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系台湾 共筑中国梦
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PPT模板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精神,不断增强涉台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增强青少年热爱祖国、感恩社会的道德情感。XX学校开展“童心系台湾 共筑中国梦”涉台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的崇高目标,进一步增强民族责任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一、台湾名称的演变
台湾名称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多个历史时期,以下是对其由来的详细解释,包括关键的时间点和历史背景:
早期名称:
春秋战国时期,台湾被称为“岛夷”。
三国时期,因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军队到达并返回,台湾被称为“夷洲”。
隋朝至元朝期间,台湾被称为“流求”或“琉求”,可能与当时的高山族语言有关,如鹿港的高山族语就叫流求。
“台湾”名称的出现:
明朝万历年间,官方正式启用“台湾”一词。在此之前,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多种多样,如“鸡笼”、“北港”、“大员”、“台员”等。
一种说法是,“台湾”一词源于居于今台南安平的平埔人原住民西拉雅人“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并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
名称的扩大与正式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这一名称逐渐扩大至指代整个岛屿。
清朝时期,台湾被正式命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其他观点:
近代西方学者有一种观点,认为“台湾”一词来源于荷兰人在17世纪占领台湾岛西南一隅后,修筑楼台于海水湾入之处,当地民众以汉语形容便有“台湾”之意。然而,这一说法在学术界并未被广泛接受。
名称的演变与简化:
台湾的名称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从“岛夷”、“夷洲”到“流求”,再到“台湾”,反映了中国人对台湾的认识和称呼的变化。
在这些名称中,“台湾”一词因其简洁、易记的特点,逐渐成为指代台湾岛的正式名称。
综上所述,台湾名称的由来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台湾”这一名称。
二、台湾的历史沿革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的隋代,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此后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从事垦拓。至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大陆和台湾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渐频繁。
元代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万户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和珍部员外郎阮监到台湾“宣抚”。公元1335年(后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中国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也自此开始。
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乐年间),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访问南洋各国,曾在台湾停留,给当地居民带去工艺品和农产品。至今民间传说高雄凤山的特产“三宝姜”,就是郑和遗留下来的。15世纪以后,倭寇不断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设“游击”,“春秋汛守”;同时在基隆、淡水二港驻屯军队。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l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到17世纪20年代的明朝末叶,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时值福建大旱,,福建人颜思齐、郑芝龙为抗拒官府欺压,率领闽粤居民迁居台湾,一面从事农耕、贸易,一面组织武装力量抗御倭寇和荷兰人的侵扰。
......
标签: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之童心系台湾共筑中国梦PPT课件下载(讲稿)
- 编号 12266213
- 大小 16.9 KB
- 页数 共6页
- 软件 Word 查看教程
按+收藏好党课网
节省您50%的设计时间
此作品是由好党课网签约设计师设计上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请勿作他用。人物肖像,字体及音频如需商用需第三方额外授权;
好党课网尊重知识产权,如知识产权权利人认为平台内容涉嫌侵权,可通过邮件:1329633930@qq.com提出书面通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