居住区域实际,对应联系若干个党小组或村民小组作为责任区,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责任区内的党务或村务工作。在推进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出台村里重大决策前,及时开展责任区党员或者村民代表走访活动,做好政策宣传,听取群众意见,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新时期“群众档案”发挥的成效创建“群众档案”是一项基层干部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化被动为主动,深入基层察民意、解民忧、连民心的惠民工程。截至目前,全县干部共走访群众43537户,收集民情信息50000余条,建立“服务群众档案”300多本。一是将党和国家的“宏观大政策”变成具体民生中的“小实事”。“群众档案”要求基层干部,通过贴近群众思维的方式挨家挨户宣传解释各项政策法规,解释答疑基础上,让群众知道政策优惠在哪、实惠在哪。“群众档案”把党的惠农宏观大政策变成具体民生中的小实事,就是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切体会,真实享受。二是将社会生活中群众遭遇的一些“大难事”变成容易化解的“小问题”,目的是让群众安心、放心和省心。“群众档案”工作机制就是将事关群众生产、发展、致富等一些“大难事”通过“档案”台账方式转变成基层部门、干部职责范围内能够顺利解决的一些具体“小问题”。“档案”为各级政府调解纠纷、结对帮扶、服务群众提供详实的信息,提高了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方便了各级党委准确掌握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倾向性的问题。三是发挥了反映社情民意的“预警器”和提高执政能力的“助推器”作用。“群众档案”作为一条独特民情舆论渠道,使党和政府能更好地倾听群众利益诉求和合理化建议,让政府掌握了第一手来自基层的鲜活资料,变工作被动为主动,为政府进行决策提供了最好参考,提高了政府决策质量,成为党委政府立足基层实际作决策的“参考消息”,发挥了反映社情民情的“预警器”作用。实施“群众档案”后,精简了工作流程,镇村干部从日常性协调中摆脱出来,同时保证了领导的快速知情权,便于领导及时谋划决策、指导工作,尤其对于同一类型的问题,利于领导协调相关干部,形成工作合力。“群众档案”发挥了提高执政能力的“助推器”作用。四、案例评析实践证明,“群众档案”的创建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了各类农村矛盾纠纷,是一种创新社会管理、寓社会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新手段,是一项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举措。通过“群众档案”一个个党组织转变管理理念,一名名党员竞相为民服务,社会和谐因素不断增加;一项项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一条条长效举措惠民生得民心,社会活力不断激发,一支支社会力量得到整合,一起起矛盾纠纷得到排解,社会不和谐因素不断减少。“群众档案”已经成为新形势下表达群众利益诉求的创新之举。“群众档案”创建工作最大的特点在于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镇村干部服务民生的态度变被动为主动,这就进一步畅通和拓宽了民情反映渠道,更有利于新农村发展的和谐稳定。从另一层面来看,“群众档案”也是新形势下丰富群众工作方法的创新之举。比如,把传统有效的走访形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把面对面地做群众工作与依托信息网络键对键地沟通交流结合起来。“群众档案”使广大干部在工作中力戒简单、粗暴,学会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示范引导的方法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群众档案的创建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使干部更多地了解到了群众的所需、所求和所想,搭起了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16、江西丰城:在基层党组织建立矛盾纠纷“金牌调解”的免费“社会法庭”一、背景史载,江西省丰城市历来民风彪悍,被戏称为第57个民族“蛮族”。2000年,丰城发生“8?16”群体性事件,数千村民打砸了4个乡镇政府、50多户村干部住宅,震惊全国。2012年以来,人口近150万的丰城市主动将工作重心下移,探索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方法,率先在矛盾频发的小港镇、河州街道等镇(街道)村(社区)建立矛盾纠纷“金牌调解”制度,设立“金牌调解室”,为群众打造免费“社会法庭”,以创新探索型党建项目立项。二、做法与成效制定并完善调解制度与调解机制。市委制定了《关于在全市乡镇(街道)基层党组织中建立“金牌调解”制度实施方案》。该方案共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调处流程、主要措施等六大块,坚持依法调解、双方自愿、归口受理等工作原则,分申请受理、调查取证、启动调解、签订协议、结案归档、跟踪回访等6个程序。方案规定,要建立村(社区)干部轮流值班制度,每天安排1—2名干部值班,24小时受理群众反映的矛盾纠纷;建立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设立村(社区)预警信息员,组建村级治安维稳巡逻队,定期开展排查,及时发现报告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和事故苗头;建立民情反馈机制,通过设立群众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开展“民情家访”等形式,搜集社情民意,掌握矛盾纠纷的动向。同时,公布“金牌调解”流程、调解员的姓名职务等信息,扩大群众知情面。方案对“金牌调解”流程图作了详细说明,制定了“一案一卷”参考样式,包括“金牌调解”申请书、调查笔录、调解协议书及回访记录等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规范性。2013年3月19日,河洲街道紫云社区接到公园2020小区熊志燕的“金牌调解”申请书。熊志燕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上班,做工程生意的熊志军怀疑妻子有外遇,经常检查她的电话记录及交朋结友情况,争执一发不可收拾。3月18日早上,熊志军失手将熊志燕推倒致伤,纠纷骤然升级。“金牌调解”员尚秋英等人于3月20日对其邻居徐红梅、左细妹作了调查笔录,并于3月22日在社区“免费法庭”开庭审理此案,采取“冷却待机调解法”,先冷却处置,待双方气消趋于理智后,再择机调解。纠纷平息30天后,“金牌调解”委员会作了回访,两口子又恢复了往日的亲昵与欢爱。市委成立了市镇村三级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联同综治、公安、司法、法院、信访、民政等相关部门,形成了书记抓、抓书记、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通过组织推荐和民主推荐的方式,从各村的离任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职工或理事会代表等热心调解工作村(居)民代表中选聘一批调解员,组建了一支素质高、熟政策、懂法规、公道正派、群众公认的调解员队伍。“五老人员”有以下优势,一是德高望重,举足轻重,一言九鼎,群众信任;二是富余时间多,“爱管闲事”,乐于为村民办实事;三是发挥“余热”,重返“工作岗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各乡镇参照村组(社区)干部的管理,落实调解员每人每年至少1000元的绩效工资。针对全市部分村级办公场所陈旧破陋的问题,近两年,共投入4000万元先后完成了118个村部新建改造。同时,对还未及时改造的村,通过整合祠堂、文化活动中心、空置民房和公房等现有资源,采取租赁、借用、置换等多种途径,全面落实579个村、居委会(社区)金牌调解室的办公场所,做到有调解室门牌、有会议桌椅、有规章制度、有调解台账,有专人管理。并为每个村委会配备了一台电脑,实行信息化办公。为确保调解员客观公正的履行职责,各级制定出台了《金牌调解流程》和《调解员职责》等一系列调解制度,对矛盾纠纷调解的范围、办理时限、调解程序、回访机制以及调解员的权利和义务做了详细规定,保证了调解工作客观公正、尊重事实、以理服人。市委组织部和市司法局联合出台《关于开展“争创优秀金牌调解室、争当优秀金牌调解员”竞赛活动的实施方案》,每年评选表彰10个优秀金牌调解室和22名优秀金牌调解员,并授予奖牌、颁发证书。对评为优秀的金牌调解室和调解员,分别给予600元和300元经济奖励。探索并归纳调解方法与调解策略。“金牌调解”员针对“钱财型”纠纷,以情感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亲戚、同学、战友等劝导说服当事人,化解心理“疙瘩”;针对“拳头型”纠纷,则以反面典型的遭遇加以渲染,以“案例”作剖析,使当事人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敲山震虎,让矛盾双方“乖乖就范”;针对“口水型”纠纷,实行一对一跟踪督办,掌握其思想动态,切断其传播渠道,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从源头上对症下药,化解其心理症结,定期进行回访、下访,杜绝后患。大多数纠纷者冲“金牌调解”而来,往往只要平,不要赢;只要理,不要利。说白了就是“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小港镇党委组织委员冯国军,3年来亲历过不下50次的纠纷调解,一线实战让他摸索出一套“因材施教”的“金牌调解谋略”。在他的民情日记本上,密密麻麻地速记着一起起矛盾纠纷的当事人、起因、经过及调解结果等,就像作文的眉批与点评一样,每一起案例,冯国军对调解方法作了备注与改进,以便在下一次调解中能按图索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经他筛选出的调解法有6种,包括冷却待机、求同存异、亲情感化、判例参照、现场听证、部门联动等法,分别对应婚姻、赔偿、家庭、经济、民事、跨界等纠纷。“金牌调解”实行阳光操作,将金牌调解方案、程序以及调解员个人信息在公示栏公开;在调解场所设置调解主持人、调解员、调解申请人和被调解申请人座席以及旁听席,确保调解公平;邀请相关专业人员担任“金牌调解”观察员,确保调解公正。调解员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事情的繁简多少,分门别类建立调解台帐,统筹安排,融会贯通。对邻里纠纷、婆媳不和等家庭矛盾,上门调解,抢占先机,把握主动;对土地纠纷、债权纠葛等经济矛盾,邀请镇综治办、派出所人员做调解观察员,依法依规调解;对伤害纠纷、事故冲突等社会矛盾,在及时控制事态发展的基础上,报送镇综治办,通过司法、法院进行调解。对经济困难的群众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免费打官司,帮助他们维护自身利益。市委组织部、市司法局还建立了回访制度,对调处成功的案例,安排调解员定期上门进行跟踪回访,督促双方履行合约,防止矛盾纠纷的反弹。注重并落实调解管理与调解宣传。市委坚持每季度在调解员中开展“一次培训、上堂党课、组织一场现场调解”,邀请省司法厅、政法院校老师进行集中授课,传授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的方法,提高调解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和金牌调解员参加培训8320人次。开展以贫困户、信访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为联系重点的民情家访活动,每月定期走访,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化解信访积案。各乡镇(街道)按照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尊老爱幼、移风易俗、邻里和睦五个方面评选20户“文明家庭”,并进行公开表彰和物质奖励,通过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倡导和谐友善、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市委始终把预防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把预防工作做在调处之前,把调解工作做在激化之前,把回访工作做在反弹之前。充分发挥市镇村农村腰鼓队、老年协会、农民书法协会等民间组织力量,通过村腰鼓队传唱金牌调解“三字歌”,表演《金牌调解暖我心》、《送法》等小品剧,潜移默化对群众进行普法教育。同时,印发了“打一场架的成本”、“有矛盾、找司法”、“有问题来调解、来调解没问题”等宣传资料10万多册,发放到村民手中,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总结婚姻纠纷、人身伤害纠纷、赡养抚养纠纷、经济纠纷、土地纠纷、重大复杂矛盾纠纷等六种矛盾纠纷的调解方式,印发成册,发放到调解员手中,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的针对性。对调处成功的案例,由调解员定期上门回访,督促双方履行合约,防止纠纷反弹,提高纠纷调解的实效性。白土镇党委结合本地实情,把每月的8、18、28日定为“免费法庭日”,村民有生活困难、有矛盾纠纷等,可以到“金牌调解室”倾诉。镇包村干部和金牌调解领导小组成员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按照生产生活等不同类型分门别类、详细登记。另外,每季度末的最后三日均为“免费法庭日”,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办理责任人、办理措施、办理结果等,分别在村干部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和村务公开栏上予以通报、公示,在群众“家门口”对调解办理情况进行评议和测评。“免费法庭日”里,调解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群众讨论影响稳定和谐的现状,由“金牌调解”成员和镇包村干部负责接待并做好答复、处理。通过坐在一处聊,使村民怨有处诉、难有人帮。白土镇岗霞村谢根华村民说:“以前有矛盾纠纷,要跑镇里、市里,费时费钱费力,现在有了‘免费法庭日’,人民调解员情况熟悉、办事公道,在‘家门口’就把问题解决了。”三、探讨“免费社会法庭”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人民调解工作。一是人民调解组织变得更“硬”。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第一道防线”的作用逐步明显,人民调解的影响不断扩大,有效促进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二是调解员的作用变得更“强”。吸收离任村(社区)干部、无职党员和老律师等“五老”人员为调解员,使离任村干部退休不退志、退岗不退色,调解员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得到了更好发挥。三是信访不信法的现象变得更“少”。过去,群众即使出现小矛盾小纠纷,也动不动上访找领导解决,甚至出现缠访、聚众闹访、非法越级访情况,认为“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现在,群众遇矛盾纠纷,首先想到的是“免费法庭”,想到的是“金牌调解”,群众上访现象明显减少。当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倡导在群众“家门口”解难题、解心结、解纠纷。要接好“地气”,赢得“人气”,“免费社会法庭”还有待于健全与完善,从根源上找准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要完善“金牌调解”预警及责任追究措施。每周要对群众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包括敏感期等重点时段前的排查,以及群体性事件隐患、苗头的排查。收集预警信息,完善处置预案,将每起矛盾纠纷的问题诱因等记录在案,分级纳入预警处警台帐管理,逐一督办销号,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做好群众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领导是关键。按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村(社区)一把手是矛盾纠纷调解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五老”离任干部及调解信息员是直接责任人,有效形成矛盾纠纷调解的责任体系。实行“一个纠纷、一位领导、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责任制,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责任追究制度,把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实绩纳入考核范围。对工作失职、排查调解不力,或贻误时机,致使小矛盾酿成大事端的责任领导和责任村(社区)给予警告及综治工作“一票否决”。要深刻认识矛盾纠纷的根源及性质。要能弄清矛盾纠纷的态势,比如涉及范围、轻重缓急等;能摸清矛盾纠纷的成因,如处事不公、贪污腐败等;能搞清矛盾纠纷的性质,如人民内部矛盾与非人民内部矛盾等。在预防化解纠纷时能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消除,对已出现的纠纷能做到制定方案精、调查取证准、制止事态快。要权威、妥善调解矛盾纠纷。做到责任明确,调解及时。敢于说真话,动真格,既听取矛盾双方的意见与要求,研究合理诉求的解决办法,又尊重群众与基层的建议与看法,从大局出发,实事求是,以理服人。杜绝因个体事件酿成群体事件,因松散型问题变成组织性问题,因非对抗性矛盾变为对抗性矛盾,提高了初信初访的调处率,提高了群体事件的处置率,提高了信访工作的效能率。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调解矛盾纠纷。各地要结合本地实情,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对民风淳、民情浓的地方,重点以预防为主,突出调解工作的感化性与感召力;对矛盾重灾区,要采取“主次分明、各个击破”的调解战略,找准矛盾纠纷的根源及症结,“触类旁通、对症下药”,有效控制矛盾蔓延及激化。“金牌调解”要与法制宣传相结合,要作为一个重要党建项目去实施,作为群众性教育实践性活动的有益载体去开展。要健全调解组织网络,掌握准确的纠纷信息,要完善调解方案及制度,落实“以奖代补”机制;要加大普法教育力度,提升群众法律意识。让群众在遇到矛盾纠纷时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自觉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及人格感化。调解是一门艺术,调解是在调节个人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对行为的控制过程,它不仅要求调解人员具备法律知识,也应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为调解的实现提供具体运作方法。了解及掌握心理学,有助于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提高调解工作的效率,调动个体趋利避害的本能,将纠纷化解于萌芽,并对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调解员要经验足、能力强、素质高、懂法律,并强化村干部及调解员的个人素质、人格魅力的培养。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就地调解、上门调解等主动调解方式,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三调联动”机制。17、青岛市依托干部网络学院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 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是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础工程,近年来,青岛市进行了积极探索,建设开通了青岛干部网络学院,为青岛市3.9万余名干部提供网络学习培训,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弥补了基层单位优质培训资源匮乏的缺陷,破解了干部教育培训覆盖面不足的瓶颈。干部网络学院作为青岛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创新实践,《人民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日报》、《新华网》和《大众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相继宣传报道。一、背景起因近年来,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学习型组织建设,以学习型组织建设同步推动服务型、创新型组织建设。基层干部教育培训遇到的问题,在青岛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问题还十分迫切。为有效破解基层干部培训难题,青岛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一方面,依托市委党校主体班次和各类专题培训班次,逐步加大基层干部培训力度,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基层干部培训供不应求局面仍没有得到缓解。受现有培训资源所限,还有大批干部很难有机会参加高层次的系统培训。一方面,积极拓宽培训渠道。青岛市为满足培训需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创建了集教、学、考、研、管为一体的干部网络学院,搭建起干部在线学习的“云平台”,成为干部学习培训的重要阵地。干部网络培训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载体,是干部实体班次培训的有益补充,是开展干部自主选学的有效形式,能够满足网络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促进优质培训资源向基层干部倾斜和延伸,实现干部培训学习的全覆盖。二、主要做法1、服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干部自主选学。根据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在线学习培训。一是配置精品课件。设立了十八大专题、政治理论、经济建设、管理科学、能力提升、青岛市情等专题模块,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机构和青岛市有关单位定制高端或特色课件。目前,共配置1375个、1204学时的课件。二是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学员主体地位,坚持对在线学习课件实行评估和动态管理,对每一个课件都请学员评价评估,悉心听取学员的意见建议,对学员不满意的,及时调整撤换,平均每季度更新课件50个以上。三是突出青岛特色。结合青岛实际讲好“青岛话”、“地方话”,回答干部迫切需要了解的情况、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做好实际工作能力,设置了反映青岛特点的时政动态、经济社会、基层党建、人文历史等专栏,录制上传了青岛各区市委书记、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才智访谈》节目和市委党校教授专题讲座等课件资源,使广大干部及时掌握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2、创新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培训形式,探索开展干部网上组班。在抓好全市干部在线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办好网上培训班次。一是抓管理制度建设。为规范网上组班培训,夯实工作基础,注重用制度管事,制定下发了《青岛干部网络学院网上组班培训管理暂行办法》。二是抓管理团队建设。组建专业管理团队,为每个班次配备管理员、班主任、辅导员和助理员,及时召开网上组班工作部署和业务培训会,落实工作责任,充分发挥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三是抓组班培训考核。为增强培训实效,班主任和辅导员结合课程学习、班级作业、结业考试、互动讨论和出勤等项目,对学员进行日常考核;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学习培训后,在工作实践中运用情况,对学员培训进行跟踪考核问效。3、拓展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服务保障渠道,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在创建干部在线学习模块的基础上,重点研发、建设、运用青岛市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统筹全市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培训班次网上申报。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培训班次主办单位负责班次申报,按要求,填写培训班相关信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对申报的培训班次审核把关;班次申报通过后,按照学员人事管理隶属关系,由学员所在单位负责学员报名工作。二是培训学分自动生成。自主选学和线上培训班学分能够通过系统自动记录;线下学习通过全市办公内网金宏管理平台学分维护系统进行管理维护后,学分自动累计。三是双网运行确保安全。依托青岛市电政办做好技术保障,使用“云计算”架构为网站提供硬件支持,满足网站高效运行的需要,运用互联网开展在线学习,保证了全市干部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上网学习培训。网站信息利用金宏办公内网管理,内外网分离,确保网站运行安全、稳定、高效,目前可支持5万用户规模,承载5000人同时在线学习。4、规范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在线学习管理,确保健康有序发展。青岛干部网络学院从规范管理、加强考核、评估效果等培训细节上下功夫,确保取得扎实效果。一是多部门合作。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承担总体规划设计,审核把关课件资源等工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做好公务员培训、学分管理和联络员日常管理工作;青岛广播电视大学负责学习平台软件开发和维护、课件资源管理和学习管理等工作;市委市直机关工委负责网上组班的管理;市电政信息资源管理办负责网络、服务器、存储等硬件设施技术支持和基础人员信息系统管理;市委党校负责部分课件资源建设工作,形成了分工明确的责任体系和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二是分层级管理。建立了市干部教育主管部门、市直单位和各区市干部教育主管部门、区市直单位和镇街等三级管理体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好落实。建立干部网络学院联络员队伍,坚持在线学习覆盖到哪里,联络员队伍就建设到哪里,服务保障就跟进到哪里。目前,700多个参学单位都按要求配备了联络员,负责指导本单位网上学习工作。三是完善管理制度。研究制定了《干部网络学院章程》、《青岛市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管理暂行办法》、《青岛市干部在线学习管理暂行办法》等6个配套制度,将干部在线学习与年度考核评优挂钩,明确了在线学习年度学分任务,规定处级及以上干部每年参加在线学习不少于50学时科级及以下干部每年参加在线学习不少于80学时,完善网络学习培训的硬约束。三、初步成效1、形成了党员干部浓厚的学习氛围。网络学院开通后,实现了全市党员干部网络学习培训的全覆盖,有效的将优质资源延伸到基层广大干部,满足了学习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根据形势任务,先后开辟了十八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专题内容,组织干部网上专题学习,不断提升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深受党员干部欢迎。2、有效地拓宽了广大基层干部培训渠道。围绕中央、省市委中心工作和大局任务以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需要,大力开展全市干部的网上培训班次,使广大干部方便快捷地接受高端网上培训,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干部工学矛盾、缺训少训等难题,又节约大量的培训经费,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先后举办15个网上培训班次,6000余名机关干部参加培训,示范和带动作用明显。3、统筹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干部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随时查询每个单位开展培训情况和每名学员最新的各类学习信息,其中包括每名学员各种学习形式学分获得情况、在线学习学分情况、在线学习总时间、总次数、在线时间、以及网上、线下参加培训班的学习情况等。通过及时掌握干部教育培训信息,有的放矢地开展干部调训,有效解决了干部少训缺训和重复调训的问题。四、探讨启示1、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必须积极开拓创新。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是基层党建的重要任务。在网络日益发展、党员干部需求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抓好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我们大胆开拓,勇于创新,积极借助新科技新手段。青岛网络干部学院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既扩大了培训覆盖面,又降低了培训成本,提高了培训成效;既提高了党员干部学习主动性,又满足了党员干部学习的多样化需求,解决了工学矛盾,为深入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搭建了新平台新载体。2、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必须立足党员干部实际需要。青岛干部网络学院从其创建之日起,无论是平台功能开发和实践运用、在线课程模块设计和课件配置,还是参训学员的服务保障和学习管理,都始终突出学员主体地位,强化服务学员的导向,既注重服务组织需求、岗位需求,满足基层党组织共性化的培训需要,更注重服务干部需求,满足干部个性化、差异化的培训需要。干部网络学院在线学习课件始终瞄准优质、高端、前瞻、管用,课件购置须经专家委员会审定,按照网络学院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区分不同领域、不同专题的培训课件,广泛涉猎多领域的学习课件,尽可能满足组织和干部的实际需要。近年来,干部网络学院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国内相关专业培训机构,购置了大量的高端、精品课件资源,同时,突出青岛特色,征集了部分本地资源,供广大学员在线学习,深受学员欢迎。3、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必须强化协同意识。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既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能靠一个部门单打独斗来完成,需要多个部门协同配合,长期努力。青岛网络干部学院之所以创办成功并得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欢迎,重要原因是各个部门在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之下,发挥优势,协同配合,形成了整体合力。青岛干部网络学院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播电视大学、市电子政务和信息资源管理办公室、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和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等单位参与,共同管理维护,服务广大干部理论武装、能力提升和知识拓展。网络学院整合了青岛市现有优质资源,发挥电大网络培训技术优势,利用市电政办“云计算”平台作为硬件支撑,调动党校优质培训资源,发挥市人社局、市直机关工委工作积极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18、英山:打造“智慧党建·英山红网”以党建信息化推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湖北省英山县创新思路,探索以党建信息化推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成功研制开发了“智慧党建?英山红网”触屏多媒体服务平台,2014年1月10日,“智慧党建·英山红网”正式开通,党员群众手指轻触,足不出村,就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学习娱乐、互动资讯、视频管理、在线办事等服务。“智慧党建?英山红网”的成功运行,得到了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湖北省委组织部和黄冈市委组织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湖北省委组织部《组工信息》对“智慧党建.英山红网”全省推介。一、动因和背景一是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等要求。如何使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更好地体现“服务”功能,从而推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尤其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命题。英山县努力创新思维方式、创新服务理念,打造“智慧党建?英山红网”,使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现了完美融合。二是适应党员干部群众需求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基层党员群众迫切需求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迫切希望“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如政策咨询、信息查询、咨询浏览等。“智慧党建?英山红网”适应党员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实现了党员群众的需求通过“英山红网”的“一网打尽”,同时也有效解决了基层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于群众需求的问题。三是适应基层党员群众素质差异性的需要。信息化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在理念、手段、技术上等方面专业性和知识性较强,操作起来较复杂,基层党员群众难搞懂、难学会、难用上。“智慧党建.英山红网”触屏多媒体服务平台在设计理念上,坚持贴近基层实际、贴近群众需求,做到“天才设计,傻瓜操作”,简单便捷、易学易懂,一学就会,一看便懂,解决了基层党员群众由于素质参差不齐而导致的“不愿用、不想用”的问题,使“智慧党建.英山红网”能轻松上手,用得好、离不了。二、作法和特点多功能“一站式”——广域服务。“智慧党建·英山红网”在内容设计上,突出“服务”要旨,贴近基层群众服务需求,贴近基层组织建设要求,贴近形势发展变化,设计有“党的建设、英山大地、村情民情、服务大厅、会议大厅、学习大厅、娱乐大厅、医务大厅、劳务大厅”等功能版块。每个版块下设二、三级页面,内容与党员群众生产、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可以实现“五个功能”:学习资讯。为党员群众提供中央高层动态和中央、省、市各级党建活动动态,以及著作党史、工作流程、业务知识等;信息查询。通过平台可以进行县情村情民情、天气农情、病虫害预警、交通出行、务工求职,以及省、县拨付惠农资金和住房公积金等各类公开信息的实时查询;互动管理。平台具有视频会议功能,上级党组织可以同时对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并组织召开视频会议;党员群众和党组织之间也可以进行点对点互动交流,邀请农技专家远程诊断、远程监控和授课;在线办事。实现了与镇综合服务中心和县行政服务中心对接,党员群众计划生育、批地建房、低保审核等可以网上申请办理,同时可以办理订购火车票等交互服务业务;文化娱乐。平台内上传有大量戏曲、影视、旅游和广场舞等节目视频,方便党员群众依托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就近健身娱乐。“英山红网”真正实现了让党员群众“办事不出村”,在村党员群众服务大厅享受“一站式”服务。多渠道“一点通”——便捷操作。“智慧党建·英山红网”在操作设计上突出“便捷”要旨,实现了“四易”:即易用。操作简单,界面简洁,按键式点触,无需网络知识,“傻瓜式”操作,即点即用,一点就会;易懂。每个点触式按键以简明文字概括内容,一看就懂,直观明了;易管。信息数据后台支撑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共产党员网、荆楚旗帜网和英山政府网、英山党建网等官方权威数据库,既有国内权威资讯,又有本地工作动态,经过程序筛选,各项数据无需经过“下载、打包、再上传”,实现了网络同步更新、信息实时传递,指尖轻轻点,世界“零距离”;易控。县“红网建管中心”可对全县所有平台实行远程控制,及时监控村级每个平台使用情况,有效保证网络信息安全。多媒体“一体化”——复合平台。“智慧党建·英山红网”在硬件上实现了“四网合一”。以多点触控技术为支撑,定制集成电脑、电视功能于一体,同时可外接各类音视频信号,实现了有线电视网、iptv远程教育网、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等多路信号同时输入,四网合一,一键切换;平台上实现了“多媒一体”。落实远程教育上电视、上手机、上互联网的要求,“英山红网”设计了与湖北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iptv节目、湖北省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党组织动态管理平台和荆楚旗帜网在线视频、新农村商网、英山《党建园地》电视专栏、英山党员手机信息交流平台的对接入口,实现了深度融合,是真正的“多媒体”,全网“一体化”。三、成效和反响一是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坚持党员群众最需求什么,就在平台上提供什么,创新了服务模式和方式,目前在英山红网已增加10多个子版块、50多个子栏目的内容,为广大群众提供信息咨询、政策查询、产品发布、文化娱乐等服务,增强了“智慧党建.英山红网”的服务性、实用性,使服务从“群众和干部跑”到“信息和网络跑”,找到了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新载体,有效地解决了基层党建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难题。二是丰富了“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智慧党建·英山红网”服务平台集“上互联网、上电视、上手机”于一体,功能齐全,资源丰富,信息化程度高,不同类型党组织能够根据各自特点选择服务群众的活动载体和组织形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服务形式服务手段单一,科技化水平不高,个性化服务不强及与群众联系和沟通还不够紧密的问题,拓展了实现基层组织“服务型”的新途径。三是满足了党员群众的个性化需求。“智慧党建·英山红网”服务平台功能齐全、资源丰富、操作便捷,为基层党员群众提供了学习咨询、信息查询、在线办事、网购火车票、娱乐休闲等贴近群众需求的服务,操作直观、实用、易学,极大地满足了基层党员群众各方面的需求。特别是查询各种农资补贴、咨询打工信息、购买火车票、学跳广场舞等,顺应了群众的呼声。四、探讨和启示一是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要以便捷直观一体化为前提。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最终的受惠对象和使用主体是广大基层党员群众,由于基层党员群众对信息化理念、技术和手段了解和掌握程度普遍不高的现实,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必须走操作便捷、内容实用、使用简单之路,让群众易学、易用、易懂。二是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以回应群众诉求为关键。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服务群众,要把满足群众愿望,呼应群众诉求作为出发点,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如“智慧党建·英山红网”服务平台顺应基层群众反映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设置了广场舞视频教学内容,让广大农村妇女足不出村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深受基层群众欢迎。三是远程教育工作手段要始终走在信息化前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要与信息化的理念、技术、手段同步发展更新,始终保持对党员群众有吸引力,让群众用得上,舍不得,离不开。如果远程教育理念、技术和手段过于落后,就会失去吸引力和生命力,远程教育工作也将流于形式,起不到加强党员群众教育和服务群众的作用。19、镇江京口区:构建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服务需求显得更具体、更实际。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作用,进一步拓展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和骨干带头作用,近年来,京口区在构建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背景与原因(一)构建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是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很重要的是抓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在实践中这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新兴行业领域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不到位,部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先锋队意识淡化、组织纪律性不强等。构建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通过强化服务解决基层组织突出问题,这是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具体体现和有力举措,必将极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二)构建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应有之义。我区各级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总体是好的,是坚强有力的,但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与党的先进性及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发展和服务群众的能力、素质、观念、作风等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党建工作形势任务的调整,服务人民群众的内涵外延和方法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切实改进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本领,拓宽服务渠道,完善工作机制,使服务工作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服务需求等发生的变化。(三)构建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社会生活多样化、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矛盾多变化的新形势下,正确处理好新时期的各类人民内部矛盾,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构建和谐社会,大量的基础工作在基层,比如,社区管理、社会治理等。通过构建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有利于推动基层党建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理顺情绪,消除隐患,营造健康向上、安定有序、团结和睦的社会环境,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二、主要做法(一)创建“两网”治理服务机制,实现联系服务群众零距离2010年以来,京口区积极创新社区治理方法,探索形成了在现实社会推行“网格化”治理、在虚拟社会开展了网络化服务的社会“两网”治理服务机制,做到社区内信息到街道5分钟通达,重要情况应急处理能够“坐标式”迅速定位,群众需求能够最短时间和最小空间内予以解决,实现了“治理到门口,服务进家庭”的零距离对接。一是建立健全“两网”治理服务支撑体系。大力度推进社区网格化治理工作,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熟、文化相近、构成相似”的原则,依托庭苑、楼栋、巷道,以200—300户、800—1000人左右设置一个网格;依据“五有一必须”条件,选聘网格长和网格志愿者,建立“1+2+2+X”管理服务团队;社区工作站人员按片挂钩联系网格,负责指导协助网格长开展工作。同时,在网格内建立党小组,按网格区域,将居住相邻的党员组织起来,参与到网格治理服务中去;开通“网上居委会”,专设“信息直通车、便民服务所、矛盾化解站、文化大舞台”等特色便民板块,同时设置了党务公开、党团建设、网上党支部、党代表工作室等党建工作版块。实行“双版主双进入”,由社区干部作为版主,骨干居民作为辅助版主,实施“357”工作制度,即网友发帖3小时内回应,5个工作日内必须答复解决,较难事项最迟7个工作日内办结。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了解社区各项办事内容和办事流程,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社区传统工作形式的不足,实现了8小时之外的即时服务。二是,大力实施“两网”治理服务提升工程。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京口区顺应群众期盼,采用五大举措深化“两网”融合,进一步提升“两网”治理服务水平。(1)提升信息互通能力。提升网格档案数据质量,通过及时的采集、更新,健全完善12大类涉及居民自身信息的基础性数据库。其中党组织数据库中,设置党员红蓝档案,将常住党员设置为红色,流动党员设置为蓝色,分类管理、分类服务。(2)提升居民生活服务能力。通过网格、网络、声讯了解群众需求,将贴心服务送到居民身边。充分利用综合服务中心作用,提升居民事务办理水平,让群众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申办相关业务,为群众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3)提升监督管理服务能力。建立智能管理平台,对网格长、志愿者以及其他居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通过智能平台进行反映,平台按有关规定及时处置、反馈,实现管理服务流程透明,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同时,提升便民事务办理能力,让居民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申办相关业务。(4)着力提升特殊人群管控能力。在智能平台管理体系中,建立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档案,并进行动态管理。组织司法负责人、社区工作人员、网格长、社区志愿者与特殊人员结对帮教,进行心理疏导,利用网络平台,与特殊人员进行定期的沟通联系。(5)提升社区管理能力。规范网格基础,加强社区管理,整合各方资源,做到用法、用心、用情三管齐下,坚持预防、调解、治理三措并举,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二)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机制,推动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贯彻落实《关于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实施意见》要求,督导各级领导干部严格执行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多项制度,强化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刚性要求,实现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常态化、制度化。一是实施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在推动领导干部进“两网”“结亲”上,四套班子领导每人结对1至2户企业、1个社区(村)、1户居民,挂钩重点项目,做到每周进企业,每月访社区,真正把“三解三促”落在实处。截至目前,此项活动已覆盖全区所有机关部门和社区(村),以及422名乡科级以上干部,结对群众422户,企业122家,已解决各类问题400余件。在推动广大党员进“两网”服务上,结合“三岗三责”活动,以“双争双先”为目标,下发《关于党员到社区(村)报到参与为群众服务的意见》。在在职党员中,组织动员1831名党员赴社区(村)报到,认领一个以上服务岗位、结对一户以上居民户。在基层党员干部中,每人联系1-2个网格,并履行服务圈第一责任。在无职党员中,将7100多名党员编入网格、网络,担任楼长、片长、网格长、网格党小组组长或网络版主网评员、信息员,畅通了全区各级党员进“两网”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二是实施党员承诺践诺服务群众制度。以“双强六有”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认真落实“统一活动日”制度,组织党员围绕“五带头”,立足岗位实际开展承诺践诺活动。(1)提出承诺。开展年度承诺和即时承诺。年度承诺在每年年初结合工作部署提出;即时承诺可根据阶段性重点工作、临时性任务或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提出。要求承诺事项避免空泛笼统,做到具体明确、实在可行。(2)公开承诺。承诺事项确定后,在党小组会、支部党员大会上进行通报,或在基层组织党务政务公开栏、电子显示屏、网络平台等进行公示,接受党员群众监督。(3)履行承诺。按照承诺事项的完成时限,制定具体措施,认真履行承诺事项,切实兑现承诺内容。按照“三岗三责”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活动、“双挂双亮双服务”活动的要求,积极联系服务身边群众。(4)评议承诺。结合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年度民主评议等,采取个人自评、党员互评、群众测评、领导点评等方式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承诺践诺事项进行综合评议。评议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今年以来,全区490余个基层党组织公开承诺4421条,11963名党员公开承诺55879条,共制定承诺事项461件。同时,将践诺情况作为年终作风评议、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三是实施党代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健全各级党委委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党群联系链”,促进党代表作用发挥。(1)全面落实谈心谈话制度。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9名区委常委与干部、与党员共谈心谈话181人次,了解到需要解决的问题76件。58个参学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在严格落实“四必谈”要求的同时,也与各单位、部门系统内的普通党员进行谈心谈话,把问题谈透、思想谈通、意见谈好,了解到需要解决的问题286件。区委、区政府将谈心谈话了解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入下一步整改落实内容。(2)推进党代表工作室建设。在街道(园区)、村(社区)普遍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在机关、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领域建立一个党代表工作室,同时建立党代表网络工作室、党代表个人工作室。依托党代表工作室,设立党代表固定接待日,接待党员群众,收集意见建以。截至目前,京口建成89个党代表实体工作室和75个网上工作室,188名区级党代表进选区、进村(居)、进企业开展 “三问三访”活动,定期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拓展了党代表直接服务群众的渠道。(3)落实党代表工作制度。合理设置各有分工的党代表工作小组,定期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视察、建言献策等活动。根据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组织党代表参与重大决策、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等活动,每位党代表任期内至少1次列席同级党委全委会或参与重大活动。强化党员、群众对党代表履职的监督,增强党代表对党员负责、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党组织积极协调党代表所在工作单位为其活动提供时间保障等相应的便利条件。(三)建立社会资源整合机制,实现联系服务群众高效化一是组建志愿团队,加强服务队伍建设。我区在每个网格设网格长一名、志愿者若干名。通过社区推荐、群众举荐和个人自荐的方式,从网格内的常住居民中差额选出一批热心社区工作、群众公认、身体健康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并根据个人意愿、个性特点和群众威望等,由社区安排担任网格长或志愿者工作。全面开展“京口先锋”志愿服务活动,落实“三岗三责”要求,逐步建立以党员为骨干,各级各类志愿者工作站、志愿者工作室为平台,专业义工与社会志愿者相结合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目前,已组织动员机关2000多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参与志愿服务,巩固驻区3所高校51个院系491个班级与65个村(居)491个网格结对共建成果,推动“京口先锋”党员志愿服务团队进入“两网”组团服务。落实“5+2”轮值制度,开展“三岗三责”活动,让“两网”成为“京口先锋”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载体。二是突出便民利民,创新服务方法。京口区以“六式服务”为抓手,整合资源,拓展路径,以服务助推发展、凝聚民心、促进和谐。(1)“代理式”便民服务,依托各级党员服务中心(站),设立便民服务代理点和志愿者服务工作平台,配备2名党团员,帮助群众代理申办各类事务。(2)“民主式”诉求服务,在全区基层党组织中实施“135民主议事”制度,畅通居民诉求,化解居民矛盾。发挥社区(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把握好组织关、议事关和认同关“三个环节”,分别采取党群议事会、共建议事会、社区环境圆桌会、社区矛盾协调会、社区物业管理协调会“五个形式”解决议事问题。(3)“网络式”信息服务,建设社区志愿服务综合信息化平台,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在网上居委会实行“双版主”制度,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4)“结对式”双向服务。在服务力量上,突出“校地融合”发展新模式,积极利用辖区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高校资源,推行高校院系党组织与基层社区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在服务机制上,以区域党建为纽带,以《共建服务协议》为抓手,持续开展驻区单位党组织与社区(村)党组织联系共建活动;在服务路径上,大力实施项目化运作,明确共建服务的事项、责任人、序时进度和工作要求。每季度共建党组织之间开展一次联席会,研究“共建服务项目”推进工作。共建服务等志愿服务方式均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5)“互助式”帮困服务。一方面,通过实施“党员闪光工程”,组建业缘、趣缘、地缘“三缘”党小组,开展各类帮困活动,同时将民生类有关办证流程制作成“微视频”,进社区、进楼栋开展宣传。另一方面,开通服务热线,发放便民联系卡,通过无偿服务、优惠服务、特色服务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养老托幼、健康保健等服务。(6)“一站式”窗口服务。将为民服务的各类事项整合,利用“两网”平台公开服务内容,及时向群众公布服务项目,凡居民服务事项均在“一站式”完成手续办理。三是注重分类指导,拓展服务内容。京口区倡导各级各类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立足自身实际,围绕服务对象需求,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重点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着力推进落实强村富民工作和“百村万户”双达标行动,推动村集体增资、农民增收,消除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贫困群体。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重点围绕和谐社区建设,全面推进 “三社联动——1315计划”,构建扁平化管理、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重点围绕转变工作作风、完善公共服务、提升服务效能,深入开展 “真.实”(真心诚意与群众交朋友,实实在在为基层群众服务;真心诚意与企业家创业者交朋友,实实在在为企业服务)活动,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党员干部走基层、转作风、连民心。今年活动开展以来,区委常委共主持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18场次,参加“基层党组织统一活动日”活动45人次,走访调研企业100余家,群众50余户,全区乡科级干部结亲居民户422户、企业122家。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着重围绕服务转型升级、建设活力和谐企业,大力开展非公企业党组织“凝聚力工程”和“5A”级评估管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着重围绕诚信服务,大力实施“公信力工程”,规范社会服务,提高管理水平和社会信誉,促进健康发展。同时,加大对特定群体的服务力度,建立生活困难党员、群众信息库,积极推进慈善超市、互助基金等困难党员、群众帮扶平台建设。大力开展“党内关爱”行动,普遍设立党内关爱专项资金,不断拓展困难党员、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加强对困难党员、群众的技能培训、困难救助、创业帮扶和精神关怀。三、初步成效1、进一步增强了以服务统领基层党建的作用。京口区通过探索实践联系和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有效推动了基层党组织班子、党员队伍、活动方式、基础阵地、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建设,推动了基层党建朝着“服务”转型,为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建强服务队伍、创新服务载体、健全服务机制、完善服务保障,打牢工作基础。同时,也有力推动了农村、社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各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各个基层党组织坚持“一盘棋”谋划,聚焦服务、突出服务,按照“服务型”的目标要求开展工作,提升了服务水平。2、进一步转变了联系和服务群众理念。构建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使得基层党建工作理念更加聚焦服务、凸显服务。不同类型党组织分类联系群众,党员承诺践诺服务群众等制度,促进党员和党员由个体服务行为向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转变。在规范各种服务行为的同时,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了服务意识,变以前的临时性、松散型服务为规范性、主动性服务。3、进一步强化了联系和服务群众功能。结合各领域基层党组织职能定位,提出具体服务要求,指出了清晰的工作路径,使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变为服务优势,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过程中,由以前的单一性服务转化为现在的综合性服务,使群众反映问题有窗口,党员落实服务有阵地、展示才华有舞台、服务效果监督有保障,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功能。4、进一步突破了联系服务群众的重点难点。在实践中,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强化了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聚焦问题,并通过解决一些主要问题、突出问题来推动工作。从现阶段来看,各领域党组织有效解决了组织设置不合理、隶属关系不顺畅、领导班子不健全、工作制度不完善、经费场所保障不落实,以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牢、工作作风不好、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四、几点启示1、必须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建设的根本动力。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基层党建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完善制度机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拓宽基层党建工作领域,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创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改进联系服务群众的方式,以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推进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开展。2、必须把坚持上下联动、典型带动,作为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方法。构建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证明,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综合协调,以上带下,多方面配合,多措施并举,帮助基层党组织解决困难和问题。京口区注重统筹协调政法、民政、人社和社会各方积极因素,将其运用到服务群众工作当中,凝聚起了联系服务群众的合力。同时,也感到运用典型示范、标杆引路,是抓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有效办法。要善于发现和培育典型,并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挖掘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尤其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用基层经验推动基层工作。3、必须把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能力,作为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建设的关键。增强服务群众意识、提高服务本领是践行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面对新时期基层党建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盼,需要及时把工作着力点放到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上来,以加强基层服务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凝聚人心、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成效。4、必须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建设的根本标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基层党建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尺。要始终把改善民生、群众满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服务为纽带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要从人民满意的地方做起,从人民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真正使人民群众满意。20、西藏南木林县:“五项工程”构建流动党员“五化”管理新格局一、背景及动因南木林县地处后藏,为西藏第二人口大县,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牧区流动党员社会结构和组织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给农牧区党员群众的管理及农牧区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一是流动党员日益发展壮大。我县每年外出流动党员达3000余人次,占党员比例较大,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已经成为了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新形势下出现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尤其是流动党员外出前教育、专人联系、定期汇报等制度无法有效实施,同流动党员经常性联系不够,未能完全掌握和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学习、工作情况,经常出现流动党员离家又离党,党员受教育。
好党课网提供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最佳案例模板供会员免费下载,作品格式为DOC。更多精彩公文范文素材,尽在好党课网。
标签: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最佳案例,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最佳案例,
本网站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
  • 编号 11562291
  • 大小 164.926KB
  • 页数 共78页
  • 软件 Word 查看教程

+收藏好党课网

节省您50%的设计时间

版权声明:
此作品是由好党课网签约设计师设计上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请勿作他用。人物肖像,字体及音频如需商用需第三方额外授权;
好党课网尊重知识产权,如知识产权权利人认为平台内容涉嫌侵权,可通过邮件:1329633930@qq.com提出书面通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

工 作 日:09:00-18:00

客服电话:4001600191
好党课网VIP
全站资源终身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好党课网提示

知道了

工作日:09:00-18:00

400-1600-191

工作日:09:00-18:00

Ctrl+D
收藏好党课网

内容建议

联系方式(选填)

提交
微信登录 QQ登录

我已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好党课网-专注高效办公

举报作品

该作品违反相关法律规范
侵权/盗版问题

请详细描述并提供原作品链接

其他原因

请详细描述举报原因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