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 的理论特质和实践逻辑——党员干部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前 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既继承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理论精华,又立足中国具体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历史经验的总结、升华,创造性地将其发展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目录010203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历史脉络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深刻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内涵,第一次提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党的七大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和根本宗旨写入了党的章程。邓小平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很大程度上发展和完善了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一方面,以人民的需要为实现发展的目标和动力,着眼于人民的基本温饱,将改善和满足人民物质及精神文化各方面的需要视为社会主要任务。另一方面,各项工作“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更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人民为中心”深刻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人民立场,高度契合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要求。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科学阐释。首先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的历史之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未改初心,始终致力于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奋斗,这是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责任和使命,是指导我们工作的基本原则,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宗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时期始终坚守的价值追求。其次回答了“中国共产党要干什么”这一历史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能否为人民带来切实的利益作为衡量发展的质量和成效的标准。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必须要落实到人民,要看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工作要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他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特质
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源泉。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论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透彻地认识到了唯物史观的内核和精髓,承认和确立了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并一脉相承地将其落实到了党的工作中。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中国不断发扬光大。“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一脉相承的基础上做到了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的群众史观。在今天,发展依然是硬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以人民为中心基础上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发展,依靠人民创造社会主义伟业,并让人民享受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社会主义事业谋发展。共创社会财富、共享社会财富、共同进行社会治理,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在商周时期就提出“敬德”“保民”思想,认为天命是会转移的,且天命的转移是通过人民意志的改变实现的,因此“保民”是巩固王权的主要途径。随着朝代变迁,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了强烈的民本意识,反映了对人民的重视程度。这些主张要求君主以德治为主,重视人民的忧乐,满足人民需求。融合了儒法道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提出了“理势合一”,提出历史发展的规律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吻合,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具有相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群众的重要性,认为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思想有相容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吸收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来源于群众,不管在任何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命运与共,任何时候也不能割裂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坚持人民的中心地位是我们获取群众支持,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基本前提,脱离群众,背离群众意愿和利益,工作就会出现重大失误和挫折。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实现了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向“以人民为中心”的飞跃。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性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追求。马克思主义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作自己的根本价值,也就是不言而喻地将人当作了全部历史活动和现实活动的本源和中心。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从简单到深入的过程,在总结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对于如何判断国家性质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其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直接点明了生产目的,满足人对物质资料和文化生活的需求,这个需求的满足需要通过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才能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时刻把人民利益的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发展以及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放在心头,把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根本判断标准,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关键。“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中,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科学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崭新发展阶段,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人民主体地位的再次提升,也意味着人民对于自身解放的需求达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这种“自身解放的需求”必然转化为自己解放自己的内在动力,进而转化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逻辑
《决议》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为“十个坚持”,其中将坚持人民至上放在了重要位置。坚持人民至上,关键在于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立场、践行人民标准、实现人民期盼、依靠人民力量,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主体,能否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上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是党的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必然体现,决定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力量,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人民的主观意愿,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生产资料的自由结合,提升劳动的效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才是我们工作成功的基本标志,“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人民是评价党工作的主体,人民的标准就是党工作的标准,用人民的标准衡量工作成败得失也显示着我们党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人民至上的发展观。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只要把握住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就能够充分凝聚起人民群众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领导革命,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到实行改革开放,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追求——竭尽所能为实现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使得我们的工作重心已经由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转变。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敏锐察觉到了人民需求的重要转变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情况,坚持唯物史观的人民立场,坚定不移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工作,致力于造福广大人民群众。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努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为实现群众需求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是新时代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阶段的变化,致力于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理水平和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更高层次的需要。追求共同富裕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途径。
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 的理论特质和实践逻辑——党员干部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标签: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特质和实践逻辑PPT党政风党员干部学习教育专题党课课件
- 编号 12226497
- 大小 12.8 MB
- 页数 共17页
- 软件 PowerPoint/WPS 查看教程
按+收藏好党课网
节省您50%的设计时间
此作品是由好党课网签约设计师设计上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请勿作他用。人物肖像,字体及音频如需商用需第三方额外授权;
好党课网尊重知识产权,如知识产权权利人认为平台内容涉嫌侵权,可通过邮件:1329633930@qq.com提出书面通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